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大师的心灵对话
——读《骊歌回环》与《先生的故乡》

2017-02-13 13:27:30应忆航
影剧新作 2017年4期
关键词:花港回环李叔同

应忆航

记得是2013年4月下旬,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年会在杭州举行。讨论环节晓光、朱海、李广平、李昌明、秦庚云等诸位名家老师作了主题发言,秦庚云的题目是《感觉当下歌词》。“感觉”一词,似有浮光掠影之嫌,细听,却有多维度梳理和理性观照。他以一双敏锐的眼检视当下歌词盛况背后的问题,就如何提高作品质量谈了一番看法,令人印象深刻。之后,我将此文荐钱建隆主编,他也觉得内容扎实,有自己的见解,如能引发点关注或争议是好事。此文便在2013年《花港词刊》夏季卷上发表。

我对秦老师说,有满意稿子别忘了给《花港》。他果然信守承诺,不时发一些新写的词论来。到2016年底,大约陆续发了十五、六篇,不经意间就成了刊物的“专栏作者”了。欣慰的是,这些文章读者反响不错,大多数后来被省级、国家级正式刊物发表或选载。

好文章犹如一棵树,站在土地上就是生机勃勃的样子,一枝动,百枝摇。他写的词论给我感觉是:文风犀利,旁征博引,气韵贯通,个别文字即使带点率真“烟火”,也是激情与才华焚烧留下来的痕迹。尤其在他具体谈创作时,一个词例,寥寥数语,便能将问题点得贴切与到位,没有醇厚的文化知识积累,没有艰辛的体验与打磨,没有悉心的思考与感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其学识与才气,不仅飘逸在他的音乐评论类写作中,也充盈在歌词创作之中。写歌词,才是他的主业,迄今大约创作了一千多首歌词,无疑是费力最多、用情最专的。

下面,谈谈他发表在《花港词刊》的两首歌词。

《骊歌回环》(载《花港词刊》2015春季卷),是浙江省音协、平湖市合办的“李叔同杯”全国歌词大奖赛的一首获奖作品。《先生的故乡》(载《花港词刊》2013秋季卷)为2013年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美丽浙江”歌曲征集中的委约作品,由绍兴作曲家严荣发谱曲,发表在2015年第四期《歌曲》杂志。让我们先读一下两首词:

骊歌回环

早春的二月,柳枝拂去了风寒,

城南的旧事,还抱着笛声取暖;

长亭古道,骊歌回环,

声声近,声声远,芳草碧连天。

古国怀古,故人思故,

钱塘看潮意翩跹——

离情落下,别梦涨起,

三叠阳关凝望眼。

人间的无常,柳枝摇曳着悲欢,

故乡的平湖,又长出一座白莲;

天涯地角,骊歌回环,

声声急,声声慢,夕阳山外山。

浊酒暖身,清茶明目,

花港观鱼心悠然——

西涧水去,东涧水来,

一轮秋月到窗前。

先生的故乡

(啊咿哟,啊咿啊咿喂……)

摇着你的长橹,划着你的短桨,

读着你的文章,走进你的故乡。

沉下时间的锚,撒下岁月的网,

打捞草根乡邻、你的小镇印象。

先生啊先生披着故乡的夕阳,

岸上飘来罗汉豆的花香,

先生啊先生踏着故乡的星光,

远方传来社戏的锣鼓,啊咚咚锵锵!

(啊咿哟,啊咿啊咿喂……)

摇着你的大橹,划着你的小桨,

想起你的神采,走进你的故乡。

沉下思想的锚,撒下文学的网,

打捞匕首投枪、你的呐喊彷徨。

故乡啊故乡打开先生的学堂,

心中三味茴香豆般悠长,

故乡啊故乡斟满先生的老酒,

远方飞来祝福的炮仗,啊十里红妆!

(啊咿哟,啊咿啊咿喂……)

先生的故乡,一条曲曲折折的江,

浪淘风簸的沧桑流进了大海汪洋;

先生的故乡,一条曲曲折折的路,

走的人多了,便是大道便是康庄……

两首词瞄准了浙江藉的中国现代大师级的文化人物,透露出了他对“人物题材”的偏爱。我个人印象中,弥漫的文化意蕴和书卷气息是他歌词常有的亮点,这也许就与他的选题有关。他写李叔同有点悠然而为,而写鲁迅却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因为这是一次“美丽浙江”主题征歌活动。他似乎有点儿执拗,自寻难度。

歌词这种文体,长于写景、抒情和轻吟,当大多数作者醉心于浙江的山水风光之美而热情编织美丽词藻时,他另辟蹊径,用全新的视角,用一个外省人的眼光逆流而上,借“先生”这个颇有些份量的人物,来书写浙江的“人文之美”与“发展之美”。没有一点野心与眼力,怕是难以从容驾驭的。

这场与现代文人隔空的心灵对话,能否带来新鲜的感觉呢?

