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欣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音乐编辑职业能力及其新媒体时代的转型
宋欣欣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编辑”这一古老概念的内涵丰富性,在其下位概念“音乐编辑”中进一步彰显。目前,广义的音乐编辑从业人员已能涵盖整个音乐出版系统中的各种不同的位置,其角色也可能是多重复合的,具体就职单位、职业岗位都在不断细分,职业能力要求也日趋多元化,涉及音乐知识、综合文化、审美意识、法律意识等。而在新媒体时代,音乐编辑行业更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架构层次,力争成为数字化音乐信息平台的操控者、移动端音乐内容的创造者,以及音乐品牌的运营者。
新媒体 音乐编辑 职业能力 产业转型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全面渗透,全球传媒市场逐渐兴起新一轮的竞争与变革,音乐传媒领域亦莫能外。而这也必然对音乐编辑从业者提出不少新的要求。本文试图运用音乐传播学、社会学、编辑学等学科的知识,在梳理音乐编辑职业的历史沿革与特点的前提下,简要探析新媒体时代音乐编辑职业及其素养的转型动向。
“编辑”一词及其对应的职业划分,是在人类文化漫长的建构与嬗变过程中,伴随着物质生产活动和制度组织的演进而生的。而对“编辑”这一概念的解读,至今仍有纷繁争议,可谓见仁见智。不过,早期的“编”和“辑”最直接的目的是生产图书,这一点基本没有争议。于是,这里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收集素材并集中整理,而第二层次更为重要,即加工修订,排除重、伪、劣之类的不佳内容,然后加以润色,排序成书。在经过了收藏编辑——著述编辑——出版编辑——新媒体编辑等流变后,当今的“编辑”,不妨说已经成为包括编辑职业、编辑学科在内的一个在相当程度上市场化了的运营体系。其中,编辑人员的活动贯穿于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同时,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又让编辑活动贯穿于三者的对立统一之中。
“音乐编辑”应该是“编辑”的下位概念。尽管如此,对“音乐编辑”概念的界定也存在不同层次的区分——从文献资料来看,包括以下层面:狭义与广义、传统与现代、普遍与特殊、一般与具体,等等。同时,“音乐编辑”这一关键词包含的范畴也很多,比如音乐编辑活动、音乐编辑职业、音乐编辑学科,是分别从文化生产、社会分工、学科体系的角度加以界定的。鉴于此,笔者在此说明:本文将更多地倾向于对音乐编辑活动、音乐编辑职业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变化进行认知,对音乐编辑学科则限于篇幅而不予专门探讨。
笔者认为,若从职业的角度探讨音乐编辑,对音乐编辑的基本内涵的解释将更有指向性和思辨性。正如曾遂今教授所述:“音乐编辑是音乐文化形态出版、问世之前一种重要的音乐职业构成成分。”①曾遂今《关于音乐编辑科学定位的思考》,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在我国,音乐编辑的职业化到现代才形成规模,但这并不代表音乐编辑现象与活动没有更长的沿革。我国的音乐编辑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采风制”:“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②刘德金、刘稀溪编著《音乐编辑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第17页。此时的“采风官”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与当今的音乐编辑是重合的,他们搜集、整理、加工、传播来自民间的歌曲,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当时的社会秩序。此外,屈原编纂《楚辞》,以及西汉时期的政府性机构“乐府”的建立,均可以体现中国的音乐编辑活动的悠久历史。自唐至清,印刷术的普及,以及字谱等符号体系的出现,让音乐编辑活动不断增加,音乐编辑的职业化趋势也不断增强。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多重限制,中国的音乐编辑活动的对象范围相对固定,以口耳相传为主的音乐传播方式也让传播内容多有模糊性。于是,音乐编辑的职业化体系久久未能正式建构。
1904年,沈心工编纂出版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简谱歌集《学校唱歌集》;③同上书,第16页。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编辑了期刊《音乐小杂志》。这些事件,应能标志着我国音乐编辑的职业体系开始明确形成。自此,我国音乐编辑事业依次介入平面媒体、音频媒介、视频媒介等形式,最近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目前,广义的音乐编辑可以涵盖整个音乐编辑与出版系统中不同位置的从业人员:上至社长、总编辑、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苏联、东欧部分国家采用过和目前我国采用着的体制)、董事长、总经理(大量被当前西方国家采用的体制),下至一般的编辑工作人员和记者。④同①。
