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定不移地实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把建设新农村列为工作重点。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总的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相比较,其内涵与外延都有提升。产业兴旺代替了生产发展,突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生态宜居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替代了村容整洁,突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提法不变,但在实践中必然有所深化。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强调治理体制与结构的改革、完善及治理效率,突出了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体现着农民长效增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未来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的工作要求,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己任,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化制度供给,全面推进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建设。
一是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指导“三农”工作。当前农业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求,坚持补短板、破瓶颈,着力构建“更好标准、更高水平”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
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坚持农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着力培养和发育农业企业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不同类型组织在对接市场、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和创新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农业经营组织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三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发挥政策引导效应,重点向粮食功能区、蔬菜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