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红
关于一种结构主义的目光
曹丹红
已故托多罗夫先生的《日常生活颂歌——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传播历程再次证明,从事人文学科研究需要无比的耐心。以这本小书为例,从它1993年在法国出版,至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轻与重》文丛主编姜丹丹博士为其策划读书活动,20多年时间悄然流逝。而其中译本尽管2012年就已面世,但无论从线上反应还是从线下活动看,五六年前往湖面投下的一颗小石子,今日才激起些许涟漪。
作为译者,我自然一直在豆瓣等网站关注读者对译本的评价,所幸好评居多,有的夸赞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有的夸赞作者的艺术批评精细好读、发人深省,有的夸赞作品富有诗意、令人感动……可惜托多罗夫先生年初仙逝,这份来自异域读者的迟来的欣赏与喜爱,再也无法传达给他。
至于译作本身,跟很多译者同行一样,一部译作一旦出版,我就不太愿意再去翻阅它,生怕看到各种错误:没改过来的错别字,没用对的标点符号,没点掉的“繁”,没调整好的语序……永远有待完善,这就是翻译。这次约稿,让我有机会鼓起勇气,又翻阅了一遍《日常生活颂歌》中译本,又画出了一些问题,又一次期待未来它销量上涨、重版,以便能对这些问题一一加以纠正。但语言层面的斟酌毕竟只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的,是几位读者提到,而我自己也有所意识的一个问题。
在译者导读中,我提到尽管《日常生活颂歌》出版于作者的文化人类学研究阶段,但其行文思路深受作者早年的结构主义研究影响。一些读者朋友对此表示不解:著作中没有一处提到结构主义,断定它受结构主义影响是否合适?严格来说,要判定一种批评是否属于结构主义批评,必先了解什么是结构主义。然而正如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所说:“结构主义”这一术语的意义本身是含混不清的。且不说结构主义先驱们彼此之间的巨大差异,即便是被视作了解法国结构主义的权威著作《什么是结构主义?》本身也没能提供一个统一的回答。《什么是结构主义?》于1968年由瑟伊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包括杜克洛(Oswald Ducrot)的《语言学领域的结构主义》、托多罗夫的《诗学》、斯佩珀(Dan Sperber)的《结构主义与人类学》、萨福安(Moustafa Safouan)的《精神分析领域的结构主义》和瓦尔(François Wahl)的《结构主义之前与之后的哲学》在内的5篇长文。这5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已经表明了“结构主义”外延与内涵的复杂性。我当然也没有能力提供一个万全的定义,只能以我对结构主义、对托多罗夫思想的一点了解,为几年前没能展开充分论证的观点作一点简短的补充说明。
我在导读中也提到之所以断定20世纪90年代初的托多罗夫仍没有摆脱结构主义影响,是因为《日常生活颂歌》与《什么是结构主义?》第二篇《诗学》之间的对应关系。《诗学》试图从文本意义、语域和叙事句法三方面对抽象的文学结构展开研究,而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从纵聚合到横组合的研究视角也体现于《日常生活颂歌》中。
另一方面,尽管“结构主义”一词语义含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便是法国结构主义集大成者对索绪尔以降的语言学与符号学的借鉴。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语言的意义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与能指对应的所指,这是意义的积极部分;另一部分是由系统确立的价值,也即价值产生于封闭系统中各元素间的差异与对立关系,这是意义的消极部分。绘画语言与自然语言存在本质差别,但差异与对立、意义与价值的思想确实渗透于托多罗夫的画评中。例如他对17世纪荷兰绘画的描述与评价很多时候都借助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和绘画理论的比较展开,这正是卡勒所归纳的结构主义方法之内核——二元对立。再如,分析出现于不同画作中的同一陪衬物时,尽管他对17世纪荷兰绘画中不同元素的道德寓意了然于心,他仍坚持考察元素在画面整体布局中的位置及其与画中其他元素的关系,以此来确定或者说丰富元素的功能与意义,这体现的是典型的系统思想。又如,将17世纪荷兰绘画的道德母题归纳为“颂与罚”,这体现的是一种寻找表象之下的抽象结构的思维倾向……
思维方式是一种很难转变的东西。除了《日常生活颂歌》,我们从托多罗夫后期很多著作中其实都能看到这种二元对立的视角,或许他之所以在《日常生活颂歌》结尾提出向17世纪荷兰绘画寻求真理,克服摩尼教二元对立思维,感受日常生活之美,更好地生活于当下,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自己身上难以调和的二元对立思维?这个问题的提出十分危险,我意识到我可能不但没有解决上一批读者的困惑,还会招来新一批读者的质疑。为了到时能够成功脱身,我先替自己找好了护身符,那就是托多罗夫本人在《诗学》英译本前言中所说的一句话:“如果从一个广泛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词(即结构主义),那么任何诗学……都是结构主义的,因为诗学的对象不是经验现象的总和(文学作品),而是一个抽象结构(文学)。如此一来,科学视角在任何领域的引入始终是而且已经是结构主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