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超,胡宜挺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探析
——基于安徽省夏刘寨村的调查
唐超,胡宜挺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于安徽省宿州市夏刘寨村的调查,剖析了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动机、优势以及机制。研究发现:夏刘寨村的村治能人通过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以及多功能性拓展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全面改善了农民的收入结构,且增收效应明显;实现自身治村理念、谋求政策支持以及带动村民增收是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动机;村治能人推动的农村产业融合具有村民支持率高、决策效率高、动力充足的优势;通过组织保障、利益联结和监督与激励三种机制的构建,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有了完善的机制,保证了农村产业融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村治能人;农村产业融合;收入效应;动机;机制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势在必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随后,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商务部以及旅游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方案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但关于农村产业融合该如何发力,以什么为突破口,目前仍然是理论的盲点,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大批经济能人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主体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广大农户增收以及加速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作用[1-3]。从中国东部地区来看,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经验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这两个方面全靠乡村能人的推动[4]。乡村能人对于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带头作用[5],为农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并自发地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对其他农户产生极强的示范性[6]。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使得很多乡村能人兼任村干部,成为对农民具有双重影响的村治能人[3]。村治能人无疑对于农村产业融合有最直接的影响。
已有不少的学者探讨产业融合的概念、类型、途径、驱动力以及识别与测度等[7-17],但大多关注的是非农产业的融合。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还较少,讨论也多限于对策分析[18-22],把村治能人与农村产业融合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更少,而结合具体实践来分析者二者关系的文献几乎没有。村治能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理论研究的滞后难以对实践探索提供必要的支撑。有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实践中典型案例的调研,深入分析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动机、优势以及机制。
夏刘寨村是安徽省北部的一个小山村,隶属于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南临顺河乡,西接符离镇,距离市区30千米,全村有4个自然庄、650户、2 226人,耕地面积344公顷 ,三面环山,自然条件较差。1998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集体账户没有一分钱,八成村民住着土坯房,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委书记王化东,自幼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具有坚韧的性格和致富的决心。1986年,王化东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在村子里也算是一个响当当的文化人。从事过汽车运输、蚕茧收购,组建了建筑队和创办了面粉厂等,几年工夫,王化东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能人。1999年王化东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立足本村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村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该村也从一个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先后获得“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全国文明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王化东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改革十大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夏刘寨村的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以及多功能性拓展。
一是农业内部融合。现代农业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土地规模化经营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条件。夏刘寨村在王化东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流转,村集体成立了星源农业科技开发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为主导的集约化经营模式,重视科学技术,与多家科研单位(如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安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建立起合作关系,重视农业机械的作用,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良种培育业,相比之下单位面积效益翻了两三倍。同时,夏刘寨村开发荒山670公顷,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实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民用山林入股,山林全部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产品统一销售,与村民建立了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合作社栽植各种干杂果树50万棵,建设干杂果种植基地,同时建立了山麻鸡品种选育繁殖基地和波尔山羊饲养基地。在山林中散养鸡和羊,鸡可捕食林中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既降低饲养成本,又减少病虫害;鸡粪和羊粪又可改良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果树和牧草的生长;另外还可利用动物粪便发展能源沼气。通过建设循环农业,夏刘寨村实现了林果业和养殖业的融合。
