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丹倪 吴旭敏
中国早期动画的产业化实践研究
粟丹倪 吴旭敏
文化产业具有一些典型的内在特征,比如其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等,甚至产品本身还体现出某些反艺术的倾向[1]。产业化过程是动画艺术的重要发展过程因此,“产业化”维度是动画理论研究的重要立足点之一。本文以非艺术化视角切入,研究、梳理我国早期动画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并阐述了这一进程对我国当前动画产业化发展的意义。
早期动画;产业化实践;动画技术;电影;文化市场
一般认为,我国早期动画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电影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并伴随着当时电影市场的繁荣而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产业化”视角是动画研究的重要基点之一。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研究偏于纯艺术方向而缺乏“产业”这一维度。具体表现为:①动画在门类划分上长期归于纯艺术的范畴,并形成一种延续至今的惯性。如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动画片被称之为美术片。②我们惯常于从艺术的视角去诠释一些关键性人物在我国动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万氏兄弟,而对其经营运作方式少有关注。
客观上说,动画相较于一般的真人电影,它的表现形式是艺术画面,它的制作方式是人工绘画,确实具有明显的纯艺术属性。然而“产业化”维度不仅包含艺术层面,还应包含动画市场、消费及生产、运营等核心层面。基于此,对我国早期动画产业化实践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更为全面地把握我国动画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与脉络,也有利于对当前我国动画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形成现实关照。
中国民众具有观影和看戏的传统习惯,除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以外最接近动画影像的形式可能就是皮影戏了。作为一种本土大众娱乐形式,它并不需要特别正式的场地,也无需多么头牌的演员。一张白布,一堆皮影玩偶,几个表演者即可以演绎生动的故事。它集角色形象、动作演绎、乐曲演奏、戏剧演唱于一体,并可以无缝地和人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对接。艺人们穿街走巷,深入到民间每一个角落。可以说在中国,普通大众具有欣赏动态影像表演的悠久传统。因此,当电影这种娱乐形式传入中国时,几乎是立刻唤醒了古老中国潜在的大众消费市场。
最早的中国电影商业化放映活动的确切时间已无可考证,一说是1896年位于上海徐园的外国人放映了西洋影戏。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电影已经从新鲜的洋物变成了流行时尚,受到民众的热烈追捧。以至于在全国称得上城市的地方几乎都有电影院出现[2]13。到1926年,全国共有一百五十六座影院(上海占四十座),而各中心都市的影院又多半归外商的连环影院网所管辖”[3]。论规模,1931年南京的“首都大戏院”建成开业,耗时3年,耗资10万元,是当时中国最豪华的影院,总面积2270平方米,上下两层连包厢共设1400个座位。当时的《中央日报》曾形容为“东方最富丽的天国,首都最堂皇的剧场”[4]。可见当时电影在我国的受欢迎程度以及本土文化市场的繁荣。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市场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化市场的形成。电影市场的巨大效益对本土资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大量中资性质的电影制片公司的出现。“1923年有出品的中国电影公司只有3家,1924年猛增为11家,1925年更增加到34家,影片产量也从1923年的6部,增加到1924年的16部,1925年的66部,1926年的103部”[5]。这些能够反映我国本土文化题材的电影不但成为了当时的经典,也成就了一大批早期的电影产业人才。在当时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的条件下,集声光动画于一体的电影自然成为中国大众文娱消费的宠儿。这个时期中国电影行业在观众数量、票房、本土文化影响力上一度能与国际影片分庭抗礼。其电影生产的技术水准,艺术品质及电影传播的营销手段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我国早期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高潮。
正是在这一繁荣的文化市场推动下,动画作为一个极富技术性特色的电影分支形式。自然会引起我国早期电影人的关注和兴趣。万氏兄弟正是受到了启发,开始了我国动画早期探索和产业化发展的实践。
从我国早期动画的现存史料看,我国动画的起步和欧美相比没有明显的代差,这个让人感到惊叹。从1906年的第一部美国胶片动画电影《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算起,到1922年万氏兄弟完成我国第一部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前后仅相隔10多年。而且万氏兄弟早在4年前,也就是1918年就已经开始了研制动画片的工作。纵观整个20世纪20年代左右,动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在技术起步的阶段,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动画就像西洋镜一样,是个神奇的稀罕物。万氏兄弟的首创意义在于:不经意间完成了我国动画和世界动画在技术研发上的比肩,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早期动画的技术并不成熟,尤其是基于商业应用需求。因此万氏兄弟的探索很具有市场研发价值。这个并不像我们原来认为的那样,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当时美国动画传入中国的方式主要是成品拷贝。动画技术资料是一种商业保密资料,涉及巨大的商业利益。对中国而言,动画技术是被外国人完全垄断和封锁的。正如万籁鸣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所说:“我们面临着一大堆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无试验场地,二无资料参考,三无资金购买必需的机器和设备。这三个问题犹如三座大山”[6]因此,万氏兄弟的研究是从动画原理开始的,据说动作设计的原始道具就是手翻一本书的书角。他们对早期中国动画的技术探索包括:用普通摄影机改造的定格摄影机;简易的动画摄影台、可以对图片进行定位的固定装置、逐格动画拍摄原理、朴素的动作运动规律、编、导、绘、摄、印一体的动画创作架构;以及制作流程的探索。这些技术性难题的解决几乎是和同时期世界范围内相关技术同步的,并且还有独创之处,为我国早期动画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民族艺术特色在动画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条件。
在此基础之上,1922年万氏兄弟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商业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接下来还拍摄了《益利汽水》和《味精》等两部广告动画片。后来,万氏兄弟得到长城画片公司的资金支持,又拍摄成功我国第一部动画剧情片《大闹画室》。从世界早期动画发展看,解决技术问题的内容远远大于对动画艺术性的追求。正如万老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所说“这些广告片为我们提供了制作动画片的原始经验和极为朴素的动画理论”[6]52。同时,中国早期动画的雏形来自于商业的应用与支持也并不是偶然的。这反映出资金和设备投入对于早期动画探索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电影整体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像工业生产机制的初步形成也为它提供了必要的市场环境和物质保障,催生了动画这个新兴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萌芽,也体现出早期中国动画产业化实践中宝贵的商业原创精神。
