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主题的“微”言说
——有感于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的三部获奖作品

2017-02-12 14:37
影剧新作 2017年1期
关键词:金盾获奖作品题材

倪 涛

传统主题的“微”言说
——有感于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的三部获奖作品

倪 涛

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节于2016年11月6日至8日在云南省临沧市举办。本次“亚微节”共收到应征作品3258部,其中境外作品68部;共评出获奖作品275部,占全部应征作品的大约8%,可见竞争之激烈。(数据转自“中青在线”)而就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中,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影视文化有限公司选送的三部作品全部获奖,这引起了我的注意。电影节期间,我找到了这三部微电影的网络资源。

一、谁说“主旋律”就一定大而无当

第一部微电影《金盾天山》,讲的是新疆缉毒的故事。对于生活在新疆的人说,新疆各族群众生活中有三件大事,那就是“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查禁毒品”。可见,禁毒在新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禁毒”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多如牛毛,不过这部“禁毒”题材的微电影的创作视角可谓另辟蹊径。影片一开头,创作者选取了一个极端典型而深藏危机的特殊环境:缉毒警察的妻子以为丈夫在外花天酒地,闯进夜总会兴师问罪;而丈夫现在的身份是卧底,毒贩就在现场,妻子的诘问一出口,丈夫的性命马上危在旦夕……在短短的二十多分钟里,作者完成了高频率、大强度的叙事展开与人物塑造,遇险、试探、戒毒、案情分析、捉拿毒贩、警察牺牲、墓地吊唁,并不乏取枪、穿上有定位跟踪器的鞋子等细节镜头,其间还以非常简略清晰的“闪回”手法插入了主人公的回忆,抽丝剥茧,步步深入,一气呵成。看后回想,基本没有无用的镜头和无谓的煽情即所谓“尿点”,加上几位演员朴实自然的表演,显示出主创团队对题材十分熟悉,对人物的感情状态拿捏准确,镜头、场面的调度详略得当、收放有致,是一部堪称优秀的微电影。

观众可能早已习惯了主旋律影视的大、空、硬、冷的毛病,所谓“大”,就是题材大、口气大、场面大,却往往大而无当;所谓“空”就是镜头浮泛、感情空洞;所谓“硬”就是图解政策,生搬硬套;所谓“冷”就是离题材和人物太远,缺乏真情实感。从反面看,就是小、实、软、暖,就是贴近现实和人物,以小见大,以实叙虚,让故事说话,让人物说人话。

二、谁说“科普”就一定味同嚼蜡

另外两部微电影《远山的歌唱》和《我有五双眼睛》都是“科普微电影”。前一部关注“渐冻人”,后一部关注的是角膜移植。也许在一般观众的心目当中,科普微电影就是讲科学说道理,就像我小时候看过的如何科学用电、如何防治家鼠危害的黑白电影,正确有用,但枯燥无味。

这两部科普微电影颠覆了我的认识。虽然是“科普”,但每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可信度高、着力于人物刻画的故事。比如,前一部的故事是患上“渐冻人”症的孩子在父母陪伴下最后一次出门远行,寻找曾经鼓励过自己的病友的故事,后一部的故事是有着与海伦·凯勒一样美好心灵的女孩主动放弃自己等待了六年的角膜,换来四个小朋友重见光明。科普是“壳”,人性是“瓤”。作为一个观众,在了解了“渐冻人”、失明患者的艰难生活的同时,或许也会获得一份对人类生命力的敬畏,对生命尊严的礼赞,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层思索。

尤为难得的是,这两部科普微电影所关注的,是我们所谓“弱势群体”,是自己在黑暗中不能发声的人群,是最需要被关注被帮助被接纳的人类部分。我们不是经常说“人文关怀”吗?这不就是真诚与悲悯的人文关怀?

以上三部微电影在本届“亚微节”上获奖如下:《金盾天山》获“最佳作品奖”,《远山的歌唱》获“优秀作品奖”,《我有五双眼睛》获“好作品奖”;在《金盾天山》中扮演年轻警察的维吾尔族演员巴图江获“优秀男演员奖”,《远山的歌唱》导演王诗乔获“优秀导演奖”。据我了解,这是一群几乎全部是90后的影视工作者,大都有电影和戏剧的专业背景,掌握了现代的影视语言与技术手段,这恐怕是他们能够娴熟运用多种影视艺术方法表达自我的必要前提。更重要的是,他们同目前活跃于国内一线的众多年轻影视艺术群体一样,立足于当代生活和社会现实,严格挑选题材,深入开掘主题,并重视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增强电影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沿着生活与艺术并重的道路,他们还可以走得更远。

倪涛: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范干忠

猜你喜欢
金盾获奖作品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小金盾”不是儿童化妆品质量认证标志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获奖作品选登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7匹狼”征联大赛获奖作品
三农铸就品牌 市场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