二是产业链延伸。村集体创办了各类农产品加工厂,如面粉加工厂、鲜玉米加工厂、棉纺织厂等,还引进1.2亿元华瑞有机食品深加工项目。以鲜玉米加工厂为例,其年生产加工超级黑玉米80万吨,年产值500万元。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农业生产由传统种植业向有机绿色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为了满足华瑞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原料需求,夏刘寨村推广种植有机毛豆134公顷,由华瑞公司提供种子和管理技术,单产达7.5吨/公顷以上,农户人均增收2 000元。另外利用夏刘寨村客运站和化东商贸物流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物流和农贸市场,目前夏刘寨村的农贸市场和商业街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三是多功能性拓展。夏刘寨村对村集体企业进行了重组,成立宿州市化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总公司,下辖农业旅游开发、工程建筑、农产品加工等 5 个子公司,实行公司集团化运营,既解决了分散运营企业的协调和管理问题,又为发展多功能农业奠定了基础。夏刘寨村通过公司集团化运营,充分发挥农业的旅游、休闲等功能。以温泉为主题,开发溶洞,修建马奶奶庙,建设动物观赏养殖园和温泉度假中心,可年接待游客10万人;同时建设20公顷宿州首家蓝莓采摘观光园和670公顷干杂果采摘园,积极承办乡村体育赛事(如山地车公开赛等),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另外,夏刘寨村利用荒山资源和交通便利条件,建设33公顷公共墓地——福寿生态陵园。墓地建设成本在50~80元/平方米,销售价格在3 000~30 000元/平方米不等,经营效益明显,成为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综合来看,夏刘寨村的产业发展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一般规律,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一步步发展到程度较高的多功能农业(表1)。
表1 夏刘寨村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农民的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农村产业政策的最终落脚点。那么产业融合作为农村产业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农民收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村治能人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通过访谈和收集整理资料,笔者得出了夏刘寨村人均收入及与所在省市对比情况(表2)。自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来,村民的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602元增加到2015年的12 013元。与所在省市相比,夏刘寨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很快。截至2015年,夏刘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远高于宿州市平均水平(9 140元)和安徽省平均水平(10 821元)。
夏刘寨村的实践显示,农村产业融合通过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性拓展三个途径对农民收入结构中的工资性、经营性以及财产性收入产生显著影响(表3),村治能人对政策的“精英俘获”可以有效影响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综合来看,村治能人推动的农村产业融合可以全面影响农民的收入结构,对农民多元增收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内部融合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进而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如夏刘寨村通过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产量。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一方面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拓展市场空间,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夏刘寨村先后成立了星源农业科技开发公司、食品加工厂等多个村办企业,引进蔬菜加工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蔬菜、鲜糯玉米、香稻米等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大大延伸了农产品的产业链,既扩大了市场需求,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吸引了大量村民在村办企业上班,从而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提升了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同时通过要素集聚和产业联动激活了农村土地、住宅和金融市场,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夏刘寨村通过荒山绿化和开发温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殡葬业和林果采摘业,发挥农业多功能性,衍生出了更多的经营机会,增加了村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另外通过企业重组,成立集团化公司,整合全村的土地、住宅等要素,实现了产业联动,增加了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引发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从而对农民收入的各个部分产生影响。另外,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会对农民的收入结构产生影响。生产组织方式创新通过完善流通体系,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对于帮助农民对接市场有重要作用,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商业模式创新,一方面意味着劳动分工的细化,从而衍生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源要素的整合,使得农民的财产实现增值溢价。夏刘寨村成立了粮食、蔬菜、黄桃、农机等六个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类科技协会,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组织化程度。村里的粮食生产和果树种植全部由合作社统一管理,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为主导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一方面与村民建立了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另一方面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另外,合作社和科技协会通过为周边村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
表2 夏刘寨村人均收入及与所在省市对比情况
表3 夏刘寨村主要年份农民收入来源情况
1.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动机分析
基于相关理论和夏刘寨村的个案实践,笔者认为,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动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自身治村理念。能人治村的突出特点就是乡村能人的创业活动贯穿始终,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治村理念,包括投资增值观念、成本核算观念、利益功能观、竞争意识、规范意识、机遇意识等[23]。不论是能人的创业活动,还是能人的治村理念,都会促使能人努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对夏刘寨村来说,全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宿州化东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是由王化东在创业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全村的产业融合发展都是在王化东主导下进行的。