结合当前音乐编辑职业的状况来看,至少可以总结音乐编辑的以下三方面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梳理,也是后文探析新媒体时代音乐编辑职业之转型的基础。
(一)角色的复合性
音乐编辑是随着音乐传播活动规模和方式的扩增而深入职业化的,与社会发展、媒介融合、出版业兴盛的关系颇为密切,且以音乐为特色。音乐编辑通过整合音乐信息、素材,形成范式作品向大众传播,并及时反馈、总结得失与利弊,承担着营造多元、健康的社会音乐传播环境的职责。因此,笔者认为音乐编辑这一角色有着很强的复合性:要在各种涉及音乐内容的媒介中担任“把关人”、参与者、引导者、监督者、规划师、“过滤网”等。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媒介手段的更新换代,以及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传播渠道、UGC模式的盛行(即用户通过PC端、移动端的软件平台上自主加工和上传内容),让音乐编辑可以接触到更大量、更多样的相关信息素材,这又可能加强上述的复合性。同时,这种复合性在特定条件下会让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编辑“把关人”角色不断遭到冲击、消解,从而产生新型“把关人”。
(二)职业的细分化
技术的进步推动行业的发展,因而使音乐编辑职业的细分化特征日趋明显。刘德金教授在《音乐编辑教程》中谈及“音乐编辑职业的定位与分类”时,划分了音乐编辑职业的不同层次、不同工种。一般来讲,按照文化知识体系的不同,可细化为三类——文字、乐谱审核型文字编辑,音频制作型音乐编辑,项目策划统筹型音乐编辑;按照社会属性与形象性定位也细分为三类——学者研究型、技术执行型、商业策管型。另外,他还总结了在多种大众传播媒介兴起的时代背景下,音乐编辑泛化、细分出的具体角色与职能,梳理了广播音乐编辑、电视音乐编辑、音像唱片业音乐编辑、平面媒体音乐编辑、新媒体音乐编辑等细目。
也就是说,在乐谱、书籍时代,音乐编辑的工作主要是编纂和整理乐谱,撰写相关音乐评论,推出音乐报刊、图书等,他们主要供职于杂志社、报社、出版社。到了广播、电视、唱片、磁带与激光唱片时代,则过渡到音频编辑、音乐总监、音乐监制、电视晚会编辑、广播电视音乐编辑、专题音乐编辑、主题音乐编辑等更为多样的具体领域,主要供职于电台、电视台、唱片公司等。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很多音乐编辑开始负责新媒体音乐内容的运营、采编、收录、节目制作以及传统音乐内容的数字化出版,主要供职于网络电台、新媒体运营平台、社交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视频网站等。
(三)职业能力的多元化
高度概括地说,音乐编辑发挥职能的条件,无外乎编辑思想和编辑业务能力,二者分别是音乐编辑参与编辑活动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条件,缺一不可。当然,前者要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后者的专业化是前者专业化的前提。
出色的业务能力,建基于过硬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深厚,更易事半功倍。具体来讲,平面媒体的音乐编辑,在编辑文字、乐谱的过程中,既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也要有识别乐谱、乐律等音乐本体方面的能力储备,同时还应时刻注意价值观导向,能够判断是非,科学地引导读者(尤其是基础知识方面一定要正确)。唱片公司的音乐编辑更是要负责歌手或乐手的曲目选择、唱片制作、形象塑造、商业演出、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严格设计,保证公司的运转和盈利。
“在社会音乐生产体系中,音乐编辑处于音乐传播生产环节的重要位置。所有的音乐文化形态,如知识观念性的音乐文化(文字语言组合),艺术形象性的音乐文化(音符语言组合)等等,都将经过音乐编辑这一关键性环节进入社会。”①《关于音乐编辑科学定位的思考》。所以,音乐编辑不能满足于将知识体系停留于艺术领域之内,而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优秀的音乐编辑,其文化底蕴应是深厚的,其文化涉猎面也应尽量宽泛。当文化营养被注入音乐编辑活动之中时,音乐编辑成果也会拥有更加开阔的境界。
同时,音乐编辑的审美意识也是其素养专业化程度的评判标准之一。音乐编辑应该关注并经常了解大众的审美偏好、审美需求,且不能一味迎合大众品位而舍弃自身的审美标准。人云亦云,难有真知灼见。理想的状况是,要及时地将贴近大众生活需求、内容健康且最好有一定内涵的音乐作品整合并传播出去,愉悦人民的精神,并避免过于浅表化的作品(例如“口水歌”、“‘三俗’歌曲”)阻碍社会艺术素养平均水准的提升。
