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灵敏协调能力评价方法的改良

2017-02-11 05:14周嘉琳罗冬梅陈皆播
中国体育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灵敏测试方法间距

周嘉琳,罗冬梅,陈皆播

ZHOU Jia-lin,LUO Dong-mei,CHEN Jie-bo

幼儿灵敏协调能力评价方法的改良

周嘉琳,罗冬梅,陈皆播

ZHOU Jia-lin,LUO Dong-mei,CHEN Jie-bo

1 前言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与外界环境发生互动积累经验,促进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表现出动作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但存在部分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如,动作笨拙不协调、对时间和距离连续误判、无法完成同年龄应掌握的动作和游戏、无法完成精细的操作性动作等,不仅影响其体育活动的参与[16,23],甚至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而灵敏协调能力是儿童早期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通过对其测试可以反映幼儿动作发展的水平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神经发育的情况。灵敏协调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1,3,6,8,10-12,14,18,22,24,28],它包括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两个方面。灵敏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是在运动及多变的环境中迅速改变身体位置以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协调能力是运动者的运动器官或肢体在发力的时间、空间、用力的强度等方面表现出合理有序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基于感觉、认知与运动整合后的综合输出。同时,灵敏协调能力也是人体表现身体其他能力的基础,大多数运动都要求参与者具有极好的灵敏协调能力,早期发展良好的灵敏协调能力可以提高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儿童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19]。因此,在幼儿期准确、客观的评价灵敏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发现灵敏协调能力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实施早期干预,有助于解决儿童的动作障碍问题并促进其心理的积极健康发展。

目前,国内采用的较为普遍的评价幼儿灵敏协调能力的方法是国民体质监测中使用的双脚连续跳,该方法的优点为对场地和测试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实施和开展,适用于在大样本量的人群中实施监测。但在该测试的实施过程中发现该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身体过度前倾,踢包次数增加,无法控制身体姿势等。其可能原因为当今幼儿身体形态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显著变化,原50双脚连续跳的50 cm间距设置对现在的4.5岁以上的幼儿可能已经不适合。而由于场地设置的不合理,限制了幼儿的动作模式和测试表现,导致测试结果不够准确客观,使得该测试方法无法很好的反映幼儿的灵敏协调能力。

据此,本研究首先对3~6岁幼儿使用现有灵敏协调能力评价方法(50 cm间距设置双脚连续跳)进行测试与分析,提出改良间距设置的双脚连续跳测试方法,将相邻软方包之间的间距设置为60 cm和70 cm。接着在4.5~6.5岁幼儿中对原方法和改良后的方法进行测试与效果分析,并通过运动学分析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改良方法的效度。以期改良后的灵敏协调能力评价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更适合4.5~6.5岁幼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不同间距双脚连续跳为研究对象,为了实现研究目的,现选取如下测试对象开展本研究。

为研究现行幼儿灵敏协调能力评价方法(50 cm间距双脚连续跳)的评价效果,调查了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1261名年龄在3~6岁的幼儿,以每一岁为一年龄组,男、女共计8个年龄组(表1)。

表1 本研究幼儿灵敏协调能力现行评价方法调查对象分布情况(人)Table 1 Sample Distribution of Current Agility and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Method for Children

为了验证改良双脚连续跳评价方法的评价效果,选取北京市某一级一类幼儿园219名年龄在4.5~6.5岁之间的幼儿为测试对象,要求身体健康且没有影响运动能力的疾病。以每0.5岁为一年龄组,男、女共计8个年龄组(表2)。

为了进一步研究改良双脚连续跳测试的有效性,另外选取北京市某一级一类幼儿园4.5~6.5岁幼儿61名(男孩34名、女孩27名),采集改良双脚连续跳测试方法的运动学参数。

表2 幼儿灵敏协调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对象分布情况(人)Table 2 Sample Distribution of Agility and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Method for Children

2.2 研究方法

2.2.1 幼儿基本形态测试方法

测量幼儿基本形态,形态指标包括:身高、坐高、下肢长H(髂嵴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下肢长C(臂纹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小腿长加足高、足长,具体测试方法参照国际体力标准化委员会规定的测试项目及标准[5]。

2.2.2 双脚连续跳测试方法[2]