二是带动村民增收。村民增收是村民和上级政府对能人治村的必然要求,是能人治村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能人是乡村精英,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领导才能以及市场适应力[24],能够发现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在效益。从村民视角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收入最大化成为村民追求的目标,能否带动村民增收是影响村民推选村领导的关键因素。从政府的视角看,经济建设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对应于乡村来说就是农民增收。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带来的红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综合来看,来自村民的增收诉求和政府的乡村经济发展要求是能人推动产业融合的重要外部约束。夏刘寨村的案例显示,王化东之所以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是因为人们希望他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实际上他也是通过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大家的期望。
三是谋求政策支持。村治能人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丰富的社会资本,能人治村经济社会效应明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殊社会背景下,相对普通村庄来说,有能人的村庄更容易获得各级政府的支持,从而在公共物品的筹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5]。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是产业政策的重要创新,对村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是能人治村经济社会效应得以发挥的重要途径。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本,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更容易引起上级政府的关注,使村庄成为明星村,更容易获得上级政府的政策倾斜。夏刘寨村获得的特殊政策照顾(表4)和产业发展(表2)都是在村治能人推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的,与村治能人推动的产业融合发展历程基本同步。
表4 自能人治村以来夏刘寨村获得的特殊政策支持情况
2.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优势分析
(1)村民支持率高。与工商资本推动的农村产业融合相比,村治能人主导的农村产业融合有一个显著特征:适应性强、村民支持率高。首先,村治能人主导的农村产业融合属于“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本身就具有群众支持率高的优势;其次,当村民的偏好已经由温饱向货币收入的最大化转型时,农村产业融合契合了村民的偏好,与村民存在目标相容,经济效应明显;再次,能人有丰富的乡村实践经验,带动能力强,能够制定出符合农民意愿的利益分配方案;最后,乡村本身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对于能人的能力和道德品质了解较多,信任程度高,能人更容易向村民传递完备的信息,能人制定的利益分配方案更容易被村民理解和接受。如夏刘寨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的形式推动集体产权改革,村民通过股份获得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每年举行新春茶话会,邀请村民坐在一起畅谈发展,让全村村民都做到心中有数;每年组织党员及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帮助村民长见识、长觉悟,更好地理解村“两委”的各项决策和工作意图等,有效地缓解了方案执行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阻力。
(2)决策效率高。与政府和工商资本推动的产业融合相比,能人推动的农村产业融合决策效率较高,主要体现为弥补政府有限理性和降低交易费用。政府主导的农村产业融合虽然推行得比较快,但是政府是一个有限理性的主体,决策时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和支持决策的能力不完备,会使得决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农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又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单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很难解决农村的问题。农村产业融合的推行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许多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并无相关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会出现知识和能力明显不完备的情况。而村治能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觉悟和创新能力,扎根农村,具备丰富的乡村实践经验,掌握着更全面的信息,是整个村落发展的主导力量[24];同时,村治能人本身就是农村产业融合的主体之一,具有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能力和知识。村治能人在现行体制下村委会充当了政府代理人和村民代理人的双重角色[26],可以充当弥补政府有限理性的组织角色。通过村治能人和村委会的渠道,政府能收集到更加全面真实的信息,信息传递效率得到提升,政府的政策信息也可以通过村治能人实现快速下行。在夏刘寨村的案例中,省市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与夏刘寨村长期保持联系和交流,他们之间建立了非正式的学习机制,加上正式的双向信息传递机制,共同推动了夏刘寨村的农村产业融合。村治能人推动的产业融合降低交易费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有效地降低谈判成本、信息成本以及监督成本等。农村是个熟人社会,村民对能人的了解较多,村治能人推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的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较低。二是信息搜寻和传递成本低。村治能人具有经济和政治能人的双重特质,这种双重特质使得产业融合可以获得更加有效的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有效降低了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信息搜寻和传递成本。
(3)动力充足。管制放松、技术进步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是产业融合的驱动力[27],而村治能人对于管制放松、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特殊的作用。管制放松方面,村治能人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与上级政府建立了很好的互动机制,更容易向上级政府传递有效的村庄需求信息,进而为产业融合争取宽松的政策环境。例如奠定夏刘寨村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的“反租倒包”,当时与全国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不一致的,如果没有上级政府管制的放松,很难进行下去,夏刘寨村的产业融合也就无法进一步发展。技术进步方面,当前中国农村的技术进步仍然以政府供给为主[28],能人推动的产业融合政策支持力度大(表4),可以有效促进技术创新,进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对夏刘寨村来说,在村治能人的运作与政府的支持下,村集体与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安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家科研单位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加快了技术创新,奠定了村主导产业——良种培育业的发展基础。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村治能人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企业经营实践经验,更容易发现产业融合过程中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价值。如夏刘寨村通过“互联网+殡葬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大大提高了殡葬业的收入。
