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鹤
内容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就业问题以及束缚我国创业创新发展的双创文化缺失问题。“双创”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即创业创新的主体问题。创业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才只有形成集聚效应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本文认为,当前我国要采取市场和政府相协作的人才集聚模式,满足人才发展的各级需求,吸引、培养人才并且真正留住人才。
关键词:人才集聚效应 人才集聚模式 人才发展需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就业问题以及束缚我国创业创新发展的双创文化缺失问题。“双创”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即创业创新的主体问题。创业创新的主体是“人”,是人去创业、创新,只有明确了“人”在双创中的主体性作用才能使“双创”更有效率。
人才对创业创新的重要作用
“人”在创业创新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要通过以下两类主体实现:一是广义的科技人才,二是企业家。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当前进行创业创新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从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应对经济危机提出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发展重点都放在高新科技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传统认识,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第四次工业革命被看作是“信息—物理系统”的出现,这场革命在范围、规模和系统影响方面都具有明显特征,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发展,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能源储存以及量子计算等。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含量之高,使其在劳动力需求方面具备了与以往工业革命相比不同的特征—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导致失业增加的可能性。根据牛津大学马丁技术与就业规划中心的研究员卡尔·本尼迪克·弗雷的计算,在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工业只创造了0.5%的新工作岗位。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顶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一些新企业创造的工作岗位达到8.2%;20世纪90年代,这些新企业创造的工作岗位也达到了4.4%。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型企业创造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更高程度的教育和专业学习,被替代的工作岗位往往是一些常规的任务或体力活。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工作报告》指出,未来的工作越来越需要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交和系统技能。所以理论界讨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在影响时都提到了“不平等”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于技术要求的向上偏见,会更多影响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以及那些最容易进行自动化工作的行业。正如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低技能人才就业困难。
(二)创业创新与企业家
创业创新主体性的另一个体现是企业家,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掌控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选择。当前我国推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实现“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是最快速的,不仅能最先发现消费者需求,甚至像苹果公司已经可以创造消费者需求。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为了生存、发展和利润会自发去创新。大企业由小企业发展起来,由小做大的过程就是创业、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稳定了就业需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所以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大力促进创业创新的过程,如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实施的一系列创业创新扶植政策。我国创业创新的典范省份浙江省正是实现了“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才创造了诸多的经济发展成就,经济活力和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中。
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萨伊认为企业家是在工业、农业和商业三个产业中承担一家公司的直接责任和管理职务的人,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把土地、劳动力、资本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的第四个要素。这是对企业家作用的最初认识,当前对企业家作用的分析更为科学,特别是在创业创新方面。张维迎认为企业家是承担经营风险、从事经营管理并取得经营收入的人格代表。周叔莲认为企业家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以创新精神来经营企业,使其发展壮大。《辞海》对创业的定义是创立基业,在英语中常用venture和entrepreneurship这两个词来表达创业,其中后者表示静态的创业,更多的情况下被直译为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企业家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很多成功企业都有着鲜明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正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意志的体现。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提出,企业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种实践性的冒险精神,有系统的工作和准备以及明确的目标和战略眼光。正如创新的代表——美国的苹果公司,苹果公司被打上了浓重的史蒂夫·乔布斯的个人风格:“偏执”于创新、注重质量、与最优秀的人合作、不追求复杂等。这种企业家精神也使苹果获益良多,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苹果售卖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追求与众不同的梦想。
人才聚集效应综述
(一)我国人才竞争力现状分析
人才在当今世界各国或地区间竞争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当前我国人才竞争力水平如何呢?倪鹏飞等撰写的《中国人才国家竞争力指数评价与实证分析》一文中,将人才竞争力归纳为6个方面,分别是人才数量、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人才培养、人才制度和人才产出。从人才数量上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人才存量方面都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数量庞大且增量较大,但同时我国也是人才流失大国。1978-2014年,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51.84万人。在文化素质这一项里,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研究和技术人才数量以及成年识字率,我国都排在世界中等水平,与我国人才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在健康素质指标这一项,我国同样在出生时预期寿命和每千人拥有医生数量上居于世界中等水平。2014年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超过4%,呈持续增长态势。从每百万人论文数量上看,中国是论文大国,每年发表论文数量多,但质量差,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数更是远低于美、英、日等国。