从投资的角度看,如前所述,20世纪20年代左右,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社会资本逐渐充盈起来,由于一些传统的产业门类竞争日趋激烈,部分资金开始瞄准包括动画在内的电影业这样的新兴行业。正如我国电影前辈郑君里先生在其所著《现代中国电影史略》描述的那样“明星公司的《孤儿救祖记》的营业之空前的成功,反映为电影企业在中国颇有发达之显明的标记。当时一部分失败的投机者鉴于土著影业之有利可图,又以为可以容纳多数交易所的失业职员,于是纷纷视影业为安插游资之新的投机事业”[7]。各类影片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有力地支撑了包括动画在内的各种新兴影像艺术的探索。
从产业经营的角度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电影行业逐渐从最初的混乱投机经营走向平稳的发展。“各(电影)公司经过多年的打磨在内部结构、生产流程上已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各公司不同取向所生产出来的影片开始呈现出类型化。而这一‘适者生存’的过程中利益各方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甚至残酷的”。[2]139这种竞争也逐步形成了我国电影行业大、中、小型影业公司相结合的较为良性的产业格局。在这种产业力量的推动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在动画影像技术和动画创意水准的发展上非常迅速。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在美国迪斯尼诞生。这是首次声画同步在动画上的应用。时隔七年,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就由万氏兄弟制作成功。声画同步技术即使像迪斯尼这样实力雄厚的美国大公司,为了实现这一技术突破也曾付出过高昂的代价,迪斯尼公司为此曾一度面临破产的边缘。万氏兄弟完全从零开始,“经过艰苦的探索和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声和光转换的录音方法,闯过了动画片同步发声的难关”[8]40。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动画相关技术在整体上并没有明显的代差,并在某些技术节点上还有自己的专长和创新。如当时由天一影业公司投拍的名噪一时的卖座大片《火烧红莲寺》,其中就穿插有大量的以动画表现的武打特技镜头。这些成就除了体现出我国早期动画人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以外,逐渐成熟的我国电影产业所提供的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样功不可没。
梳理中国早期动画史可发现,其发展既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又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反映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鲜明特征。这一特征也成为我国早期动画成就取得的重要外部条件保障。从整体上说,20世纪初的中国虽饱经战乱,但社会人文环境并没有丧失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即使像上海这样开埠较早,时尚洋化的地方也是如此。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反而因为与国外的竞争而有所强化。这一点在电影文化产业中尤为明显。资料显示,当时的国产影片从上座率和受欢迎程度上来说,并不逊于以美国为主的外国影片。万氏兄弟曾奋力于中国动画事业的开拓,万籁鸣先生后来回忆道“当年不单中国影坛是好莱坞的天下,宣扬凶杀与恐怖的美国影片猖獗一时,而且动画电影技术也掌握在人家手里……决心为创作中国的美术电影贡献出自己的青春,为中华民族争气,不让外国人专擅其美”[8]29。可以说在当年中国早期电影纯粹商业化导向氛围中,这样坚持本土立场、高举民族大旗的行为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的。不管是中国观众还是电影从业者,在对待本民族文化上都具有普遍的自觉意识。而这一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氛围也与整个电影行业的完全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营机制息息相关。
综上,无论是从世界还是从我国早期动画的历史演进来看,我们都能明确一条清晰的产业化路线。中国早期动画的产业化开拓。相对于真人电影产业影,其在生产方式上完全不同。在同为情节内容的表达上,动画有一道深深的技术性门槛——通过手工绘制的方式模拟动作表演上。这就对早期动画开拓者提出了极其严格的技术性要求。普通电影的艺术水准体现在演员的表演,剩下的工作交由摄影机器。而动画在跨过高难度的表演动作模拟后,还面临着巨大的影像绘制工作量。因此,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动画产业化运营机制,万氏兄弟是难以达到早期中国动画那些标志性成就的。
我国早期动画的发展是依托于我国早期电影行业的产业化进程逐渐地走向正轨的,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实践性质,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动画制作体系和企业投资、经营、竞争的产业格局。所创作的动画影片不仅在国内受到观众的欢迎,也同时受到东亚、东南亚地区观众的普遍欢迎。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甚至对享誉世界的动画“中国学派”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我国早期动画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外,比较成熟的本土文化市场、相对良性的本土化电影产业运营机制也是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动画正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以及由此带来的动画原创竞争力的匮乏。然而,从对我国早期动画历史进程的梳理中,我们却能看到我国动画前辈们的开拓也同样面临着这些资金、技术的问题。但是,这并没能阻挡中国动画前进的步伐,反而推动了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动画原创精神的形成,为后期动画“中国学派”的高峰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值得当前我国动画行业反思和借鉴的。
[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渠敬东,曹卫东,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6-60.
[2] 沈芸. 中国电影产业史[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3.
[3] 沈芸. 中国电影商业探索初见端倪[J]. 中国电影报,2005,11.
[4] 郑君里. 现代中国电影史略[M].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
[5] 龙锦. 战前中国电影企业概况与经营模式[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 .
[6] 万籁鸣. 我与孙悟空[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6.
[7] 郑君里. 现代中国电影史略[M].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
[8] 张慧琳. 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40.
J954
A
1009-4016(2017)04-0117-04
粟丹倪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博士
吴旭敏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