(1)组织保障机制。能人治村的突出特征是组织一体化,这种组织方式决策效率高,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组织一体化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将外部市场关系内部化,使社区内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和收益整合,配置“天然合理”,形成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平均利润率;二是节约组织运行成本,通过组织一体化可以综合利用社区内的生产资料和福利设施,可以不增加组织费用就创造经济效益[29]。以夏刘寨村为例,王化东通过选举成为了政治组织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人,牵头成立化东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化东农机合作社等经济社会组织,实现了组织一体化(图1)。
图1 夏刘寨村的组织结构
王化东成为村庄经济、社会、文化组织的主导者,在村治能人的协调下一方面可以实现村庄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组织运行成本。奠定夏刘寨村产业融合基础的是土地流转,而在其刚开始推行的时候,阻力挺大。此时,村政治和经济组织负责具体方案的实施和争取政策支持,社会和文化组织则致力于转变村民观念,使村民很好地理解了村委会的意图,减少了推行土地流转时来自传统观念的阻力,最终顺利实现了土地流转。这充分体现了组织一体化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共同作用。综合来看,能人通过组织一体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主导着村庄发展的方向,推动着农村产业融合目标的实现。
(2)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村产业融合的突出特征,也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着力点[29]。具体来说,夏刘寨村通过合同契约联结、要素融合以及互助联结三大机制,产业融合各主体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首先,龙头公司化东农业科技开发公司通过与合作社和农户签订合同实现了契约联结;其次,农户通过土地、资金入股龙头公司的形式,形成了要素融合,农业企业和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形成了技术融合;农户和合作社的产品经检验合格后统一使用龙头公司的品牌进行销售,形成了品牌融合;产业融合各经营主体通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了互助机制,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了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消除了机会主义行为,进一步降低了交易费用;最后产业融合各主体都是统一在村治能人的领导下,共同推动着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
(3)监督与激励机制。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完整的制度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实施机制。村治能人是村庄发展的设计者、推动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主导着村庄发展的方向,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农村基层管理的效果,关系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30]。对村治能人推动的农村产业融合来说,村治能人处于核心地位,完善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夏刘寨村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改进内部治理。首先通过新农村社区建设,使村庄治理结构由传统的村民自治向社区治理转变,社区治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民主选举制度、村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问询制度等,大大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其次改进现有村党组织结构,发挥村党委核心作用,采取“一统六分”的管理模式,即村党委根据功能和行业成立种植、企业、养殖等六个党支部,每个产业链上都有专门的党员和村干部进行对接,专门提供服务,全程监督产业融合运行情况。二是正式的监督激励制度。正式的监督和激励制度是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键,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是发挥村干部领导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31]。夏刘寨村通过土地股份制合作与村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更加关心,对能人治村监督的积极性更高,降低了上级政府的监督成本;同时,上级政府指派干部驻村,及时监督能人治村的情况。监督机制为村干部提供底线约束,让村干部明白“不准做什么”,激励机制则能更好地促进村干部发挥其个人能力,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村书记王化东在获得物质性奖励的同时,还被授予了多种荣誉称号,激励机制相对完善。三是非正式约束。中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社会资本对能人治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誉、人情和面子尤其被看重的情况下,社会资本的“负筛选激励”的监督作用十分明显,能人的腐败行为会引起村民的注意和谴责;另外,随着夏刘寨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为明星村,村庄更加开放,是多所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受到上级政府领导的更多关注,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形成了很好的外部约束,使得夏刘寨村的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上述研究表明:夏刘寨村的村治能人通过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以及多功能性拓展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全面改善了农民的收入结构,且增收效应明显;实现自身治村理念、谋求政策支持以及带动村民增收是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动机,村治能人推动的农村产业融合具有村民支持率高、决策效率高以及动力充足的优势;通过组织保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监督与激励机制的构建,村治能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有了完善的机制,保证了农村产业融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基于此,可以得出如下启示:村治能人主导的农村产业融合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人主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是其顺利进行的关键。政府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时要重视乡村能人的作用,应鼓励农民企业家等乡村精英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政府应在保证能人主导的前提下,提供政策方面的外部支持,鼓励村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践探索,并与能人主导的各类组织建立起双向的信息传递和互动学习机制;为了保证集体产权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要重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改进乡村治理结构,完善村干部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包括经济激励、政治晋升、荣誉授予等,一方面探索村干部工资与集体经济发展绩效相挂钩的激励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村民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股份制合作等形式。
[1] 符钢战,韦振煜,黄荣贵.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7(3):38-47.