器材为卷尺、秒表、软方包(长10 cm,宽5 cm,高5 cm)10个。场地布置:在平地上按直线每间隔50 cm放置一个软方包,距离第一块软方包20 cm处画一条起跳线。受试者两脚并拢站在起跳线后,听到开始的口令后,双脚起跳,连续跳过10个软方包停止。在受试者起跳的同时,测试人员开始计时,当受试者跳过第10个软方包双脚落地时停止计时。测试2次,记录最好成绩,以秒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该50 cm间距设置的双脚连续跳(Continuously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CJDL)称为双脚连续跳50,简写为CJDL-50。

2.2.3 改良双脚连续跳测试方法

将软方包之间的间距分别按60 cm和70 cm设置后,称为改良的双脚连续跳测试,除方包间的间距外其他场地布置及测试方法同CJDL-50。60 cm间距设置的双脚连续跳称为双脚连续跳60,简写为CJDL-60;70 cm间距设置的双脚连续跳称为双脚连续跳70,简写为CJDL-70。

2.2.4 运动学数据的采集

使用常速摄像机(HDR-PJ600E,SONY,日本),对幼儿在不同间距下的双脚连续跳动作进行二维平面定点摄像,拍摄频率为50 Hz,摄像机主光轴与人体运动平面垂直。受试者按测试要求分别完成间距为50 cm、60 cm和70 cm的双脚连续跳。跳跃过程中若出现踩方包、踢翻方包或双脚未并拢等情况则此条记录无效。

使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视迅录像解析系统对跳跃过第4和第5个方包的完整着地和离地动作进行解析,获得右侧下肢的着地时间、跳跃距离、着地角、离地角,对上述指标的定义如表3所示。

表3 运动学指标及其定义Table 3 Kinematics Indicators and Definition

2.3 数据统计处理

使用SPSS 20.0完成相应统计工作,测试结果均用平均数±标准差(±SD)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

将双脚连续跳成绩的分布情况以频率分布直方图直观反映,并用K-S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各方法下不同年龄组总体均值的差异性,方差齐性时均数的多重比较用LSD法,方差不齐时均数的多重比较用Tamhane’s T2法。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计算不同间距双脚连续跳成绩与各形态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关系和相关系数大小分析影响因素。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确定间距和年龄2个变量对双脚连续跳成绩的影响,分析改良双脚连续跳测试方法的效果。

3 结果与分析

双脚连续跳为目前国民体质监测中用于反映3~6岁幼儿灵敏协调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由于人们在不断对幼儿进行体质测试中,发现该方法在反映幼儿灵敏协调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本研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3.1 双脚连续跳评价幼儿灵敏协调能力的效果

北京市某幼儿园近5年3~6岁幼儿双脚连续跳成绩按年龄的分布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知,现有测试方法的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是,5岁组和6岁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3岁组和4岁组之间仅女孩间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该测试方法对年龄的敏感性不佳。

表4 3~6岁幼儿双脚连续跳测试结果(s,±SD)Table 4 Test Results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Aged at 3~6 Years Old Children

表4 3~6岁幼儿双脚连续跳测试结果(s,±SD)Table 4 Test Results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Aged at 3~6 Years Old Children

注:a表示与3岁组有显著性差异;b表示与4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男女总体3岁组7.82±2.12 8.79±2.41 8.36±2.31 4岁组8.13±3.42 7.12±1.70a7.61±2.72 5岁组6.67±4.24b6.15±4.15ab6.41±4.20ab6岁组5.65±1.31ab5.41±0.65ab5.53±1.02ab

各年龄组幼儿双脚连续跳成绩的频率分布如图1所示。4岁组和5岁组均未通过正态分布检验,其频率分布如图所示呈现偏态趋势,且分布过于集中,因此,该方法在每一年龄组内对不同灵敏协调能力发育水平的幼儿无法进行很好的区分。

图1 3~6岁幼儿双脚连续跳测试成绩的频率分布图Figure 1.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Test Scores Aged at 3~6 Years Old Children

3.2 形态因素对双脚连续跳评价幼儿灵敏协调能力效果的影响

在使用现行测试方法对3~6岁幼儿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发现,高年龄组的幼儿在完成双脚连续跳时出现了对身体姿势控制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每次跳跃落地的调整时间增加、脚踢倒沙包的情况增加和身体前倾过多重心不稳等情况。其原因可能是该方法的雏形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幼儿身体形态已与当时明显不同,推测身体的形态指标尤其是部分长度指标可能会影响双脚连续跳的成绩。本研究同时测试了幼儿的身高和肢体长度等形态学指标(表5)。

