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叶+陈前书
近来,网上屡有一些师生关系相倾的事件报道。来源不考,原因不明。单从这些事件表面,引起笔者的一些思考,师生关系为什么会恶化到如此地步?学生真心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笔者肤浅地认为,在这中间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是否足够?
爱的教育在我们教师生涯中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们是否全心地认识、实践“爱的教育”了?笔者认为,践行“爱的教育”在我们教师生涯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摆正心态——利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学生在吃苦耐劳、踏实学习方面的表现很难让家长和教师满意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无论什么基础的学生交到我们的手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把学生培育成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然而这个培育的过程,显然是曲折的。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出现,家庭教育滞后……都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克服的问题。在教师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问题的同时,有没有相对简便的方法呢?当然有!那便是“爱”!热爱你的学生,看到他的点滴进步,认可他的每一次努力。只有你付出自己的爱,学生才会承认你,认可你!“亲其师,信其道。”摆正自己的心态,用“爱的教育”去感化自己的学生,你会发现你的工作会简便很多!学生会更好地接纳你,配合你的所有工作,学习成绩自然会好很多!
因此,践行“爱的教育”吧,只要我们摆正心态,这绝对是正确的利己行为。
二、正视学生——利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我们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是未成年人,自制力很差,甚至有的还很无知,他们很多人不知道学习知识对他们的未来的重要性,等到他们知道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了。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他们人生的这个阶段点醒他们!
学生有差异,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受大家欢迎。可是后进生呢?如何让他们也健康地成长起来?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们的上进心的问题。学生一旦不求上进,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就比较难挽回他们学习的热情。如何让后进的学生产生学习的上进心?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种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用“爱的教育”去认可每一个学生,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发光点,然后让整个集体都来认可,从而转化为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地成长!
因此,践行“爱的教育”吧,只要我们正视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相信我们可以教育成功每一个学生。
三、交代社会——利民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现代家庭,孩子基本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孩子的教育受全社会关注。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个班级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后进生,就是接受教育不是很成功的例子。一个学生教育不成功,轻则毁掉一个学生、一个家庭,重则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事实上,学生总有成绩高低不同,甚至人品还有好坏。教师如何保证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纵观古今,教师是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品学兼优的。但是,无论成绩有多差,教育学生的一个底线,那便是学生必须学会“做人”!只有学生基本的为人准则贯穿到日常生活中,才能保证其以后的正常生活。可是,学生阶段,特别是后进生,基本是不听话的刺头,如何让他们学会做人?用“爱的教育”去指引他们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生存的责任。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去履行自己的责任、义务,整个社会能不和谐?
因此,践行“爱的教育”吧,教育好每个学生,指引好每个后进生,这是社会的需要,这是利民的需要!
四、复兴之本——利国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责无旁贷!然而什么样的教育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没有前车之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复兴必须大量人才,人才的根本还是人性的养成。因此,教育要能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还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性。
怎样培养健康的人性?每个学生的品行都不一样,以后学生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等等都不一样,学生的家庭背景也都不一样,因此统一、标准的人性养成,在学校里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教师要如何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合格人才呢?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教师践行“爱的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性的根本。爱人者,人恒爱之。学生从教师那里理解到“爱”的真谛,体会到“爱”的重要性,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岗位,从“爱”的角度出发,每个学生必然能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把“爱”注入自己的生活,人性之中,教育没有失败品!
因此,践行“爱的教育”吧,让学生把“爱”注入自己的人性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由此可见,“爱的教育”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意义重大,它更是利己、利人、利民、利国的必须之举!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