王元伦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商学院,山东 蓬莱 265600)
创客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王元伦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商学院,山东 蓬莱 265600)
在互联网经济逐渐向现实世界覆盖、全球制造业掀起新一轮变革的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时代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并开始影响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社会各方面。通过分析创客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政策环境、就业形式、人才需求、创意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机遇,探讨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挑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下一步人才培养的对策。
创客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创客”源自英文单词 “Maker”,意指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特别是3D打印技术、激光切割和各种开源硬件),把创意转化成现实,勇于创新的一群人[1],这一定义最早见于克里斯·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2014年6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首届“白宫创客大会(White House Maker Faire)”上提出,“美国要将自身定位为创造者的国度(A Nation of Makers)”,从此开启了全世界的“创客时代”。
我国的创客行为始于2010年成立于上海的“新车间”,随后在其他经济科技发达的城市开始萌芽生长,目前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创客圈”[2]。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柴火创客空间”的过程中,亲自体验了“创客”们的创意产品,并且指出“这些奇思妙想和丰富成果,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随后,在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口号层面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是“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此后,创客行动(Maker Movement)和创客空间(Maker Space)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大规模的兴起,而且深入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尤其身处改革前沿的高等院校也深受影响。
当前,自上而下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使我国加速进入创意经济为主导的新时代,通过创意手段将文化资源融入传统的经营资源中,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再造,而且为大众创业打通了政策通道。文化产业的创意性、融合性、高风险性、知识产权性等特征,决定了文化产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补性关系。双创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于激发全体国民的创造性能量,这就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有益的契机。
1.政策环境更加宽松
著名学者向勇教授在《文化产业导论》一书中指出,文化产业强调原创性和科技性、注重全产业链性和市场性、重视知识产权性和高风险性[3](P63-68)。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非常艰巨,既要从市场出发,又要以创意为源头,既要以科技为支撑,又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高等学校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培养高等人才的过程中,就兼顾了多方面的学科知识的需求,这为学生走出校园,投身于创业的浪潮奠定了知识基础。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时代的到来,无疑又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创业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颁布,可以理解为国家在政策层面对于创新、创业的松绑和扶持。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为创业提供便利化的服务。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统筹协调各方间的关系;通过“五证合一”的商事制度的改革,简化创业创新的工商登记流程;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为新形态创新成果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通过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为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系。通过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资金,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优化资本市场,解决创新创业融资难的基础性难题。诸多政策措施的稳步推行,无疑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由课堂知识到创业实践的转变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不仅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路径更为便捷,同时,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投身于创客时代的自信心。
2.就业形式更加多元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为政府和社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成为拷问高等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成长成熟,就业问题无疑是关键。“创客时代”的到来,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受益最为直接和明显。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要求逐步淘汰掉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行业,迅速建立一批以文化、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兴产业门类。这些新兴产业行业的建立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动力,以多领域交叉融合为趋势,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这些要求与“双创”所倡导的内容极其的吻合。归根结底,双创事业的成功取决于人力资源,尤其是创意人才的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具备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掌握丰富的多学科知识,拥有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意愿,他们无论是在创新创业的前端,还是服务于创新的中小微企业,都拥有其他高等教育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引领了产业发展的创意、创新、创业的方向,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起来,作为具备多学科知识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来讲,既可以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创业,又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企业中发挥自身的创意能力,在“创意—创新—创业”的新型模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这些多元化的就业形式,无疑得益于“创客时代”的到来。
3.人才需求更加综合
我国在“调结构稳增长、以发展促增长”的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着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化,双创事业的展开则成为实现“二转”的重要推动力。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典型特征,在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必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位。传统的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略显疲态,创新则为疲态下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动力,“互联网+”、“文化+”成为各行各业创新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综合化,更需要具备综合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期取得创新成果。作为创业型人才则需要运用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善于市场开拓,善于发现和捕捉商机,以一定的企业家素质创造性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就属于“供需对路”的双创人才,他们既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强调经营与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既重视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能够着眼于国际视野和创业精神的塑造。
4.创意成果转化更加高效