表5 4~6岁幼儿身高、坐高和其他肢体长度(cm,±SD)Table 5 Height,Sitting Height and Limbs’Length Aged at 4~6 Years Old Children

表5 4~6岁幼儿身高、坐高和其他肢体长度(cm,±SD)Table 5 Height,Sitting Height and Limbs’Length Aged at 4~6 Years Old Children

注:c表示与4.5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d表示与5.0岁组比较有显著差异,e表示与5.5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下同。

6.0岁组120.1±4.4cde67.3±2.9cd68.5±3.1cde50.6±2.3cd29.8±1.5cde17.9±1.1cd身高坐高下肢长H下肢长C小腿长加足高足长4.5岁组110.2±4.2 62.8±2.3 62.6±3.1 45.9±2.1 27.6±1.5 17.2±0.9 5.0岁组114.9±5.3c64.9±2.8c64.2±3.4c47.1±2.4c28.3±1.6c17.3±0.9 5.5岁组117.6±4.8cd66.3±2.7c66.7±2.9cd48.5±2.1cd29.1±1.3cd17.7±1.1c

由表5可以看出,形态学中的长度指标都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性差异,而现在各个年龄段幼儿进行双脚连续跳测试时均采用50 cm的间距设置可能并不妥当,据此,本研究决定从间距设置这一因素上进行尝试,增加了改良后间距设置为60 cm和70 cm的双脚连续跳。

3.3 改良双脚连续跳测试方法的效果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JDL-50、CJDL-60和CJDL-70的成绩均不受性别影响,男孩和女孩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年龄和间距这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表6)。因此,将分析模型改为主效应模型后如图2所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双脚连续跳的成绩也随之渐好,而CJDL-60的成绩优于其他两个间距,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而CJDL-50和CJDL-70在成绩上则无显著性差异。

表6 不同间距双脚连续跳成绩的方差分析结果Table 6 Variance Analyses for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of Different Interval Setiing

图2 年龄和间距与双脚连续跳成绩的关系曲线图Figure 2.Relationship between Ages,Intervals and Test Scores for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不同年龄幼儿CJDL-50、CJDL-60和CJDL-70的成绩如表7所示,CJDL-60除在5.5岁组与6.0岁组无显著性差异外,与其他年龄组进行比较都具有显著性意义,而CJDL-70则在5.5岁组与6.0岁组的成绩差异上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7 不同年龄幼儿双脚连续跳测试结果(s,±SD)Table 7 Test Scores for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for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

表7 不同年龄幼儿双脚连续跳测试结果(s,±SD)Table 7 Test Scores for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for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

CJDL-50 CJDL-60 CJDL-70 4.5岁组6.75±1.57 6.49±1.65 6.60±1.77 5.0岁组6.47±2.17 5.69±1.00c5.79±0.98c5.5岁组5.50±0.84cd5.27±0.68cd5.85±0.82c6.0岁组5.29±0.69cd5.13±0.60cd5.34±0.66cde

根据图3可知,6岁组在CJDL-50、CJDL-60和CJDL-70的成绩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但在CJDL-70时分布更均匀不会过于集中;5.5岁组在CJDL-50、CJDL-60和CJDL-70也都通过正态分布检验,但5.5岁组在CJDL-50和CJDL-70的成绩分布上峰值与均值并不完全重合;5.0岁组在CJDL-60和 CJDL-70通过正态分布检验,4.5岁组在CJDL-50和CJDL-60通过检验。可见,使用CJDL-60进行测试时,在各个年龄组内都能很好的区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用CJDL-70测试时对6.0岁组的区分更好。

图3 双脚连续跳50 cm、60 cm和70 cm测试成绩的频率分布图Figure 3.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Test Scores of 50 cm,60 cm and 70 cm Interval Setting

3.4 双脚连续跳的效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CJDL-50、CJDL-60和CJDL-70的测试效果,本研究采用二维视频解析对3组动作进行分析,分别获得其运动学参数(表8)。

