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建设及思考

2017-02-13 16:03刘忠
音乐传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文献学甘肃

刘忠

(兰州文理学院,兰州,730030)

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建设及思考

刘忠

(兰州文理学院,兰州,730030)

建立专业的地方音乐文献库,是发展我国音乐文献学和音乐舞蹈整体学术事业所需的一种重要工程。笔者通过建设“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并创建数据库和文献叙录,为改善我国当前在地方音乐舞蹈“三次文献”方面较为薄弱的状况做了一些尝试。结合相关学科以及音乐学领域内相关主题的诸多已有学术成果,以“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建设状况为案例,可以初步总结出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并给关于文献库建设的专题研究列出几项任务,由此还可以展望这类研究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地方音乐舞蹈 文献库 数据库建设 甘肃音乐

音乐文献学由于受到学科发展和介质材料产生时间较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起步较迟,至16世纪才出现萌芽。而根据笔者所知,我国直到1985年才由天津音乐学院许勇三教授发表了《音乐文献学之我见》(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85年第1期)一文,首次正式在我国提出了建立“音乐文献学”这一学科的倡议,从而引起了我国学界对这个学科的关注。至于目前笔者所知的最早的关于西北地方音乐文献研究的论述,是发表于《人民音乐》2007年第4期的拙文《西北地方音乐文献研究的理论探讨及思考》。

而所谓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就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音乐(舞蹈)文献。要想深入开展地方音乐舞蹈学科建设与研究,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是一个很好的基础。目前,我国暂时没有地方音乐舞蹈文献馆,但随着我国音乐舞蹈及其学术事业的发展,学者对地方音乐舞蹈文献的查阅和使用需求越来越多,于是,建立专业的地方音乐文献库就成了学科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笔者就职于甘肃省,有幸在工作中推动了“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创建,由此积累了一点关于地方音乐文献库建设的经验和心得,谨以此文做一次简要梳理。

一、建设背景和相关已有成果状况

笔者和同道们关于建设“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构想肇始于2003年。当时笔者主持一项省厅级课题,需要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库”查阅资料时,注意到“西北地方文献库”缺少“地方音乐舞蹈”这个类别。由此,笔者开始对国家图书馆,以及北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黑龙江、吉林等地的省(直辖市)级图书馆,还有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进行关于地方音乐舞蹈“三次文献”的调研工作。调研证实,上述图书馆的音乐舞蹈文献、地方文献和特色文献中,有关地方音乐舞蹈的“三次文献”及文献库是比较稀缺的。这使得笔者开始深入研究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建设工作。《西北地方音乐文献研究的理论探讨及思考》即是尝试对建设西北地方音乐文献库的意义和价值做较为系统的阐述。2010年,笔者在《黄钟》发表《韩邦奇之〈恭简公志乐〉述评》一文,尝试对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做了一点解读研究工作。2010年,在经过一系列调研、文献征集的基础上,笔者获得兰州文理学院支持在兰州文理学院音乐楼建成一座占地80平方米,收纳纸质文献1 200余套(册)、影像文献950余套、实物文献103件、电子文献逾1.5TB的“西北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2015年,笔者又应兰州城市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之邀,主持设计了预算200余万元人民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展馆”(同年开工建设)。目前,笔者正在筹建西北民族大学“舞蹈服饰文献馆”,已征集、存储少数民族舞蹈服饰(日常生活服装与舞台表演服装)9 000余套。笔者认为,这个“理论——实践——理论”的探索过程,为今后更加系统地推进这类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目前,我国关于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还未完全成形,也还没有正规、专业的地方音乐舞蹈文献馆,但是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校(院系)和师范类学校的音乐院系先后为音乐学专业的博士、硕士乃至本科生开设了音乐文献学课程,因此,音乐文献学成果相应增多。如方宝璋和郑俊晖的《中国音乐文献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王小盾的《中国音乐学文献初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韩锺恩的《文献研读与研习》(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姚亚平的《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音乐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专著,又如王小盾的《音乐文献学和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载《黄钟》1989年第4期)、郭林的《论音乐文献学》(载《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孙晓辉的《音乐文献学的古典与现代》(载《黄钟》2005年第2期)、宋平的《音乐舞蹈专业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刍议》(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版1996年第4期)等论述。这些书籍和论文提出了不少值得尊重和富有启迪意义的观点,但整体上都没有采用音乐文献库建设的思维和视角。与笔者研究视角相近的是周海宏的《专业音乐图书馆分类体系研究》(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专业音乐图书馆分类体系研究(续)》(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笔者认为,该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纸质音乐文献的分类法,该分类法是笔者目前所了解到的最符合音乐文献特点的一种在真正意义上自成体系的音乐文献分类法,能为地方音乐文献库的文献分类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只可惜,论文并未涉及影像文献、实物文献、口碑文献的界定与分类。

