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该如何国际化

2017-02-11 06:43熊丙奇
环球时报 2017-02-11
关键词:中国大学名校师资

熊丙奇

香港媒体5日刊发文章称,由于美国收紧移民政策,在美大学毕业并求职的中国科研人员今后可能会遭遇抵制,甚至更严的签证限制。穆斯林人口占多数国家的学者入境门槛提高,可能促使一些年轻学者和科研人员更认真地考虑在中国大学学习的长远优势。

对正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中国大学来说,美国收紧移民政策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个机会。而抓住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中国学生选择国内名校,以及吸引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中国大学有全新的国际化思维。

我国大学传统的国际化思维,是吸引国外知名高校到内地来合作办学,从国外名校招聘优秀华裔人才回国,进行校际合作建立交换生制度等等。这些做法今后都会受到一定冲击:吸引美国知名大学来内地合作办学,将在美国国内遇到更大阻力;由于签证政策可能收紧,与美国大学合作办学的学生,以及赴美做交换生的学生,获得签证的难度可能加大。

由于不少美国精英已表现出对“限穆令”的不满,这确实是中国高校加大海外引才力度的好时机。然而这也是把双刃剑。如果中国高校强调引进人才的海外名校身份,会使人才培养陷入悖论。国内高校培养的“土博士”不被重视,大家都寻求出国留学,这和利用美国新移民政策提高国内高校吸引力的目的背离。即使出国留学更难,国内高校的用人政策也会把人才往国外推,不去美国大学,也会选择欧洲、澳洲与日本大学。可以预计,如果美国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其他国家会抓住这一机会,扩大留学生规模。

因此,以往靠合作办学与交换生制度、吸引国外人才来华大学工作来推进国际化的做法,需要调整。事实上,以上这些所谓“国际化”,更多是形式上的国际化,急功近利的国际化。用交换生比例、教师中有海外学历(或经历)的比例等指标来评价国际化,重规模而忽视质量,使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门槛很低。而大学真正的国际化,是办学制度的国际化,即学校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这是一所大学能办出自身特色,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基本制度。

中国大学要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不是片面追求引进国际课程、国际师资、国际教育模式。即便全面引进哈佛的课程、师资、教学,也永远只是哈佛第二。如果学校内部缺乏国际化的办学制度,也很难让引进课程、师资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大学不尊重教师的教育权、学术权,而是用功利的论文、经费、课题指标考核教师,那这些引进的师资会很快对办学环境失望,出现“水土不服”“南橘北枳”的现象。

进一步说,就算美国的签证、移民政策维持不变,中国高校的国际化也需要从教育管理和办学制度改革着力。▲

(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名校师资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2015年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揭晓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