另外,音乐编辑也必须具有法律意识,并熟悉版权、著作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素养有助于音乐编辑工作的统筹与安排,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提高编辑效率,参与创建良好的音乐权益氛围。
20世纪60年代,“新媒介”一词才逐步在传播理论界得以确立,②参见吴小坤、吴信训《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动向》,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到今天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互联网的异军突起,无疑让“新媒介”研究的热度陡增。一方面,新的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介的融合逐步走向深化,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在传统媒介向新媒介转型的实践领域,各种连锁效应也逐步显现。
纷繁复杂的变局,让许多学者不禁一次次地发问:从传统媒介到其相对概念“新媒介”的转型,“转”的是什么?新媒体究竟“新”在哪里,是在于技术创新、渠道创新、模式创新还是内容创新?“新媒介”能“新”多久?对这类问题的思考,直接关乎本文的中心论题,即音乐编辑的转型及其职业的重新定位。
实际情况表明,在媒介转型、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相对缺乏的东西不少,比如:互联网思维、投资融资机制和经验、大数据研究、技术团队、市场化和企业化体制与机制、集聚用户的手段和平台、新媒体运营策划的经验,等等。2014年8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意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文件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③参见李雪昆、赵新乐《〈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审议通过引业界关注——媒体深度融合热潮将至》,原载《中国新闻出版报》,转引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2014年8月20日。http://www.gapp.gov.cn/news/1656/223719.shtm l与之相呼应,一些传统媒体纷纷转型,走与新媒体融合的道路,开始转向新媒体的运行模式,培育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对音乐编辑来讲,这等于推动了关于职业技能、职业定位、职业素养的认知的发展变化,从业人员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笔者认为,具体说来,音乐编辑从业人员至少应以下列的三个方面为目标去努力。
(一)数字化音乐信息平台的操控者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2015年上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 894万人,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加深。④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7月23日发布。http://www.cnnic.net.cn/hlw fzyj/hlwxzbg/hlw tjbg/201507/ t20150722_52624.htm尤其是国家出台“三网融合”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方针政策后,音乐传播的环境将有明显不同。新媒体时代的音乐编辑职业随之不断细分,呈现了多样化的态势。现阶段互联网新媒体音乐编辑负责内容之多样、供职单位类型之多样,前文已有述及。鉴于此,笔者对新媒体时代的音乐编辑的基本定位,就是数字化音乐信息平台的优先操控者,乃至主宰者。所以,今后的音乐编辑的首要素养应是对互联网思维有着深刻的认知,将互联网思维的一些关键词,诸如社交、开放、共享、跨文化、运营、移动、创新、交互、自媒体、全球化等注入自己的工作理念中去。
(二)移动端音乐内容的创造者