在笔者与同侪关于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建设的项目中,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对地方音乐文献库建设的总体研究。这是为了探索、研发一套符合音乐文献自身使用规律的,可供搜集、编目、存储、应用的管理系统。其文献采集、分类、检索的理论方法,可望为未来创建更多的“地方音乐文献库”提供参考。

二是撰写甘肃地方音乐文献叙录。这主要是在现有的“西北地方音乐文献库”资料基础上,扩大文献搜集范围,出版一部本地区音乐文献叙录,探索地方音乐文献检索内容的范式,推动地方音乐文献库的建设。

三是建立“甘肃地方音乐文献数据库”。这是对“地方音乐文献库”文献信息数据化管理与远程交流模式的一次探索。我们将现有的“西北地方音乐文献库”资料进行电子信息化处理,建成该数据库。这有望利于地方音乐文献学理论在学科建设、文化产业研究中的应用。

二、建设的指导思想、方法及其研究

“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建设思路是立足甘肃、构建体系,有独特的文献,体现敦煌特色、多民族特色、宗教特色,而最终目的是建立起具有学科前沿水平的西北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学学科。其一期建设以采购为主,建成省内高校中“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种类最齐全、规模最庞大的音乐舞蹈文献资源库;后续工作以采集为主,收集、收购为辅,争取提升文献建设的内涵,逐步凸显文献的独特性、珍贵性、权威性,并逐渐体系化,使之成为省内的地方音乐舞蹈文献信息交流中心。

目前,地方音乐舞蹈的一次文献相对较为丰富。鉴于此,我们认为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的继续发掘和对一次文献的研究利用方面,以及西北地方音乐舞蹈二次文献的建设上。因此,要以地方音乐舞蹈的一次文献为基础,从音乐舞蹈文献学角度重新审视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的研究、开发、编制、使用和评价的过程,探寻西北地方音乐舞蹈文献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应用模式,开发一套新的促进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应用的二次文献数据库,全面提高西北地方音乐舞蹈文献的利用价值。

在主要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上,我们认为应包括音乐舞蹈文献学工作和情报学工作两部分:音乐舞蹈文献学方法包括音乐舞蹈文献搜集、分析、分类、文献比较以及《西北地方音乐舞蹈二次文献书目数据库工作单》的研制,还有标准和规范的录入工作等方面;情报学方法包括零次情报搜集利用、信息传递、信息激活,以及图书情报数字化应用等方面。

为此,需要设立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一是甘肃地方音乐舞蹈一次文献的索引、搜集与研究;二是甘肃地方音乐舞蹈二次文献的分类研究与书目数据库的建立;三是甘肃地方音乐舞蹈三次文献的探讨与音乐舞蹈专题研究的开展。在此基础上,以文献调查研究和音乐舞蹈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研究的重点方向设定六个专题研究方向,分别为:敦煌歌舞音乐及其研究资料;河西走廊音乐舞蹈及其考释研究资料;丝绸之路音乐舞蹈研究资料;甘肃民族宗教音乐舞蹈研究资料;甘肃地方音乐舞蹈历史研究资料;甘肃地区音乐舞蹈文物研究考释资料。

鉴于甘肃地方文献覆盖面广、内容繁杂、载体形式多样等特点,我们决定先搜集甘肃地方音乐舞蹈一次文献,接着建立其二次文献书目数据库,最后是其三次文献的建立与音乐舞蹈专题研究的开展。其目的主要是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将西北地方音乐舞蹈文献中大量的分散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序和汇辑,成为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音乐舞蹈学科或专题文献的线索,使西北音乐舞蹈领域的各个研究方向都获得专用的检索工具,以及较完整的检索体系,帮助读者和研究者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骊得珠,提高效率。

