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丹
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学科性认识
曹 丹
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融合了知识的生产、共享、传播、创新于一体的知识组织形式。本文以美术院校绘画专业的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的目标要求,通过探索更多元化、秩序化、学科化的绘画造型专业教学方式,以期改变和弱化绘画专业长期以来的感性教学和经验教学状况,促使绘画艺术专业在大艺术、大学科的背景下,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化的课程建设,实现绘画艺术专业教学的健康发展。
绘画专业;学科;课程
欧洲早期具有现代意义的专业美术学院实际上就是绘画学院,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由于受到艺术和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设计运动的影响,西方美术教育由原来只注重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转向设计领域,设计教育逐渐成为西方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绘画专业仍然伴随着世界各大专业美术学院的成长一起发展至今。
在现代大学的学科建制下,绘画专业属人文学科,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独立出来。成为国内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美术学和设计学成为其中的一级学科,绘画专业是其中33个专业之一。传统绘画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造型、创作等专业训练启发人的情感、意图,注重人的精神性、个体性和审美表达,在教学中尤为遵循艺术创作的自在规律,强调“技”与“艺”的结合。但是,教学的方式经常侧重于抽象的评价和主观的要求,在教学理念的建立上缺乏梳理,在课程的关联性和演进上疏于思考,教学内容往往显得空洞松散,对教学上的要求也缺乏详实的路径推进和课程引导,绘画教学的结果往往被引向虚无。在现代大学建制下的高等教育领域里,学科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基准性”[1]等内涵。而美术学院绘画专业传统教学一贯不赞成类似的“系统化”或“基准性”,“去同一性”和“个性化”被认为更适合艺术专业的教学。虽然在艺术特性上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作为知识传播体系而言又显得不够严谨。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而言,需要具备相对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稳定的学术规范。另外,艺术呈现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发生也涉及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元关系,不仅需要感受和再现,同时也需要观察、统计和逻辑推理,甚至涉及学科融合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范畴。而且,由于在当代艺术活动中相关概念与艺术现象的不确定性与待发展特征,需要当代绘画艺术教学在动态的教学层面上保持相对活跃的态势和开放的可能性。对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现象保持一定的敏感和关注,不然就只能契合过去的艺术事实,滞后于当前的艺术事实和忽视未来可能发生的艺术事实。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艺术专业还是文理专业,任何形式的模式化或静态的教学思路,都有可能造成知识结构的片面与保守。绘画专业传统单一的感性教学模式愈来愈难以承担和维系时代发展对艺术教育的多元需求。艺术专业的发展同其它学科专业的发展一样,需要以学术规范来规整个人经验,形成有秩序的专业知识构架。其中包括课程内容的客观与多元、教学效果的可持续与可延展等。
教育学认为,学科即教学科目,亦称科目。学科的建制是对泛自由话语的规整与限制。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命题、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殊的概念系统,并通过高等教育的学科体制来确立有效的知识理解模式。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艺术学科的系统性研究亟待发展,绘画专业自身的专业特性和长期以来相对松散的教学惯性,给艺术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学科建设问题、专业建设问题、课程设置问题、跨学科研究与专业融合问题,以及教育目标问题。我们的艺术专业尤其是绘画专业教学,由于很少去研究教学法和知识论的问题,导致对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学科与专业的概念认识不够、理解不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区分不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艺术教育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术院校的培养对象不再仅仅限于极少数艺术才能卓越、禀赋出众者,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艺术教育培养的目标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专业课程模式和教学理念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与之匹配。因此,未来的绘画专业教学,不能再一味地强调个性和悟性,同时也要注重艺术教学作为知识传播方式的系统性和基准性。绘画专业的教学亟待在现代性的层面上与社会发展、艺术发展、学科建设保持同步。
