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南 熊俊潇
分享农业的内涵特征、发展前景与发展对策建议
■刘华南 熊俊潇
目前,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分享农业的发展路径,并将重新定义农业、农民和农村电商。面对分享农业的几何级增长,我国需抢抓黄金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推动分享农业快速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爆发点。
分享农业,是以分享经济的理念和经济模式,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涉农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现代农业经济活动的总和。从狭义上看,分享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运行方式,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无论是闲置资源还是优质资源,所有的农业农村资源都可以被分享,将在更大的经济视野中激活涉农资源,进而形成新的业态和消费增长点,缓解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痛楚。总体来看,分享农业具有六大特征:
分享农业的具体形态和模式是多样的。分享经济专家从供给的角度将分享农业分为八种类型:农田分享、农产品分享、农机分享、资金分享、农技分享、劳务分享、扶贫分享和房屋分享。但它的细分行业仍在迅速拓展,几乎渗透到农村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呈现出不同行业产业跨界融合的趋势。
跨界融合是分享农业的典型特征,不仅能带动农业加工制造等领域的发展,还可以与旅游、养老、文化等第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让农民能够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比如武汉市实施的“市民下乡”计划,鼓励农宿分享,三个月近千套空闲农房被租赁,年租金额超过千万元,吸引社会投资8000万元。
分享农业强调互动和碎片的整合,参与者越多,选择余地越大,价值也就越高,形成越多人用越好用的正反馈机制,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单个农民上网卖农产品是很困难的,但通过分享平台把农村分散的经济行为整合起来,整合营销平台、品牌建设、溯源系统和物流体系,更有助于农村电商的发展。例如陕西省武功县创建的“买西北,卖全国”电商模式,平台聚合了数百种西北特色农产品,则体现了分享农业集聚理念。据阿里研究院数据,2016年网络销售额排名武功县名列全国县域第五名。
分享农业最大优势在于将闲置资源集中起来,通过资源的快速流转,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比如,农机分享,我国农业多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单个农户购买农业机械成本太大,通过农机相互分享,既提高生产工具的使用效率,也为农民节本增收。我国农机合作社部分承担了这一功能,但受地域和习惯限制,与农机分享仍有本质区别。比如印度的farMart农机租赁平台,主要面向有需求的小农和边远地区农民,业务覆盖迅速,被称为是农机具租赁行业的Uber。
分享农业属于典型的双边市场,搭建了供需双方的直接沟通和互动的桥梁,减少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因而可以实现一对一、个性化、定制性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美国“艾米农场”、德国“公主花园”等在欧美流行的共享农场,可以让每一个城市家庭拥有自己的私家田园和农产品特供渠道,按照个性化的需求实行定制化生产,想吃什么就种什么。
分享农业任何形态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平台本身不生产产品或服务,而是通过大数据算法将供需双方匹配、优化,再匹配、再优化,并最终积累海量的数据后,可以预测客户需求并推荐给客户最理想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不同于一般互联网平台的是,更加依赖于算法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撑。
近年来,国家对分享经济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鼓励下,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支持下,在“包容审慎”的监管主张中,分享农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可预见的未来,分享农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和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随着城镇化加快、人们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质化、低端化、无序化的农产品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供求关系发生了新变化,而分享农业正是聚焦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优质农产品供需脱节难题。具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面临优质农产品供求失衡、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不高和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三大问题。针对这些结构性问题,分享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决。
一是激活农产品市场,优化生产体系。当前,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比如我国粮食缺口只有500亿斤,但是却进口2500亿斤,主要原因在于供求失衡。通过农产品分享平台帮助供需两端做优化配置,消费者可全程参与、了解、管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订单、领养的方式实现双向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农业定制产品。从而建立农业生产和消费直接沟通的桥梁,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供需脱节难题。
二是激活生产要素,优化经营体系。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细小。据统计,经营50亩以上的新型主体只有350万个,平均每个新主体经营100亩,与欧美国家平均经营二三万亩耕地无法相提并论。因此,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农村土地流转与分享农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精髓不谋而合,通过农田分享来处理错综复杂的土地流转关系,助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民将土地的位置、面积和权属等基本信息提交到农田分享平台,根据供需双方的需求进行土地流转撮合,或者由平台出面与农民签订土地使用权流转协议,将土地租赁这些长尾需求有效聚合起来,平台再将土地使用权分拆出售,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三是激活市场主体,优化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生产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共享农场可以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展现农业的多种功能。例如,广州的艾米农场,不仅实现农田共享,还衍生出艾米生物科技、艾米人工智能农业、艾米小镇等子公司,覆盖了一、二、三全产业链。
据阿里研究院《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2016)》显示,近几年我国农村电商取得了高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物流滞后、资金困难、人才缺乏等突出短板,很多内陆省份呈现出“下行高于上行”的特征,即消费品网购额远远大于农产品销售额,很多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不识。通过发展分享农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补齐短板,加速农村电商“换道超车”。
一是在物流分享方面。由于目前农村电商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管,很多电商巨头纷纷下乡独自建立物流渠道,彼此处于高度竞争状态,电商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较为严重。而通过建立物流分享体系,整合现有农村运输体系和农村商业资源,改变电商巨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无序状态,将大幅降低物流渠道下沉成本和节约社会资源,畅通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的通道。