从研究视角上说,对“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研究以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文献学角度切入,运用档案学、情报学、文献学、目录学相关知识,重点解决“地方音乐舞蹈文献”的范围界定、文献分类法、编码法,音乐学领域地方音乐文献库建设规范的初步制定等理论问题。同时,也研发地方音乐文献库采集规范、文献普查规范等符合音乐专业特殊性、符合地方文献特点的建设理论。在前述对各地图书馆的文献库调研的基础上,召集专家咨询会,对“甘肃地方音乐文献库”、“地方音乐文献研展馆”的建设经验、建设方案、文献管理与分类法进行分析论证,并建立专门技术队伍,在充分论证后进行综合梳理,撰写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地方音乐文献库建设理论方案。

具体地说,对文献库的研究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地方音乐文献库的建设研究,包括地方音乐文献的调研与普查、地方音乐文献库的定位与类型、地方音乐文献库文献征集与保护、地方音乐文献库管理与运行、地方音乐文献库展馆设计原理与模板等。第二部分是地方音乐文献分类法与编码研究,包括地方音乐文献的界定和范围、地方音乐文献分类原则与方法、地方音乐文献采集原则与方法等。第三部分是地方音乐文献数据库的建设研究,包括地方音乐文献数据编码原则与方法、地方音乐文献数字采集流程与规格、地方音乐文献普查、采集、书目数据工作单模板等。

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建设的方法论,是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说,第一,地方音乐文献建设首先要解决对地方文献的界定问题,这里既有对“地方文献”地域、范围、种类的界定,也有对文献涉及的学科归属问题的界定,还牵扯文献管理运行等方面的研究。任何一项严谨的工作都必须有一套方法论的导引,地方音乐文献学的建设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它所使用的界定方法和分类方法的科学性、实用性,直接影响着今后更多“地方音乐文献库”的建设发展顺利与否,以及建设水平的高下。第二,关于文献的分类原则有难点,主要在于音乐学学科体系的着眼点不同,学科体系划分就会有所不同,也就牵扯到文献分类法及文献编码的不同。另外,文献分类的界定,对文献库建设的规模、文献搜集的种类、文献管理运行方式等有重大影响。第三,是纸质文献、影像文献、实物文献编码的统一性,考虑到今后文献库数据平台的交互使用、联网共享等问题,这一点也必须慎之又慎。

三、“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建设和运行

“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在建设实践中,初步确立了地方音乐舞蹈文献的范畴、方法和目的,提出了“1358体系化系统工程论”的工作原则和“音乐舞蹈学本质属性诠释论”的理论方法。

“1358体系化系统工程论”就是以西北地方音乐舞蹈文献研究为唯一核心,开展三大体系工程,采用五步工作法,实现八个“推进”。三大体系工程是理论研究、教学传承、文献库建设。落实五步工作法是指落实机构建立、人员配备、任务规划、项目培育、考核检查。八个推进的关注点分别是:第一,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第二,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第三,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四,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第五,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第六,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第七,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第八,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音乐舞蹈学本质属性诠释论”是音乐舞蹈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内容包括音乐舞蹈学学科分类问题,如学科的研究属性——研究对象论、学科的功能属性——对象的本质属性论、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功能的关系——同质异象论等。另外,也包括音乐舞蹈学学科理论与实践关系论。鉴于篇幅,音乐舞蹈学本质属性诠释论的理论架构此处不再给出详细阐述。

在这些原则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对该项目的文献工作简要梳理如下。

文献分类文献的分类又可分三个级别阐述。一级分类是指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资料库可按文献展示形式分为下列五种。

·实物文献,包括各类乐器、舞蹈服饰,以及记录在石头、甲骨、简帛、简牍上的音乐舞蹈文献;

·纸质文献,包括各类书籍、手稿、图谱;

·音像文献,包括各类唱片(含CD)、其他录音资料(含卡带、mp3等形式)、活动影像(含录像带、VCD、DVD等);

·电子文献,包括各类以电子形式出现但并非录音或录像的音乐舞蹈文献;

·口碑文献,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五大类下可以再按照文献的大小、形制,以及珍贵程度进行归类,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二级分类。本文献库的二级分类是指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资料库按文献记录内容可分为甘肃音乐文献、甘肃舞蹈文献、甘肃戏剧文献、甘肃曲艺杂技文献、甘肃民族仪式文献。

三级分类则是指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资料库按文献记录形式可分为如下各种类型:

A—工具书

B—信息集成

C—大型综合性(整套)音乐舞蹈丛书、类书

D—音乐舞蹈学总论

E—音乐舞蹈史学资料

F—民族音乐舞蹈学资料

G—系统体系音乐舞蹈学资料

H—音乐舞蹈创作、表演实践各专业的学术研究性资料

I—非学术研究性的资料,如音乐舞蹈常识、欣赏、杂论

J—其他

文献来源渠道我们主要有三个渠道。第一是查询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征订单,掌握信息、追踪征集。第二是上门访求,争取广寻博收。地方文献大多不是通过正规的售书途径发行的,其表现有:印刷、刻录数量少,且多是一次刊发,不再版;极少公开发行,基本上是在本地区或本行业内散发;出版标准不一,不便进行书目控制,从出版、发行机构难以直接获得。第三则是自行田野采集,即发挥高校师生的地缘优势和专业优势,通过组织小分队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去收集文献。

公开发行文献目录包括实物音乐舞蹈文献、纸质音乐舞蹈文献(目前查询到378套或册)、音像和电子形式的音乐舞蹈文献(目前查询到446套或张)。

非公开发行文献目录也包括实物音乐舞蹈文献、纸质音乐舞蹈文献(目前查询到15套或册)、音像和电子形式的音乐舞蹈文献(目前查询到50套或张)。

文献采购文献库的一期基础文献以集成和系列文献的采购为主。我们已购置的图书有443册,音像460张。二期则以采集为主,平均每年投入2万至3万元用于甘肃音乐舞蹈文献的采集、复制、购买。通过五年的积累,甘肃音乐舞蹈文献馆已建成省内关于这一类题材的种类最齐全的数据库,其内容独特、特色明显,同时它也是西北地区音乐舞蹈学研究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资源库之一。其中,对甘肃民间音乐舞蹈的采集,既满足了音乐舞蹈专业艺术采风的实践教学需要,又使收集到的文献具有独特性价值。每学期假期指导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就近开展口碑音乐舞蹈文献采集社会实践等文献采集活动。

四、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建设研究的价值和展望

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以甘肃省为例,对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建设进行思考,目前初步总结其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如下。

理论价值首先如前文已述,建立专业的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是相关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除此之外,音乐文献含有大量的音像文献与实物文献,所以在管理方面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因此摸索一套符合音乐文献自身使用规律的管理理念也很有必要。甘肃地方音乐文献库的建设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这个领域的成果。还有,地方音乐文献库建设理论的发展,是推动全国音乐文献理论事业发展的必需。

实际应用价值当前我国音乐文献,尤其是其中的影像文献和实物文献,其采集模式、分类模式以及检索方式还不够统一,这不利于信息时代文献的交互使用。因此,创建一套适合“地方音乐文献库”文献采集、分类、检索的方法,探索一种“地方音乐文献库”文献信息数据化管理与远程交流的模式,必然有利于地方音乐文献学理论在学科建设、文化产业研究中的应用。

至于该研究路向的未来,笔者愿结合当年《西北地方音乐文献研究的理论探讨及思考》中的部分观点做一展望。

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研究和开发,今后应当继续加强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注重文献的激活,即把促进音乐舞蹈文献的应用作为指引。第二,要注重搜集、分析与应用互动能力的提高,打破以往过于散、杂的局面和利用率不高的状态,将文献整理立足于实际应用之中。第三,要注重综合性研究能力的提高,加大索引、叙录、书目的研究力度,及时捕捉音乐舞蹈文化实践中具有理论价值和普遍性的问题。

无论从历史价值讲还是从学术价值讲,开展甘肃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的建设和研究,探讨“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学”学科理论和相关文献库的建设理论,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笔者管见,愿与学界同人深入交流。

[1]《中国西北丛书》之《目录索引卷》,甘肃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西北书目提要》,国立西北图书馆1944-1948年印行。

[3]邵国秀、左漫莹等《甘肃省文献资源调查课题》,载《图书与情报》1992年第3期。

[4]《西北地方文献书目》,甘肃省图书馆1977年版。

[5]《中国音乐书谱志(增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6]刘建辉、陈安阳《我国网络数据库建设两点评析》,载《图书与情报》2003年第1期。

(责任编辑:魏晓凡)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支持项目(项目批准号:15YJA760021)、甘肃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支持项目“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库建设理论及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5A-170)成果之一

刘忠,兰州文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学、地方音乐舞蹈文献学。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文献学甘肃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当当鼓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基于音乐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中国文联2018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知名音乐舞蹈艺术家采风活动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