表8 双脚连续跳50 cm、60 cm和70 cm的运动学参数(±SD)Table 8 Kinematics Parameters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of 50 cm,60 cm and 70 cm Interval Setting

表8 双脚连续跳50 cm、60 cm和70 cm的运动学参数(±SD)Table 8 Kinematics Parameters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of 50 cm,60 cm and 70 cm Interval Setting

注:f表示与CJDL-60比较有明显差异,g表示与CJDL-70比较有明显差异。

CJDL-70 0.40±0.27 70.1±8.3 75.9±9.0 83.3±9.6着地时间(s)跳跃距离(cm)着地角(°)离地角(°)CJDL-50 0.41±0.28 51.4±6.4fg76.9±6.4f86.0±3.4fgCJDL-60 0.39±0.26 61.1±6.4g74.1±7.7g82.3±4.8

CJDL-50、CJDL-60和CJDL-70的单次跳跃的着地时间虽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但依然存在CJDL-60着地时间最短,CJDL-50着地时间最长的趋势。在进行CJDL-60的测试时,幼儿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着地缓冲的过程,以最快的速度从上一次的着地缓冲过程转换到蹬伸过程,减少了在缓冲时调整身体姿势的时间。着地角和离地角均为CJDL-60最小、CJDL-70次之、CJDL-50最大。在完成CJDL-60测试时,着地角和离地角均最小,表明,受试者可以减少落地缓冲阶段的速度损失,最大程度的实现动能的转换,高效率的完成连续跳的动作。

由表9可知,进行CJDL-60测试时跳跃距离变异系数最小,即每次完成跳跃的距离波动性最小,且跳跃距离与间距设置差值居中,表明,在完成该测试时幼儿能最好的判断跳跃距离,动作最为稳定,动作受间距的影响最小。

表9 不同间距双脚连续跳跳跃距离相关指标Table 9 Indicators of Distance for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of Different Interval Setting

4 讨论

3~6岁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正处于脑神经发育的敏感时期和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是认知和行为快速增长的时期,幼儿脑容量会增加5%~10%[17],大脑白质体积在整个儿童期一直增加,髓鞘化进程一直在进行[15]。而外部动作的变化和脑发育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对3~6岁幼儿的行为和动作质量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而灵敏协调能力是在运动时运动者对相应动作具有一定的经验并使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它不仅是人运动器官机能水平的反映,还与人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因此,客观、准确的评价灵敏协调能力的发育水平对该年龄段的幼儿来说至关重要[9]。

灵敏协调能力是儿童早期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协调是灵敏的前提和基础[25],灵敏性是运动协调的最高程度[20],通过对其测试可以反映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神经发育的情况。灵敏协调能力也是人体表现身体其他能力的基础,大多数运动都要求参与者具有极好的灵敏协调能力,早期发展良好的灵敏协调能力有助于儿童更快的掌握新技能,提高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儿童养成终身体育习惯[24]。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敏协调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如躲避突然出现的危险,绕过障碍物等)意义重大。因此,在幼儿期准确、客观的评价灵敏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十分重要,及时发现灵敏协调能力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实施早期干预,有助于解决儿童的动作障碍问题并促进其心理积极健康发展。

灵敏协调能力的测试方法很多,不同的灵敏协调能力测试方法有不同侧重,如:4×10 m折返跑测试受试者在快跑中急停、急起和快速转体变换动作方向的能力;象限跳反映受试者在快速跳跃中,支配肌肉运动和克服身体惯性的能力;10 s立卧撑测量受试者快速变换身体姿势和准确协调完成动作的能力;侧跨步测量受试者快速变换运动方向的能力等。在国外有专门的儿童身体协调测试(Motor test für vierbissechsjarige Kinder,KTK)[19,27]来评价儿童粗大动作的协调能力,包含:倒走3个不同宽度的平衡木、20 s木箱上侧向移动、15 s双脚侧跳木条、单脚跳过逐渐增高的海绵块4项测试,因其操作简单,数据结果较客观,在欧洲使用广泛,但其适用于5~15岁儿童,没有涵盖全部3~6岁的幼儿,且测试项目对低年龄幼儿偏难,不易完成。儿童动作测量量表(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21,30]中3~6岁的测试内容包括放置硬币、串珠、描画、投豆袋、抓握豆袋、踮脚走步、单腿平衡、双脚跳至地垫上8个项目,从手部灵活性、瞄准与抓取以及平衡3个维度评价儿童的动作能力,但该量表作为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筛查量表,对正常发育儿童的区分性不够显著。国外学者在对幼儿进行灵敏协调能力评估时,多选用运动发育量表对动作过程进行评价,如布鲁氏动作熟练度测验(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2,Bot-2)[7,29,30]中使用双脚跳反映对称协调能力,用折返跑反映跑的速度和敏捷性。粗大动作发展测试[26,29](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2,TGMD-2)中包含12个动作,在移动能力测验中包括跑步、立定跳远、单脚跳、跨跳、前滑步、侧滑步;物体控制能力测验包括原地拍球、接球、踢球、击固定球、上手投球、地滚球,该量表测试了幼儿在完成不同动作时动作技能的发展水平和协调能力。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4,13,29]中,在移动、实物操作、视觉-运动整合分测验中也设计了不同的测试项目,来评估幼儿在各动作中的上下肢协调和手眼协调等能力。