二是在资金分享方面。资金始终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问题,银行资金难以流向小微型的农村电商从业者,社会资金没有合法渠道,也没有动力。而通过发展农业众筹、农业P2P借贷等,如京东的“跑步鸡”项目,通过乡村白条的方式为农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此外,以宜农贷、沃投资为代表的P2P平台,更是直接面向农业人口提供小微金融服务。
三是在人才分享方面。据阿里研究院预测,我国农村电商存在200万左右的人才缺口,尤其缺美工,缺运营,缺推广,缺客服。关于人才下乡问题,许多地方也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措施,但是效果都不是特别好。而通过人才分享平台如“猪八戒网”“大鲲”等,拓展就业新空间,农民通过分享平台发布任务,可以充分利用城市闲置人才资源,使灵活就业与斜杠人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元生活)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和冲刺期,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真脱贫脱真贫”核心在精准。通过扶贫分享,一方面可以整合大量分散的、海量的涉农信息资源,推进各部门扶贫数据库对接共享,有望打破信息孤岛,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另一方面,扶贫分享还可以聚焦扶贫对象多元化需求,按需定供,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定制扶贫服务。一是对于需要技术支持的农民,当遇到种养难题,可以“云种养”“农技宝”等农技分享平台实现在线咨询,平台将问题再推送给数据库内对应领域的专家,专家在规定时间内为农户解答和交流互动。二是对于需要就业安置的农民,通过劳务分享平台,有效匹配劳务双方的信息,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闲置人口再就业。三是对于因病致贫的农民,可以通过“轻松筹”等公益平台发动网民力量募捐,为广大农村低收入家庭提供风险互助保障。
随着经济形势变化,我国返乡创业农民工数量逐年递增,但前期帮扶政策红利已经逐步释放,传统产业模式的就业带动能力开始减弱,很难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探索推广分享农业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显得尤为紧迫。一是开辟“双创”新空间。分享农业通过对现有农村闲置资源的跨界整合,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如体验式农业、农业O2O、农产品加工基地等新型业态,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新蓝海”。二是降低“双创”门槛线。分享农业使得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使用更为便利,创业农民可以按需使用土地、资金、厂房、设备等,使得创新创业的门槛更低、成本更小、参与更广。三是催生“双创”新模式。参与资源共享的农民创业者会自发通过众创空间集聚在一起,推动创新创业模式由传统单打独斗式向分享协同式转变。
总体来看,我国分享农业的发展正处于萌芽时期,很多处于小打小闹的探索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不难发现,我国发展分享农业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制约和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
目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我国对分享农业的发展还没有清晰的界定,发展定位不明确,作为一种跨界融合的新产物,政府部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对分享农业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一方面,从政府角度看,目前缺乏对分享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农业、商务、发改等部门各管一摊,不仅容易造成九龙治水的局面,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利于分享农业初期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从公众角度看,由于各方面缺乏对分享农业的深入研究,分享农业的营运模式、表现形态等还处于探索阶段,宣传普及不够,社会参与度还不高。
分享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农村互联网技术、物流体系、金融等多个方面条件的基础支撑,目前来看,很多地区的配套条件与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制约了分享农业的广泛开展。一是从技术支撑来看,互联网的基层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很多地区农村通宽带通光纤还没有实现,无法达到4G全覆盖,或者网速还很慢,无法适应分享农业视频直播等需要。而且,很多农户电脑、智能手机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推广。二是从物流配送体系来看,很多内陆地区农村地广人稀路况差,运输时间难以压缩,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制约了分享农业的发展。比如湖北省许多农产品从产区运到县城,运费比从县城运到北上广深还要贵。三是从金融支持的角度看,目前对分享农业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还不够,社会资金进入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社会公众接受度还不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有少数地区开展了分享农业的探索,从实践过程中发现依然存在很多经营管理问题,制约了分享农业的发展。一是分享农业发展和政策监管模式不匹配。从政策体系来看,由于缺乏总体思路,全国上下,包括各主管部门目前还很少出台专门的政策,以往的政策又缺乏针对性,很容易用原有的方法、思路来对待分享农业,导致分享农业发展呈现出“茫然”状态,不知所从。二是人才素质与现实需求有差距。分享农业发展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懂经营管理,还要懂网络技术,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比较大。而目前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互联网应用能力欠缺,缺乏一批懂政策、有思路、有技能、肯扎根的专业人才,不能适应当前分享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我国分享农业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政策支持,推进我国分享农业走在世界前列,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分享农业是新兴事物,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迫切需要政府部门深化认识和更新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宣传推广,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广大农民更新观念,深化认识,更多接受和参与分享农业。尤其需要政府优化服务,统筹协调多方力量,制定分享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重点,找准痛点,对症下药。
按照“宏观审慎、包容创新”的原则,加快形成与分享农业特征相适应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及制度规范。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和产业引导资金在分享农业领域的投入力度,通过补贴、奖励、减税降费等方式加大扶持,完善分享农业项目的用地、用能、用工等方面财税扶持政策。
分享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支撑,要加快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4G和宽带网络的深度覆盖,推进农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涉农部门的统筹协调,特别是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生态大数据体系,为平台企业提供公共数据资源的支持与共享。
对分享农业而言,政府先行先试尤为关键,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加快战略前瞻布局,打造分享农业试验发展基地。在地方选择基础条件适宜的县、乡,建立“分享农业发展研究和试验基地”,探索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治理机制,为分享农业模式推广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尤其抓好农业分享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分享农业重点企业和项目,积极培育壮大,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作者单位:湖北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