总的来说,我国人才具有规模大、水平低的特点。根据Adecco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新加坡人力资本领导能力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5-2016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显示,在109个国家中,中国人才竞争力排在第48位。我国现有人才满足不了当前的创业创新需求,以科技人才为例,经过“十二五”时期五年的大力推进,2015年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贡献率达到55.1%,但是我国核心、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仍高达50%,高端产品开发70%仍依靠外援技术,特别是在重要的零部件上,80%需要进口,一些关键芯片甚至是100%依靠进口,这也被称为中国的“无芯之痛”。
(二)人才集聚效应缺失导致的人才问题
当前我国科技人才以及企业家领域的高端人才不足,难以满足创业创新需求的原因在于没有实现人才的集聚效应。人才的聚集效应是指人才在一定规模上的集聚使其发挥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加总效应,并产生吸引更多人才向本地区流动的向心力,其集聚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长期而重大的影响。人才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硅谷,大量高科技人才聚集于此,创造了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奇迹,同时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才向这里流动。而我国没有实现人才的聚集效应,高端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吸引高端人才,引进的人才又难以留下。
人才集聚的内部效应。人才集聚会带来人才创造力的提高,产生三种效应。第一种是群体协作效应。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分工协作会带来经济增长,人才集聚也是如此。人才集聚会吸引个体相异而专业相关或相近的人才,彼此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既可以让人才个体从事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实现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又可以通过群体内部的整合机制实现不同个体之间知识和技术的优势互补,不是简单的人才加法,而是可能取得倍增效益的集群生产力和创造力,实现人才集聚效应。
第二种是学习、竞争的联动效应。联动效应也称为互动效应,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群体中两个或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的现象,称为耦合效应、联动效应或互动效应。人才集聚就会产生超强的联动效应,体现在人才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竞争中。人才集聚会形成具有强大学习能力的团队,在生产和创新过程中彼此学习、相互交流,促进了人才个体和人才团体能力的积累和优化升级。同时,人才集聚必然会导致竞争,而竞争是保持组织活力的重要途径。竞争会带来人才学习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动力,激发人才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在知识和技术快速更新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时期,适度的危机感结合有效的组织引导,会加速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大知识存量,实现人才联动效应,提高集聚体的总体实力。
第三种是稳定效应。人才集聚可以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的稳定性。人才集聚必然会在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知识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这种共享不仅降低了这三类资源的使用成本,而且满足了当前非线性、复杂性创新模式对这三类资源综合应用的需求。同时这三类资源的共享也节约了生产和创新空间,正如当前大力发展的“众创空间”。众创空间是升级版的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指为有共同兴趣的人们提供聚会、社交以及合作的,以社区化运营的工作空间。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众创空间加强了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特征,为创业创新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人才集聚还可以提高创业创新的稳定性,人才集聚加强了各种资源的分享,也就同时加深了人才个体之间的关系纽带,加深了创新的基础、过程以及成果的集群共有性,降低了人才流动的可能性,减少了因人才流动导致的创业创新过程中的损失和风险。
人才集聚的外部效应。人才集聚不仅会带来人才个体能力增加导致的倍增效益,还会给人才集聚区域带来外部效应中的正外部性。正外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才集聚带来的引力场效应。牛顿使用万有引力定律描述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而人才集聚带来的引力场作用在市场经济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和直接。人才集聚产生的群体协作效应以及学习竞争的联动效应使人力资本的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大大提高。在市场经济中,资源会自动向高利润行业进行流动,所以人才集聚使某一组织产生更高利润,这会吸引更多人力资本和特质资本向本组织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和物质资源向组织的不断集聚又会为组织带来更多利润,加强本组织的吸引力,扩大和提升本组织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集聚的规模和质量,使人才集聚的规模更大,集聚地发展更快。
人才集聚带来的品牌效应。品牌是企业价值的延续,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代表。品牌效应是指企业在树立品牌的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者对企业超高的认可度,由于一个区域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或品牌做的比较出色,从而提高了整体知名度和提升了企业整体形象,商品需求者就会自动来此地区购买商品。而人才集聚带来的品牌效应则是广义的品牌效应,人才集聚的内在效应,提高了组织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人才集聚所在组织在相关领域内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在相关领域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引力场效应的发挥。人才集聚带来品牌效应最典型的案例仍然是美国硅谷,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型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全球风险投资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依托于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集合了在此发展起来的惠普、苹果等高科技公司,硅谷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品牌,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吸引着全世界高科技人才、企业和资本不断向这里流动。