“创客时代”强调以创意为出发点,通过交流共享的手段,以满足日常生活领域的实践应用为目的,尤其注重创意成果的现实转化效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创客文化更像是DIY文化的进一步延伸,它从门槛较高的专业科学研究转移到了日常生活中已有资源的创造性再利用。Fiacre O’Duinn认为创客是通过动手创造的学习;是一种科技、艺术及公民科学的集合体;是结果和过程的共享。[4](P23-26)这与“山寨”的本质内涵似乎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赤裸裸地模仿、侵犯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山寨”行为,从较为宽容的角度看也是一种创新行为。必须指出的是,这与文化创意产业所依赖的知识产权商业模式是相违背的,它强调将创意成果通过法律的手段知识产权化,进而以买卖的形式创造经济价值。因此,传统的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确实是保障了创意者的智力成果,但是,也导致部分成果受制于经济、法律等因素,难以应用于社会生活领域,转化效率非常低。创客时代则与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它注重开源共享,大部分创客都乐意分享他们的技术成果,并鼓励其他人在其创意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5]因此,“创客时代”就出现了以开源和分享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它不仅打破了当前阻碍创新的机制,实现了创新的无边界,而且其下的创意成果转化更加高效。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动脑创造、动手参与,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拓宽了学生的交流空间,往往衍生出无限的创意,但是,受制于经济、法律等因素,这些创意成果的现实转化率较低。“创客时代”的到来,则为这些创意成果的现实转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创客时代在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原有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
1.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讲,它体现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且涉及到实现目标和规格的方法或手段。截至目前,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不下百所,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传统学科的学习,而弱化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以及创业技能的训练。在培养规格上,大部分高校沿用了传统学科“知识、能力、素养”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目标倾向于复合型或者应用型的要求。但是,创客时代的到来,它更加强调学生创意思维的锻炼、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精神的塑造,也就是说,它所注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创意、创新和创业”,这显然与传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同时,传统的高校教育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定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教学群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总比重一般占到总教学内容的20%左右,这就造成了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实践技能培养的现状。此外,即便在所占比重较低的情况下开展的实践教学,也基本上依附于理论教学。因此,传统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定位与创客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极大地影响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短缺与过剩并存的人才现状。创客时代需要大量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毕业于各高校的该专业人才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能够满足创客需求的人才又严重不足。
2.对原有教学方法的挑战
创客时代背景下,理想的文化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应该既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又具备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综合知识,这就对原有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尽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在“创客”浪潮中,具有其他专业人才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文化产业的创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最初的设想生产、经营,创业者的创意、创新,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往往忽视了创意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被严重削弱,原本充满趣味性的知识变得索然无味,学生不仅厌学,而且严重的抑制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同时,只是一味的“囫囵吞枣”式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创意思维被禁锢,创新意识逐渐被消磨掉,被动的教学方法更是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创客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继续采用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而应寻求一种创新与突破。
3.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挑战
对于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创客时代的到来无疑对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无法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创客运动创设应有的创客空间。当前的高等学校教学设施的投入,呈现出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局面,尽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交叉型的学科,但是学生毕业后颁发管理学、文学或者艺术学的学位证书的学科分类,就决定了其偏重社会科学的专业性质。高校对社会科学学科的投入本身偏低,再加上该专业的相对新颖性,使得实践基地(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践设施的投入更为不足,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展开。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偏重课堂理论的课外延伸,缺乏创新创业类的实践环节。综合分析当前我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毕业论文( 设计) 、课外分阶段实习和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6]其中,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对于课外实践环节而言,基本上没有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形成有效的对接,对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价值基本体现不出来。所以说,课堂实践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外实践又没有实质性的开展,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显然,在此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偏弱,其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4.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挑战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创客教育从优秀教师的自主探索,开始逐步迈入有组织的全面探索阶段,这就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但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制约其创客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当前大部分从事专业教育的教师多为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转移而来,真正的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复合型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既拥有科班出身的专业背景,又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几乎没有。非专业出身的学科背景,导致很多教师固守本学科的知识内容,不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行为更是难以出现。专业上的不自信,导致很多教师只是将视野局限于自身的学科知识,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不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行业经验的匮乏,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甚至有意识的略过实践层面的教学,创业精神匮乏。由此可见,现有的师资队伍思想保守、知识僵化、能力不足,使得“创意—创新—创业”的路径难以实现,更是难以满足当下创客运动的要求。
