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婷
道路漫漫,砥砺前行
——《畲山情歌》观感
刘 婷
《畲山情歌》是由会昌县采茶歌舞剧院创作的畲族风情山歌剧。该剧以啼笑皆非的姻缘婚配为主线展开剧情,以赣南民族歌舞形式表现故事,运用夸张的表演手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观性,给观众留下了愉悦的审美体验。纵观全场演出,这部剧能够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达到民族情感寄托的效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江西本土化的山歌剧。
整场音乐涵盖了赣南客家山歌、采茶戏、畲族民歌等音乐形式,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与民族管弦乐、打击乐、现代音乐相结合所带来的全新视听体验,这与传统赣南民间歌舞具有截然不同的视听效果。
全剧出现了大量对歌场景,运用赣南客家山歌惯用的开头句——“哎呀嘞”引起对方的注意,曲调和歌词与会昌山歌《一对鸽子飞过河》《哥哥有疤妹冇嫌》以及瑞金山歌《会唱山歌歌驳歌》等传统民间歌曲有异质同构、异曲同工之妙。其间插入颇具综艺感的现代歌曲片段,调配现场气氛的同时并没有对传统音乐为基调的舞台效果造成冲击,反而给观众增添了乐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会昌艺术工作者对本土文化继承传统和调适创新的真实写照。全剧以赣南民间音乐文化为载体,既让本民族的山歌文化得到强化,巩固了以歌代文的历史传统,又与周边多种音乐形式相融合,甚至现代音乐的加入并不显得突兀,现场观众乐于接受。
本剧一大亮点就是演员的演唱和语言生动诙谐,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演员运用本土方言结合说、唱、舞方式,创造了自由洒脱以及具有地域特征的语汇,部分插科打诨的段子运用得流畅自然。方言演唱既解决了押韵问题,更加体现赣南人民质朴、乐观的品质,从中可以窥探到赣南人民善于“以丑见美,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征。
剧中宋富贵和喇叭花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男低女高的表演搭配,夸张而不失得体,滑稽又不失风趣,自我调侃,互相逗趣,给本剧增添不少光彩。赣南采茶戏中的女丑称为“彩旦”,多为小市民阶层的妇女,为了加深人物刻画,常运用手帕、烟斗等道具。剧中喇叭花——媒婆的人物形象便充分地展示了彩旦夸张的表演手法,较大幅度的动作和表情,瞬时描绘出极富漫画色彩的形象,引得观众频频大笑。
此外,“女三怪”和“男三奇”的形象也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在舞台上运用“鸡公啄米”“牛牯耸肩”等舞蹈动作模仿动物比较具有滑稽感的外部特征,贴近生活。特别是“女三怪”对自身形象的自我嘲弄,让人忽略了她们的外貌,反而显得可爱,同时也增添了观赏价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离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愈来愈远。传统舞台艺术的依托始终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根和文化DNA不能丢弃。
诚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本场演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瑕疵,但是,在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系统中,群体独特的文化特征是具有互补性的,这种互补可以产生相互依赖和共存。所以,如果将本场演出放在赣南客家大文化背景下来审视,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固化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还起到了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作用。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舞台形象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如果要搬上舞台,则必然要经过筛选和精心设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生活艺术放大,运用到极致。本剧生动地刻画了一连串贴近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人物,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当下提倡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多一些这一类型的本土化剧目,在传统保护的长河中,便多了一股清流。从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捕捉体验和灵感,才能使舞台艺术贴近生活,富有情趣。
这类民俗歌舞表演引发了我的两点思考:
1、在提倡社区文化建设的当下,《畲山情歌》这一类型作品因其制作成本低、演出便利、形式风趣等原因,可以作为文化宣传和艺术陶冶的形式下到农村,送到城镇,能够极大地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增添生活乐趣。
2、人们旅游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情怀。因此,像这类本土风情歌舞表演,可以成为旅游文化产业中一种重要的演出样式。通过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经典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作,这是旅游演艺产品得以成功的关键。此类舞台样式,既是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渠道,又有利于赣南乃至江西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
个人认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形式,并不会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属品,而会形成互相补充、互相支撑的局面。如果文艺作品总是高高在上,完全脱离观众的审美情趣,甚至不屑与大众进行互动与交流,这样的文艺作品恐怕难有持续的生命力,更难以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综上所述,我认为《畲山情歌》是一部较为成功的舞台艺术作品。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2]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欧阳丽苗.赣南采茶戏丑角表现艺术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刘 婷:江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周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