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涛
地黄饮子治疗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评分的影响
刘恒涛
目的 观察地黄饮子治疗对脑缺血大鼠的行为学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清洁级大鼠80只,随机分为地黄饮子组、尼莫地平组、缺血组、对照组,各20只。10%水合氯醛麻醉,暴露并钳夹双侧颈总动脉40 min,造模使大鼠急性脑缺血。地黄饮子组:造模后每日灌服地黄饮子汤36 g/kg。尼莫地平组:造模后每日灌服尼莫地平12.5 mg/kg,缺血组:造模后每日灌服生理盐水1次。对照组:正常饮食。连续3周。分别在实验的第1周、第2周、第3周检测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和脑脑梗死面积。结果 对照组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和梗死面积为0分。地黄饮子组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明显低于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和梗死面积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黄饮子能够修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作用,减少细胞凋亡,修复神经元,提高学习记忆功能。
脑缺血;地黄饮子;行为学;中风
脑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若控制不好,发展为脑缺血性中风常导致残疾和死亡,直接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脑缺血时大脑神经受到损伤,神经生长因子受到抑制,缺血区的神经细胞减少,神经功能缺失[1-2]。“毒损脑络”是中医对中风理论的新学说,认为由于毒邪损伤了脑络导致中风发作,络脉破损或拘挛瘀闭,由气血渗灌失常导致[3]。中药地黄饮子具有驱毒化瘀、滋肾阴、补肾阳的功效。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极高,在脑血管病中约占80%[4],地黄饮子在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及后遗症、血管性痴呆等取得一定疗效。本研究观察地黄饮子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1.1 动物分组 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8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 g~280 g,由中国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LN2013-0009。随机分为地黄饮子组、尼莫地平组、缺血组、对照组,各20只。地黄饮子组:造模后每日灌服地黄饮子汤36 g/kg,连续3周。尼莫地平组:造模后每日灌服尼莫地平(天津中央药业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30067,规格:每片20 mg。用注射用水溶解)12.5 mg/kg,连续3周。缺血组:造模后每日灌服生理盐水1次。对照组:正常饮食。连续治疗3周。
1.2 造模方法 用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固定后颈部正中切开,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并用动脉夹钳夹40min,用温盐水纱布保护切口创面,松开动脉夹40 min后,再次用动脉夹钳夹40 min,使大鼠处于急性脑缺血状态,造模成功。
1.3 药物 按照《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记载的地黄饮子配制:熟地黄12 g,巴戟天15 g,白茯苓12 g,山茱萸15 g,石斛15 g,菖蒲12 g,炮附子15 g,麦门冬15 g,肉苁蓉15 g,五味子10 g,官桂10 g,远志10 g。用12倍量和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 h,将两次药液混合,用旋转仪蒸发浓缩,干燥密封备用。
1.4 行为学Longa评分评定 分别在动物实验的第1周、第2周、第3周检测,神经行为学检查分为5等级:①正常行为,无神经功能缺损为0分;②大鼠左前爪不能完全伸展开,有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为1分;③大鼠行走时,向一侧转圈,有中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为2分;④大鼠行走时,向一侧倾倒,有重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为3分;⑤大鼠不能自主行走,或者意识丧失为4分。
1.5 Berderson评分评定 分别在动物实验的第1周、第2周、第3周检测。方法:提尾悬空时姿势反应测试,将大鼠提尾悬空1 m,观察它的前肢变化,正常大鼠四肢向四周伸展抓向地面,整个检查需要3 min~5 min完成。①正常(0分):双前肢不完全伸展,没有神经功能缺损;②中度(1分):一侧肢体长时间弯曲,如屈腕、肘部屈曲、肘部伸直时腕部屈曲、肩内收;③重度(2分):将大鼠放在垫子上,抓住它尾巴向不同方向拖拽滑动,大鼠瘫痪侧抵抗力严重下降,不伴有自主转圈。④3分:同重度2分的行为,伴有自主转圈动作。
1.6 脑梗死面积测量 实验3周后,断头取脑,盐水冲洗大脑并吸干,将大脑冠状切片,加入1%2.3.5-三苯基四氮唑的磷酸缓冲液中,避光30 min,间隔6 min转动1次,把脑片放在电镜图像分析系统中,计算脑梗死面积,计算公式:脑梗死面积=(白色的梗死面积/片子的总面积)×100%。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两两比较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组大鼠Longa评分比较 对照组Longa评分为0分。在第1周、第2周、第3周,地黄饮子组Longa评分明显低于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Longa评分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分
2.2 各组大鼠Berderson评分比较 对照组Berderson评分为0分。在第1周、第2周、第3周,地黄饮子组Berderson评分明显低于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Berderson评分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分
