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思考

2017-02-13 12:22李海兵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服装课程体系

李海兵

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思考

李海兵

结合本校的特点,由过去的“教学、参赛、市场”重实践型向“思想与技术、科研与教学、赛事与市场”多学科、多维度、多样化全要素教学模式转变,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根据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一个面向未来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能够进行一个地渐进式衔接,让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更具逻辑性、合理性,营造良好的专业教学生态,让学生能够在短短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中清晰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为,为实现他们的理想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努力建设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

全要素教学模式;教学生态体系;融通性;递进关系;审美体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快速发展,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服装产业也在这个发展机遇中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都较过去有了长足进步。同时,伴随着服装时尚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社会与产业对服装设计和时尚文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层级更加多样和细分,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思考方向,未来需要什么样时尚人才?如何培养?差异在哪里?各学校之间对于未来发展和学科特色的建设虽然有着各自的思考,但是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同质化现象依然突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教学思想也在悄悄不断地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和慢下来思考一下,究竟我们需要怎样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每一个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定位是什么?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过去20年的“理论加实践”教学模式是以作为办学理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现代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大环境不断变化,逐渐由“教学、参赛、市场”的重实践型向“思想与技术、科研与教学、赛事与市场”的多学科、多维度、多样化的全要素教学模式转变。面对未来发展,这让我们逐渐明确了要培养的人才将是有思想、有情怀、懂生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改变观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在“适应市场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要逐步向如何培养“引领市场之才”的转变;在继承学院优良传统的同时,我们通过不断的思考来调整优化我们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认真对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和课程阶段性进行系统性研究。

根据服装系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系对服装专业的教学大纲及课程结构进行了多次调整、修改以及有效尝试,旨在形成一个面向未来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能够进行一个递进式衔接,让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更具逻辑性、合理性。其基本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递进,我们可以理解为: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群,第二阶段专业创作实践课程群,第三阶段品牌创作课程群。每个阶段除了主干课程外,还有相关的专业辅助课程,以及课外辅助课程,从理论上看教学目的和要求还是较为清晰。

虽然目前的教学体系从理论上有一定的课程专业系统逻辑性,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客观现实问题。例如: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的各自为教的问题,学生们普遍反映上完课后很茫然,没有目标感,体验不到课程安排的渐进性、合理性,特别是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与服装工艺课程之间严重缺乏教学的连续性和融通性。教学大纲的总目标还是很明确的,也有课程的递进关系,但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与老师之间缺乏对细节深入的沟通和衔接,上课内容仅限于单项课程,各个课程之间的具体内容上显得较为孤立。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逻辑性,但在实际课程中没有真正体现和落实课程群的概念,授课老师之间缺乏课程内容的有效对接,导致课程群的教学理念未尽落实,教学效果不够明显,离我们的教学预期相距甚远,思想未能与技术很好地结合。在这里我想借用一下包豪斯宣言中的一段话:“艺术不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区别,艺术家是一个能够随心所欲的的工艺技师,上帝赋予的灵感使他的作品变成了艺术,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不可或缺,真正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个宣言,我们了解到课程之间需要进行有效联系的重要性。的确,在当代的艺术界中,形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创作可以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一切观念的界限,寻求一种新的融合、新的统一。传统求“真”,当代求“新”,仅仅只是对传统的盲目追捧,缺乏创新意识的作品,已不能融入今天的当代社会生活。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和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现在的艺术创作必然是以传统艺术为根基的,同时又不断地求真求新才能存活于当代艺术中,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艺术现象,美术学院该如何履行自己的教学职能,如何面向未来呢?如今的教育理论界有一种理论认为,艺术是不可教的,但是,如果艺术真的不可教,美术学院岂不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对于这个问题,艺术教育家潘公凯指出,准确地讲,“艺术不可教”应该是指“艺术大师不是教出来的”。艺术和创作方法不是不可教,而是要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来启发引导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在掌握基础专业技能的同时,建立并逐渐完善自身的审美体系。

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首先要明确围绕我们的教学总体目标,根据整体目标建立阶段性学习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明确方向和目标,在教学环节中为每个学生创立学习目标和目标元素。所谓目标元素就是,在设计思维的课程中,老师可以把工艺技术的主要内容在课程中进行描述和讲解,引导学生自学、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积极主动了解学习相关的工艺技术,加深对思想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理解,让学生懂得好的思想是需要有好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不能孤立地去谈思想,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整个课程群中体会从理论到实践的实验过程。这样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又能达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升。另外也可在每个单元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单元性、阶段性测试,即通过年级秀的方式营造良好的专业教学生态,同时在阶段性测试的过程中也能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然后根据其各自程度和特点为每个学生制定目标性元素,即在设计课中最后呈现的具体形式,通过任课老师的建议在下一个单元——服装工艺阶段来完成作品的制作。同时,工艺研究老师也通过目标性元素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具体想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过程;同时在阶段性教学中紧紧围绕服装大赛和国际流行趋势,学生们自然能从思想到实践有了全新的体验,并对课程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直以来如何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工艺课程的关系是我们长期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在课程的理论和工艺技术衔接上下功夫,让学生达到阶段性目标,更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和基本规划,积极倡导学生动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方法的探索,指导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视觉品味的培养,着重强调目标和方法的一致性,同时紧紧围绕艺术品味和眼界的提升,鼓励学生大胆地通过服装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作为自己的“第二层皮肤”来进行自我展现,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总结,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体系以及自己的作品风格。

在老师和学生积极沟通的同时,也要加强各课程专业老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跨专业的学习,建立课程之间的衔接机制,便是课程的交替变成一种常态化机制。在信息化发展如此快的今天,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必然的,要做到教到老,学到老。积极组织各专业的老师进行跨课程听课,并经常在一起共同制定、讨论教学总体和阶段性目标,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进行有效地衔接和补充,把在课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交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解决问题。另外,建立课程学时档案,跟踪学生各阶段学习深度情况,使各阶段课程任课老师能持续性的对每位同学有一个可持续性了解。这样更能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同学制定有效的个人学习计划,以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所讲是对我校服装专业教学全课程体系的思考,通过本专业类似以及跨专业老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深入沟通,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和充实、更新相关内容,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具效率和活力,更有持续性。从阶段性目标到整体目标,从学生的学习规划和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从老师单体课程计划方式到共同参与制定课程群教学环节计划,让学生能够在短短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中清晰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为,为实现他们的理想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建设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方向不断思考前行。

G642.0

A

1009-4016(2017)04-0060-03

李海兵 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 副教授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服装课程体系
让人心碎的服装
《星.云.海》
《花月夜》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