先说《骊歌回环》。此词的构思,巧在连接,妙在借题,胜在意境。它有一个绝佳连接点,即,近接李叔同《送别》,远追范仲淹(宋)《苏幕遮》,横连电影《城南旧事》《早春二月》(两部电影均以李叔同的《送别》为插曲);借用其修辞、诗意与画面,演绎词作家内心的情感与想象,来诠释一个新的定义。

《送别》是李叔同为一首美国乐曲所配的填词,属我国20世纪早期的一首学堂乐歌,被称为20世纪最优美的经典歌词。歌词精妙又简短,质地忧伤而凄美: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范仲淹《苏幕遮》的意境,也是满目萧瑟与伤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经想象与创造的双重驱动,柳枝、笛声、长亭、古道、芳草、别梦、夕阳……一系列原词意象,在剪辑、词性转换并和新的词汇嫁接中,对接入扣,华丽转身,将“自古多情伤别离”的感受表现得更为曲折幽深。更为可贵的是,第二段歌词笔锋另起,境界新开,在骊歌回环中迎来了“浊酒暖身,清茶明目,花港观鱼心悠然”的温暖意境,既体现了弘一法师“处世须带春风”的襟怀,又参透出“悲欣交集”的恬淡与从容,这是对生命境遇具有一种深切个人体验色彩的表达。一首向李叔同致敬的歌,因被赋予了人生之哲理、生命之禅意而具有了普泛意义,因人性光芒的闪耀而有了超越时空的文化意蕴。

再读《先生的故乡》一词。

当下浮躁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读鲁迅了。这个个子不高的浙江绍兴人,有着中国最硬的骨头、最犀利的目光,其硬朗的人格,体现的是中国真正知识分子的理性与良知。学者陈丹青曾说过:“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我想,秦庚云也有相似的情结,不然,在花团锦簇的题材中,为何对“先生”情有独钟呢?

这首于2013年6月成稿的词,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以江南水乡的“水”为轴,辗转与“先生”和“故乡”相关的情景意象,笔墨集中,毫无枝蔓,将主题一层层推向开阔,显示出深邃大气;

二是虚实相生,词中的主观意象与动感的情景画面不断跳跃,但它的逻辑是严密的,如浪花叠现,营造了一种撩人心动的抒情氛围;

三是副歌部分极为出彩,从化用鲁迅的名句“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到一条曲折的江,淘尽沧桑流进了大海汪洋……精警有力,为全词陡添不凡气势。一曲献给鲁迅、献给浙江的吟唱,立意深远,深情与含蓄也是到了极致,余音袅袅中饱含着殷切的期盼。

读秦庚云的词,除思想与情感的张力外,还有令人佩服的语言之美。

他的语言风格多样,不同题材有不同的语言风采,在遣词造句上,力求准确、严谨,甚至锱铢必较,体现了一个作家对歌词语言沙里淘金、孜孜以求的虔诚与敬意。《骊歌回环》中,通篇是极为讲究的对偶句式,古色古香的宋词笔意,工于修辞,谨严隽永,每一字、每一句都有来历或出处,抽几句拎出来就是一副副绝妙对联,经典!

《先生的故乡》一词,则清新洒脱,有声有色有韵,有跃动的画面感,读着读着,便觉得流水般的音乐旋律在心底油然而生;曲式、语音与节奏在流动的文字间和谐相处,将视觉转化为听觉,尽显歌词语言特有的魅力。

大凡好词人,都是“烹饪”语言的高手。语言的成色,在一定程度决定了词人个人风格的底色。词无定格,语言作为“路标”或“向导”,将你引入佳境,也应该是千姿百态:或朴素明快、或绚丽华滋、或诗意含蓄、或天然成趣……

秦庚云的章法,娴熟飘逸,对词界名家们工整、规范的传统一路写法有了新的拓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但面对今天年轻一代审美差异和多样化需求,还可以尝试更多形式、技巧的运用,像“骊歌回环”、“三叠阳关凝望眼”一类词句是否过于诗化,听起来有点费神,增加了作曲难度及流传的“心理距离”。

听唱翻新杨柳枝,让我们为每一首新生的词积蓄能量!

猜你喜欢
花港回环李叔同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美育学刊(2022年1期)2022-02-12 10:10:40
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带中部花港组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
嘟嘟闯关记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北部花港组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
透 月
宝藏(2018年3期)2018-06-29 03:43:10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美育学刊(2017年5期)2017-10-12 10:26:49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连环画报(2017年1期)2017-07-13 09:09:55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40
花港过马一浮先生纪念馆
岷峨诗稿(2016年1期)2016-11-26 03:20:44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三境型”植物群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