这些量表考察儿童在完成某一特定动作时的灵敏协调能力,且国外学者更关注动作的过程和质量。但在中国,幼儿人数众多,没办法采用一对一的量表式评价方法评估每一个幼儿的灵敏协调能力发展水平,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易行的测试方法来评估。国外学者也用场地测试来评估灵敏协调能力,他们更关注跑动过程中的急转和变相能力或步伐变换等,经常使用的测试为Right Boomerang Run、3-Cone、T-test[24]等。但很多测试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年龄上的限制,其原因是幼儿的各项身体素质发育程度不高,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如果过于复杂,幼儿很难完成测试,且即使完成了测试成绩普遍较低,区分度不明显,从测试结果中很难判断出幼儿的灵敏协调能力到底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

在幼儿群体中使用双脚连续跳评价其灵敏协调能力是适合的,绝大部分幼儿都可以完成该测试项目,其测试难度设置合理,且双脚连续跳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较少,不需要专业的测试技术,具有较好的可推广性和普适性,适合在幼儿园中进行大样本的基本情况调查。但由于该测试方法提出的年代较久远,考虑到现在幼儿身体形态的发育状况,通过测试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双脚连续跳的完成表现与身高、下肢长度等形态因素以及幼儿的动作能力有关,而CJDL-50主要在中、大班幼儿中表现出了不适用,如幼儿难以控制身体姿势、踢包次数增加、身体重心过分前倾等。因此,本研究提出了间距设置上的改良,提高双脚连续跳这项测试的适用性,结合前期小范围的预实验结果发现,小班幼儿使用CJDL-50的效果良好,较少出现姿势控制的问题或错误率增加导致的完成度下降,而在使用CJDL-60进行测试时,大部分幼儿需要在两个软方包间进行一次调整,无法连续跳越软方包,延长了测试时间,也无法表现出其灵敏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本研究仅选用了中、大班的幼儿,即年龄段在4.5岁~6.0岁的幼儿,来验证改良的双脚连续跳的适用性。

经研究验证,将双脚连续跳的间距设置改为60 cm后,更能准确的反映幼儿的能力。且考虑到各年龄段幼儿身体形态的巨大差距,按照不同年龄设置不同间距可能更为合适,以便消除肢体长度对测试结果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更准确的反映幼儿的灵敏协调能力。虽然,这样可以准确反映各年龄段内幼儿灵敏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但由于各年龄幼儿采用的测试方法不同,可能不利于各年龄段之间的纵向比较。目前,如果想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在不同年龄段内统一选择CJDL-60进行测试。而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进行不同间距设置双脚连续跳成绩的归一化处理,以解决在不同年龄段间进行纵向比较的需求。

本研究仅是在方法学上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经过运动学分析验证了改良方法的效度,但若要推广该方法还需要扩大样本来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此外,在后续的研究中可将该方法在3~4岁幼儿中推广使用,以验证其可行性,并探究是否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需要采用不同间距设置进行评价。