面对创客时代对传统的教育体系提出的诸多挑战,要想适应创客运动的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创客时代”从本质上讲强调在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或者创造,从而产生面向现实生活的创意。因此,它不仅推动了从科技到文化、从文化到经济、从经济到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创新,而且带来了各个方面的变革,这就要求必须重构和优化当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先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模式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意和创新能力的新模式,进而提升学生成为创客和创业的机会。在创客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以杜威“从做中学”、“从生活中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以跨学科融合性知识为课程内容,建立一个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操作系统。目前,国内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在中小学尝试性的开展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或STEAM(在STEM的基础上加上艺术)教育模式。[7]在笔者看来,高等学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借鉴此类教育模式,在STEAM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化,形成STEAM—C的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创客时代所培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既拥有决定当前国际竞争的科技硬实力,又具备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从而,以STEM为创客支撑环境,以Art为创意思维先导,以Culture为创新源泉,形成融汇各类学科知识,打破学科界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基础的文化艺术知识,又能够锻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管理能力,既具有创意思维和创新意识,又具备创业能力和创客精神。
2.创新教学方法
创客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创意——创新——创业”,创客时代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据此得到优化和创新,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中心地位。尽管,“互联网+”的到来,为众多高校改革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一大批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扑面而来,这些充斥新媒体性质的教学方法确实有助于学生更高效的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如何将课堂知识或网络平台知识转化到现实生活似乎帮助不大。因此,在笔者看来,创客时代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应该形成“课堂问题——经典案例——实体项目”的教学方法,构筑“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由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行业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并且创设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最后,运用项目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方法,以实体项目为教学基础,鼓励并要求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文化产业项目运作之中,让学生调用自身掌握的各种有效资源, 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具体的项目运作。在这个创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中,激发创意思维,在案例的解析中,培养创新能力,在项目的运作中,锻造创业精神。
3.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创客运动突出强调面向现实生活的创意、创新和创业,因此,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创建“校内—企业”的二维实践教学基地,又要尝试开展“教学—项目—竞赛—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一方面高校内部要充分利用既有的实训中心、图书馆、网络技术中心等硬件资源,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打造一个融文化性、智能性、数字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积极和社会资源对接,创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发挥学生课堂的智力成果,形成“校内教学—校外实践”的二级联动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一方面强化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对于部分核心课程诸如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品牌经营、文化产业项目规划等,设置相当比例的实践学时,通过教学培养创意思维,通过项目锻造创业精神,实现创业实践项目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此外,强化创业项目训练,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形成“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既展现了自身的创意意识,又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既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又塑造学生的创业精神。
4.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创客的实现路径呈现为二级联动的模式,即“创意、创新、创造”和“兴趣、分享、团队”,个体的思维想法需要借助团队的智慧得以升华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创业行为。由于高校学生接受的大多是课堂知识,对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对薄弱,对于社会环境和行业信息的掌握和认知存在偏差,因此,创业导师在这一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创客时代的特性决定了教师要从传统的“单一型任务角色”转变为“复合型人物角色”,从而整体上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管理教师不再只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创新创业教练。首先,专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专业知识与市场环境和行业前沿信息结合起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产生新的想法和创业良机,以此引导学生发挥群体智慧付诸实践。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要和企业对接,既要敢于引进行业内的专业人员走入课堂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生的创业导师,又要乐于将学校的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参与企业项目的运作,提升实践能力。最后,基于Hartnell-Young科技教育中教师角色的分类,[8]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创业导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人员资源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调控者、实践质量的提升者。
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为创客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我国从政府层面的大力倡导,更是推动了创客运动的迅速开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的“朝阳产业”和“内容产业”,不仅处处充满创业机会,而且和各个行业的交叉最为紧密,理所当然的站在了创客时代的最前沿。在创客的时代浪潮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临着诸多传统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是也具有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作为高等学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逐步克服这些问题,抓住机遇,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完成顺应时代发展使命的任务。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要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行的操作平台,实现学习与创新创业的一体化,不遗余力的培养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1]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005).
[2]杨跃成,于磊.创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J].创新周刊,2014,(5).
[3]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Jennifer Koerber.Express Yourself:Espresso Book Machines tie self-publishing to Maker culture[J].Library Journal,2012,(10).
[5]温雯.“创客文化”的历史图景与未来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
[6]傅骞,王辞晓.当创客遇上STEAM教育[J].现代教育教学杂志,2014,(10).
[7][8]Hartnell -Young E,Vetere F.A Means of Personalising Learning: Incorporating Old and New Literacies in the Curriculum with Mobile Phones[J].The Curriculum Journal,2008,(4).
(责任编辑:杜 娟)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3.024
2017-03-20
王元伦,男,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商学院讲师,从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项目来源:2016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创客时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创客蓬莱示范项目为例”(课题编号:1607322)。
G124
A
1002-2236(2017)03-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