新媒体是最为便利的通信工具,随之而来的社交群体网络超越国界,各式社交软件也层出不穷。线上运营、自媒体,以及被称为第五媒介的“手机”和纷繁多样的APP等媒介元素,共同建构了新媒体时代的音乐传播环境。接收音乐信息的渠道被移动端大量占领,自然是对传统音乐编辑事业的重大挑战。但是,互联网产业发展至今,无论是通过有线网络、宽带网络还是移动网络进行的产业经营,对内容的需求始终是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引擎。音乐内容在此与其他多种内容类似,有些是来自传统的媒介内容,属于媒介间分享的,有些则是由移动终端本身的特征决定的、生产方式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兴内容,或用户自发创造的内容。①吴小坤、吴信训著《美国新媒体产业》,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这意味着,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中的音乐编辑依然有着宽阔的生存空间。渠道和载体随着技术创新而多元化了,然而“内容”的创造过程必须由编辑主体——人,去制作、设计和实现。内容的生产对传统媒体来说是相对容易的,因为传统媒体的优势之一就在于综合、精致的内容的集约化批量生产。相比之下,新媒体的优势主要在于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让受众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碎片化的内容。由此也可见,关于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辩,恐怕只是各执一端。
所以说,音乐编辑职业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过程,只是客观形势下的翩然演变。传统音乐编辑精于内容的特点,正好为其跨越传统媒介的束缚,顺利与新媒体音乐编辑职业挂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这也离不开在实践中不断熟悉互联网运营思维模式。这就要求音乐编辑对新的职业技能体系有准确的定位,避免与媒介发展脱节,防止音乐编辑队伍出现断层。将“内容编辑”与“平台编辑”融合起来,具备双重视野、双向技能的音乐编辑,是这个时代最为需要的高级音乐内容生产者。
移动端音乐内容的创造者,应该以传播音乐精品内容为目标。这就需要从业者通过对当前音乐传播的显性环境、隐性环境,以及大环境、小环境的深入剖析,对“受众”的需求有足够的洞察力,进而在日常运营与维护过程中对用户的日常需求进行挖掘、分析、评估,然后予以响应,通过社交型软件或平台,及时推荐和共享音乐信息,与机器推荐和用户推荐结合起来,争取引导后者。诚然,Pandora提供了强大的推荐引擎服务,而另一个平台shuffler.fm是用户推荐模式的典型,但笔者在此认为,音乐编辑推荐模式似乎能够更高效、更有指向性、更专业。所以,这里有一个可以让新媒体时代的音乐编辑施展创造能力的机遇。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音乐编辑应该更具国际视野,良好的外语水平也能为音乐编辑专业技能的评价加分。拥有英语或小语种阅读能力的音乐编辑,更容易通过互联网研读其他国家的音乐资讯与评论,从而捕捉其中有价值、有深度或有趣的内容传播给国内受众。
(三)音乐品牌的运营者
目前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让音乐编辑的职业行为从相关产品制作的前期准备和中期参与环节,拓展到了后期跟踪、营销和推广环节。或者说,音乐编辑行为已经有了全局化的节目管理、项目运作的特征。②《音乐编辑教程》,第5页。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持续演进,移动金融兴起,让传媒产业的运营活动与互联网几乎已经密不可分,而音乐产业也在向电子商务领域加速扩展。在这种背景下,新媒体平台会把自己创造的内容作为品牌进行宣传、推广、发行、营销,并且采用将节目产业化的跨界链条机制,这就更要求音乐编辑把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到较高的层次。可以说,品牌运营的思维模式,对新媒体、移动互联时代的音乐编辑来说,有时与采、编、剪的技能同样重要。
今后的文化产业,可能越发具有休闲无边界、平台无边界的趋向,移动互联网链接一切并改变一切,越来越不像痴人说梦。无边界的新媒体平台,不但承载着海量的内容,还是技术平台、零售平台、娱乐平台、资源整合平台等多种平台的合体。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港澳台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编著《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所以,文化内容企业被互联网企业收购、整合、重组,有可能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常态。由此,文化内容公司与互联网企业的边界将越发模糊,甚或最终消失。未来,音乐编辑作为以内容为主导的互联网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利用互联网的全民参与特征,也会更多地与网络影视、游戏等产业找到契合点,与市场经济和文化生态的演化相适应。音乐编辑的职业转型之路,从此会进一步铺开。而本文关于音乐编辑从业人员转型的观点,或许也会随之不断调整,从而需要持续的跟进研究。
(责任编辑:魏晓凡)
宋欣欣,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