目前对灵敏协调能力的定义争论较多且未有定论,但对灵敏协调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是必要的,所以,今后随着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还需要更准确的方法来验证该测试的效度。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间距设置下,幼儿在完成双脚连续跳测试项目时的表现,发现,幼儿在完成CJDL-60时所用时间最短,动作最流畅,而完成CJDL-50时所需时间最长,效率最低。综合分析不同间距双脚连续跳的成绩和运动学参数,CJDL-50无法很好的区分4.5~6.5岁幼儿的灵敏协调能力。4.5~6.0岁幼儿适合选用CJDL-60进行测试,它可以很好的区分各年龄段的幼儿,且在每一个年龄段内也具有较好的鉴别力。而6.0岁以上的幼儿可选用CJDL-70进行测试,对同年龄段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区分。因此,改良的双脚连续跳测试方法在4.5~6.5岁幼儿中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考虑到实际使用的方便性,建议4.5~6.5岁幼儿宜选用60 cm间距双脚连续跳进行测试方法。

[1]葛春林,陈忠和.排球专项灵敏素质的研究现状及其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2):46-50.

[2]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8-19.

[3]潘力平.篮球专项灵敏素质的特征及其研究现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3):42-44.

[4]李明,黄真.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上册)[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2-13.

[5]李浩,陈仁伟.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11.

[6]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15.

[7]吴升扣,姜桂萍.儿童早期动作发展测量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4):81-87.

[8]许崇高,权德庆,严波涛,等.对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研究的前瞻与构想[J].体育科学,1998,18(3):93-94.

[9]许崇高,严波涛.动作协调能力属性及其相关定义的理论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3):31-34.

[10]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238,247.

[11]BAECHLE T R,EARLE R W.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M].3thed.ChanpaingnmIL:HumanKinetics,2008.

[12]CARDINALE M.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M].New Jersey:John Wiley and Sons Ltd,2011:273-274.

[13]FOLIO M R,FEWELL R R.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 2[M].Austin:pro-ed Publisher,2000:14.

[14]FORANB.High-PerformanceSportsConditioning:ModernTraining for Ultimate Athletic Development[M].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2001:139-165.

[15]GIEDD J N,CASTELLANOS X,BLUMENTHAL O,et al.Cerebelllum:Unique developmental 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Neuroimage,2001,13(6):1304.

[16]HONDT E D,DEFORCHE B,GENTIER I,et al.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gross motor coordina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children versus normal-weight peers[J].Int J Obesity,2013,37(1):61-67.

[17]KOLB B,GIBB R,DALLISON A.Early Experience,Behavior and the Changing Brain.[M].New Jersey:Johnson pediatric institute,1999.

[18]LACY A C,HASTAD D N.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M].5th ed.Pearson:Benjamin Cummings,2005.

[19]LOPES V P,RODRIGUES L P,MAIA J A,et al.Motor coordination as predictor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hood[J].Scand J Med and Sci Sport,2011(21):663-669.

[20]PAUOLE K,MADOLE K,GARHAMMER J,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T-Test as a measure of agility,leg power,and leg speed in college-aged men and women[J].J Strength Cond Res,2000,14(4):443-450.

[21]SCHULZ J,HENDERSON S E,SUGDEN D A,et al.Structural validity of the Movement ABC-2 test:Factor structure comparisons across three age groups[J].Res Dev Disabil,2011,32(4):1361-1369.

[22]SHEPPARDA J M,YOUNG W B,DOYLE T LA,et al.An evaluation of a new test of reactive ag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print speed and change of direction speed[J].J Sci Medi Sport 2006,9,342-349.

[23]STODDEN D F,GOODWAY J D,LANGENDORFER S J,et al.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motor skill competence in physical activity:An emergent relationship[J].Quest,2008(2):290-306.

[24]TOMCHUK D.Companion Guide to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for Kinesiology[M].Burlington MA:Jones and Bartlett Learning,2010.

[25]TURGUT K,NURTEKIN E,HALILT,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direction ability and explosive strength in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J].Ovidius University Annals,2009,9(2):155-159.

[26]ULRICH D A.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Examiner'sManual[M].Austin:pro-edPublisher,2000:3-4.

[27]VANDORPE B,VANDENDRIESSCHE J,VAEYENS R,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level of motor coordination in childhood:A longitudinal approach[J].J Sci Med Sport,2012,15(3):220-225.

[28]VESCOVI J D,MCGUIGAN M R.Relationships between sprinting,agility,and jump ability in female athIetes[J].J Sports Sci,2008;26(1):97-107.