2.3 各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比较 对照组脑梗死面积为0。地黄饮子组脑梗死面积明显低于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脑梗死面积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各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比较 %
正常状态下,保持氧化与抗氧化间的平衡,使机体免受损伤,若平衡被打破,机体损伤疾病发生。本研究通过夹闭大鼠的颈总动脉,使大鼠脑处于急性缺血缺氧状态,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大鼠的行为学Longa评分和Berderson评分,测量脑梗死面积,结果显示:地黄饮子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尼莫地平,行为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和脑梗死面积明显低于缺血组。有研究证实:地黄饮子能明显降低脑细胞的过氧化反应,提高神经细胞神经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含量,提高机体清除过多的氧自由基能力,减少过氧化造成的损伤,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因此地黄饮子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主要保护机制是增加SOD活性,降低氧自由基含量[5-6]。有研究发现:地黄饮子可以显著提高脑组织中氧化应激的能力和学习记忆的功能,通过不同剂量的地黄饮子临床研究显示,高剂量的地黄饮子明显提高大鼠脑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延缓大脑老化,保护脑细胞的功能[7-8]。
有研究发现[9-10]:地黄饮子在治疗脑梗死时,可以明显减轻脑水肿,减轻脑缺血损伤造成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同时改善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造成的损伤。李文英等[11-12]研究证实地黄饮子能够使SDF1蛋白表达增高,SDF1/CXCR4信号传导增强,加快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并在缺血区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弥补神经元缺失造成的损伤。
用地黄饮子治疗脑缺血、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病等已经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地黄饮子能够修复脑缺血再灌注时的损伤,具有抗氧化,减少氧自由基含量,减少细胞凋亡,提高学习记忆能力,修复神经元功能缺失等作用。为临床上治疗老年病提供了更有力的理论依据。
[1] 李林,李斌,叶翠飞,等.中药复方962对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兴奋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0(3):364-366.
[2] 邹伟,于婷婷,王冬,等.头针透穴法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β-catenin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4,31(1):76-79.
[3] 谢宁,刘艳丽,宋琳,等.地黄饮子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2):2823-2325.
[4] Durukan A,Tatlisumak T.Acute ischemic stroke:overview of majorexperimental rodent models,pathophysiology,and therapy of focalcerebral ischemia[J].Pharmacol Biochem Behav,2007,87:179-197.
[5] 李子军,刘春娜.地黄饮子对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机制[J].中成药,2012,34(8):1421-1424.
[6] 张赓,吴金娟,姜淼,等.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6):217-222.
[7] 马涛,闫妍,张允岭,等.补肾填精法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PI3K / Akt通路激活及氧化应激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4,33(7):492-495.
[8] 谢宁,于淼,姚辛敏.含地黄饮子脑脊液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1885-1886.
[9] 白黎明,闫咏梅,张晓双.地黄饮子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2012,27(2):131-132.
[10] 白黎明,闫咏梅,张晓双.地黄饮子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84-85.
[11] 李文英,段新芬,谢宁.加减地黄饮子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bFGF和FGFR1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148.
[12] 王倩,范文涛,贺又舜.地黄饮子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SDF-1蛋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4,35(11):1564-1566.
(本文编辑郭怀印)
辽宁省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沈阳 110024),E-mail:ly200920516@sina.com
引用信息:刘恒涛.地黄饮子治疗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评分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168-170.
R743 R2555.2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2.012
1672-1349(2017)02-0168-03
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