绘画艺术不能简单地划分为科学的范畴,但是,研究绘画艺术的专业教学也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出于学科化发展的需要,对绘画艺术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之能有效地适合于绘画艺术专业的教育对象,并针对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程度制定目标明确的教学规划,形成同绘画艺术相对应的专业学科。
“当我们用复数的‘学科’一词(即许多学科)时,我们不是指一门一门的学科 ,而是把许多学科视为一个整体;当我们用单数的‘结构’一词时,我们是指各门学科之间的组织。这些学科的相互关系就是去决定可以把哪些东西结合起来并应该把哪些东西区别开来,以实现教学的目的;同样的这些相互关系 在决定教学的顺序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类关系将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应当在哪些内容的前面……”[2]这段美国教育家斯瓦布在关于学科结构论的各科组织关系的说法,对“结构”意义的提出使我们在思考和廓清本学科取向时能有一个理性的角度。
学科是关于某个专业的知识系统,学科的建构是一套完整的执行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艺术学科需要教师将艺术创作的感受与经验在教学法的层面转化成相对稳定的形式。厘清艺术创作的感性体验特质和知识建构的关系;人文精神的独立性、传递性与知识传播的关系;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关系;整理为前后贯穿一致的合理体系,才能将艺术创作的方法转换为可教授的知识并形成学科。传统的大学和学院是生成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场域,现代性的美术学院也是如此,同样存在科研与教学的双向职责创作是艺术绘画专业的主要科研方式,艺术创作科研是生产艺术知识的途径与方式,艺术教学则是将知识在大学这个特殊场域里传播出去的主要路径。这种与学科相联系的知识建构方式在本质上是区别于艺术家个体性的创作方法的。
从整体而言,绘画专业是趋于感性和不可清晰描述的,模糊描述甚至不可描述的方式一直影响着绘画专业的教学习惯。模糊性的判断和评价经常出现在绘画专业教师的课业点评中,例如“不够整体”、“没有主题”、“形不准”都是二十年前耳熟能详的评价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出现在绘画专业的课堂里,一般不会有更为详尽的理论或系统性的方法跟进,学生只能根据这些只言片语去“领悟”,耗时颇多且很难得法,只能靠学习者各自的禀赋与悟性。美术学院的绘画专业教学一直面临这种模糊不清的境地。
另外,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群体日趋多样化,学生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不尽相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专业禀赋多样;科技变革引发的全球化、信息化导致职业结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需求多样,学生能够选择的大学专业教育的愿望与目标也在悄悄的发生改变。大学在教授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以上诸多的不同与变化。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是大众化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提高效率和课程质量越来越提到高等教育的首位。
美术学院绘画专业传统的优越性正在日益受到其它知识系统与新兴知识模式的挑战,不同知识背景下的理论建构与认知在艺术教学理念、教学建构的认知上完全不同,知识生产的非普遍性和不可通约性问题伴随着人类科技进步、艺术发展愈发明显,传统教学的发展经验仅仅解决或部分解决了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因而不具备普遍性和长效性。在20世纪后期之后错综复杂的多元世界里,复杂性是考虑高等教育系统中发展维度的起点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我们有必要根据现在和未来的情况,尝试在绘画艺术学科发展的层面做出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构想与尝试,而不是固步自封,一味沉浸于过去的经验之中。
艺术教育侧重的是创造性的培养和创作能力的提升,绘画专业更是如此,对艺术的判断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规范、要求和限制。同时,绘画艺术实践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且总是在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所以绘画专业需要保持其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成为学科后也应该具有相应的特殊性。同时,在当前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艺术专业学生,无论从学习能力还是发展需求上,都不能和之前的传统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同日而语,所以已经不能再忍受自由散漫的技能训练课程和空洞、虚无、不成体系的艺术创作课程。绘画专业的教学必须重新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细化课程,采用明确的教学策略;依据学科的系统化框架去建构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开放的结构和清晰的进阶路线。
[1] 王一军. 当代大学课程秩序论——在“高深学问”和“个人知识”之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4.
[2] 杨建滨. 美术学科建设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
G642.0
A
1009-4016(2017)04-0063-03
曹丹 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