[29]WOUTER C,KRISTINE D M,CHRISTIANE S,et al.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preschool children:a review of seven movement skill assessment tools[J].J Sports Sci Med,2008,8(6):154-168.

[30]WUANG Y P,SU C Y.Reliability and rsponsiveness of the 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second edition in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Res Dev Disabil,2009,30(5):847-855.

Improvement on Evaluation Method of Children’s Agility and Coordination

目的:对现有国民体质监测(幼儿部分)中使用的反映灵敏协调能力的指标——双脚连续跳进行改良。方法:对 11 226611名 33~ 66岁幼儿进行现有灵敏协调能力评价方法(5500 ccmm间距设置双脚连续跳)的测试与分析;提出改良间距设置的双脚连续跳测试方法,将相邻软方包之间的间距设置为6600 ccmm和7700 ccmm,在221199名 44.. 55~ 66.. 55岁幼儿中对原方法和改良后的方法进行测试与效果分析;在6611名 44.. 55~ 66.. 55岁幼儿中获取其完成不同间距设置双脚连续跳的运动学参数,以验证改良方法的效度。结果:现行双脚连续跳测试的成绩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此方法无法很好的区分年龄相近的幼儿能力上的差异;且无法对同一年龄却具有不同灵敏协调能力发育水平的幼儿进行很好的区分。对不同间距设置的双脚连续跳进行运动学参数分析,结果显示:11)6600 ccmm间距双脚连续跳的着地时间最短,5500 ccmm间距双脚连续跳着地时间最长。 22)5500 ccmm、6600 ccmm和7700 ccmm间距双脚连续跳的跳跃距离与间距设置的差值分别为 11.. 44 ccmm、 11.. 11 ccmm和 00.. 11 ccmm,跳跃距离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00..1122、 00..1100和 00..1122。 33)6600 ccmm间距双脚连续跳的着地角和离地角最小,7700 ccmm间距次之,5500 ccmm间距最大。结论:改良的双脚连续跳测试方法在 44.. 55~ 66.. 55岁幼儿中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44.. 55~ 66.. 55岁幼儿宜选用6600 ccmm间距双脚连续跳进行测试。

幼儿;灵敏性;协调性;评价方法

Objective:To improve existing indicator which reflects the agility and coordination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in National Physical Fitness Monitoring(children section),so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can be more accurate to evaluate children agility and coordination.Methods:Using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method(50cm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to 1 261 children aged at 3~6 years old to test and analyze the abilities of agility and coordination.Propose the improved testing method in the interval setting for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added the 60cm and 70cm interval setting for the adjoining soft packages.Test and analyze the original and improved method to 219 children aged at 4.5~6.5 years old,acquire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for different interval setting in 61 children to verify the validation of the improvement.Results:The exiting test results for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increase with the growth of the age,but it cannot distinguish the ability difference among the children in similar age.At the same time,the exiting method can also not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ability of the agility and coordination among the children in same age.Analyze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for different interval setting:1)the landing time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in 60cm is the shortest and in 50cm is the longest.2)the difference between jump distance and interval setting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among 50 cm,60 cm and 70 cm is respectively1.4 cm,1.1 cm and 0.1 cm,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jumping distance is 0.12,0.10 and 0.12 respectively.3)the landing angle and leaping angle of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is minimal for 60 cm,moderate in 70 cm and maximal on 50 cm.Conclusion:The improved method for continuous jumping with double legs is tested with a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among the children aged at 4.5~6.5 years old.Especially the 60 cm interval setting should be chosen for the children aged at4.5~6.5yearsoldincontinuousjumpingwithdoublelegstest.

children;agility;coordination;evaluationmethods

1002-9826(2017)01-0083-07

10.16470/j.csst.201701010

G804

:A

2016-05-03;

:2016-09-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北京体育大学自主科研课题(2015SYS004)。

周嘉琳,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促进幼儿体质健康,E-mail:angel_leochou@126.com。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猜你喜欢
灵敏测试方法间距
开始和结束
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测试方法研究
基于应变测试方法的汽车涉水姿态研究
调整图标间距让桌面布局更个性
非均匀间距的低副瓣宽带微带阵列天线设计
软梯训练法对提高散打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研究
真假猫大作战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一种嵌入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与系统设计
AEBS场地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