[2] 许惠芬.农村经济精英日常生活于“新农村”建设之要义[J],农业经济,2007(5):9-11.
[3] 卢福营.论经济能人主导的村庄经营性管理[J].天津社会科学,2013(3):78-84.
[4] 吕世辰,胡宇霞.农村精英及其社会影响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3-26.
[5] 黄振华.能人带动: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条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54(1):15-20.
[6] 赵海林.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经济精英——以G镇为例的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11):11-14.
[7] Brand S.The Media Lab: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IT[M].New York:Penguin,1998.
[8]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78-81.
[9] Green S, Khanna T.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 Yoffie D.In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C].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10] Malhotra A.Firm strategy in converging industries: An investigation of United States commercial bank responses to United States commercial-investment banking convergence[D]. Maryland College Park,2001.
[11] Hacklin F,Raurich v,Marxt C.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on innovation trajectories:The case of ICT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5,2(3):36-41.
[12]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13] Hacklin F,Marxt C,Fahrni F.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convergence:Inducing a stage model of inter-industry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49(1/2/3):51-59.
[14] Curran B,Leker J.Anticipating converging industries using publicly available dat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2010,77(3):34-41.
[15] Bryce D,Winter G.A general inter-industry relatedness Index[J].Management Science,2009,55(9):26-34.
[16] 贺正楚,吴艳,蒋佳林,等.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关系的推演、评价及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3(5):129-143.
[17] 白雪,雷磊.我国城市群“两化”融合水平时空变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4(7):52-57.
[18] 郑风田,乔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挑战与方向[J].中国合作经济,2016(1):27-31.
[19] 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149(7):26-29.
[20] 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2):43-44.
[21] 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22] 黄祖辉.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增加农民收益[J].中国合作经济,2016(1):23-26.
[23] 卢福营.经济能人治村:中国乡村政治的新模式[J].学术月刊,2011(10):23-29.
[24] 余兰.农村能人主政:基于领导理论的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6(4):28-30.
[25] 曾福生,匡远配,王玥.精英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研究[J].兰州学刊,2007(11):63-68.
[26] 袁方成.治理集体产权: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与农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17.
[27] 单元媛,赵玉林. 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 经济评论,2012(5):152-160.
[28]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J].北京:三联书店,2005.
[29] 姜长云.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拓宽视野[J].中国发展观察,2016(2):42-45.
[30] 董江爱,陈晓燕.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治理——权威与民主关系视角下的村治模式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7-21.
[31] 贾哲,丁甜,孟培.放权与监督——浅论村干部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激励与制约机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8.
责任编辑:李东辉
Analysis on village elites promoting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Based on the survey of Xialiuzhai village in Anhui province
TANG Chao, HU Yiting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olleg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of Xialiuzhai village, S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advantage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in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which are promoted by the village elit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which was promoted by the village elites can affect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and the income effect is obviously.It is their village concept, seeking policy support and promoting the villagers' income that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rural industry convergence.The high approval ratings, high efficiency of decisions, more perfect dynamic mechanism and more obvious income effect are the main advantages of the rural industry convergence. Through the perfect operation mechanism which combined with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supervision for the linkage of interes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conducted by village elites ensure the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dvance in the right direction.
village elites;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come effect; motivation; mechanisms
F302.1
A
1009-2013(2017)01-0007-08
10.13331/j.cnki.jhau(ss).2017.01.002
2016-10-2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B05)
唐超(1990—),男,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