尽管美国和世界其他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作为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独领风骚,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人才作为资源的一种,在其集聚使用过程中还会带来负外部性。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才的同质化、规模化导致的边际效用递减、管理成本增加以及人才过度竞争导致人际关系恶化造成的内耗等。人才集聚可能面临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是生产资料投入中的常见问题。随着人才的集聚,会带来规模经济,也会产生规模不经济。人才在流动过种中产生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与组合的效率问题,导致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发生。竞争会提高人才的自身竞争能力,适度竞争产生正激励,而过度竞争却会造成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的损失,导致恶性竞争,破坏人才之间的协作关系,甚至可能发生损害其他个体和社会的行为。
以人才集聚战略支持创业创新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特殊工种人才”。这段话点明了人才对创新创业的根基性作用,指明了进行人才聚集的态度和方法。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创业创新要广纳天下人才,以有效的政策吸引人才。
(一)建立市场与政府分工协作型人才集聚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必然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传统的人才集聚模式有两种:
一是市场主导的自发型人才集聚模式。这种人才集聚模式主要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的,这些国家完善的市场机制使人才逐渐从以产业发展引导的自然、内部的集聚,发展到人为、外部的集聚。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发挥了配置资源的主要作用,政府发挥辅助作用。以美国信息产业发展为例,硅谷发展信息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由于其雄厚的技术实力、优越的创业环境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美国国内人才向这里集聚,这是一种自然、内部的技术人才的集聚。随着硅谷和世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资本开始大量向硅谷集聚,同时美国政府把信息产业上升为国家主导产业,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如著名的《21世纪竞争力法案》,由此进入人为的、外部的人才集聚阶段。最初的人才集聚源于集聚地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上的优势支持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人才集聚环境,使人才集聚,人才集聚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集聚。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为人才集聚提供了完善的激励机制、投资机制和法制体系,结合政府适时提供的辅助支持政策,为人才集聚提供了优越的制度环境。
二是政府主导型人才集聚模式。这种人才集聚模式多是由发展中国家采取的,这些国家汲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通过强化政策变量,加快人才集聚环境的构建,加速人才集聚进程,缩短完成人才集聚进程所需的时间。一方面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保证人才供给;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吸引政策,吸引国外人才流入,同时实施人才回流政策,吸引本国流出人才回流。
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我国应建立市场与政府分工协作型人才集聚模式,发挥市场经济对人才集聚的核心影响力,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二)市场与政府分工协作型人才集聚模式的有效运行途径
要发挥市场与政府分工协作型人才集聚模式的作用,就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下人才的各种需求,市场激励加政策引导,吸引人才并能留住人才,发挥人才集聚的各种正效应。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种,本文根据其从低级到高级的划分,提出人才集聚的三条实现途径:
一是保证经济效益,实现人才的安全需求。在市场经济中,资源流动具有典型的趋利性,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因此,人才获得的经济收入能否满足其需求中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成为最低的衡量标准。要保证人才的经济收益,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市场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竞争机制等影响人才资源配置;政府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尊重经济规律,提供政策环境,如完善产权制度,保证人才等生产要素可以被公平公正的使用,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构建满足人才社交需求的社会环境。人在满足较低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会有更高的需求,特别是高端人才,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社交、生活、工作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这种社会环境会保证人才集聚正效应的发挥。市场经济赋予了人才自由的“流入权”和“流出权”,“流出权”是检验人才集聚环境是否优越的最有效手段。满足人才社交需求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社会文化、人居环境、企业用人理念以及集聚区市民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等。这些因素也是影响人才集聚正效应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社会环境的构建中,政府的作用更为重要,要避免如人才聚集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引导适度竞争,倡导包容理念。
三是构建人才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平台。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是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过程。人才集聚带来的分工协作效应、联动效应产生的知识外溢效应、引力场效应等都需要人才集聚后发挥倍增作用。只有满足了人才的自我实现需求,才能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而人才为了自我实现,甚至会降低其对以经济效益为代表的生存、安全需求等较低级的需求。人才自我实现平台的构建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制订人口政策、户籍制度等保障制度,实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战略。市场经济保证人才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提供信息传递平台,给予人才充分发挥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戴维斯.何为第四次工业革命?[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16(4)
2.张体勤,刘军,杨明海.知识型组织的人才集聚效应与集聚战略[J].理论学刊,2005(6)
3.张樨樨.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互动关系评析[J].商业时代,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