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紫陶的形成原因探寻

2017-02-10 07:56:31聂磊明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工艺

聂磊明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云南建水紫陶的形成原因探寻

聂磊明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在沉寂了多年以后,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间陶艺品种,建水紫陶产业开始复苏,但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建水紫陶历史、文化等相关问题缺乏较为严谨的研究支撑。文章试图从特殊的陶土资源、特殊的地域文化、古老的建水窑工艺承继等方面对建水紫陶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探寻。

建水紫陶;工艺特点;形成原因

作为云南省一项重要文化产业的建水紫陶,这些年可谓声名在外,其特殊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使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等并驾齐名。建水紫陶(具有刻填、无釉磨光的工艺特征)产生的历史并不长,是在清末建水烧制土陶的基础上融合雕刻、镶嵌、石料打磨等工艺并经创新而产生的,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概况起来有以下三方面主要因素。

一 历史上建水窑制作工艺对建水紫陶工艺的影响

建水紫陶的工艺形成于距今大约一百余年的清光绪年间,但建水制作陶瓷的历史却要久远得多,我们可以从建水的考古发掘中佐证这一点。

1982年,在建水龙岔河下游西汉古墓群中出土了大量夹砂红陶碎片,经鉴定被确定为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产物,说明了建水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制陶业。1988年,在建水燕子洞出土了一批陶坠、陶丸等陶饰制品,经鉴定确定为距今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物。

建水近郊有一个村落叫“碗窑村”,顾名思义其是因烧造生活陶器而得名的。现在的碗窑村还保存着数十座元代以后的龙窑遗址,其周围区域散布着大量陶器残片,经鉴定多数为宋、元以后的残片。对这些古窑遗址和陶器残片的研究可以得出,碗窑村从宋代就开始使用龙窑烧造陶器。截止目前,建水县已发现元代以后的古窑遗址27处,其古窑创烧时间、规模、持续时间在云南省的陶瓷产区中首屈一指,因此,碗窑村古遗址在2002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建水的制陶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这说明了建水窑的工艺发展脉络。建水紫陶是在吸收了以往建水窑制陶工艺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元代时建水青花瓷曾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同期景德镇的青花瓷相比,虽然没有景德镇青花瓷工艺的精细,但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具体表现为:大器型,胎体敦厚,品种多样,装饰题材以山水、人物、梅兰竹菊、瑞兽、海涛等图案为主,构图饱满,线条洒脱,寓意吉祥,具有粗犷润泽的美感(图1),其制作工艺及艺术特点甚至影响到临近的越南青花瓷。明末清初,建水青花瓷生产逐步消失,但是我们能从后续的建水紫陶的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和装饰内容上感受到建水青花瓷的影响,可以说建水青花瓷的风格特点在建水紫陶中得到延续与发展。由此可见,建水紫陶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建水窑悠久陶瓷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历代陶工的不断开拓、创新出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陶艺品种。

图1 建水窑“青花凤纹盘”(元中期)

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成形于清道光年间,当时建水窑大量烧制吸食鸦片的陶烟斗,工艺从初期的粗陶烟斗逐步过度到细陶烟斗。经考证,建水紫陶工艺由建水陶工潘金槐首创,相传他用“五花、黄、青、白、紫”等五种陶土为原料,经泡水、搅浆、过滤等工艺处理制作成陶泥,再经手工拉坯成型、进窑烧制,最后用硬石磨光陶面火皮,呈现出紫红色的陶面效果。虽不曾上釉,却具有如上釉般的光洁度,由于陶面呈紫红色,故得名“建水紫陶”。

在具有了建水紫陶基本工艺特征后,后人不断在此工艺基础上发展创新。光绪二十年(1894年),江西人卢咸顼到任建水知事,引进了更为先进的景德镇制陶工艺及中原的审美意识对建水紫陶进行改进,拓展出花瓶、文房四宝等一些新的器型。

民国初年,建水人张好、王定一、向逢春等在继承传统紫陶工艺的基础上,在陶面装饰题材方面运用更多的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如:名家书法、唐诗宋词、花鸟山水、楼阁亭榭、水景游鱼等纹样,加以更为细腻的雕刻填泥、无釉磨光等工艺的运用,使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艺术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呈现出“器型古雅、体质坚实、装饰清雅、色泽光润”的韵味,与一般的生活用陶拉开了距离,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是在建水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基础上,吸收借鉴了雕刻、镶嵌、石料打磨等工艺,通过对泥料、装饰、焙烧、打磨工艺的创新改良,粗料细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陶艺品种。这本身就是一种工艺跨界创新的结果,因为有了这种跨界创新的基因,建水紫陶制作工艺对其它工艺或文化的兼容一直都非常具有活力。

二 特殊的陶土资源对建水紫陶工艺的影响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内,主要分布在砖红壤性红土内。建水境内的砖红壤性红土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中度湿润,质地较黏,PH值 5~6,底土多为黄红色黏土。制作建水紫陶的五色土、黄土、白土、灰土均成网带层状与砖红壤性红土共生,距地表约1~10米范围内,分布于海拔1300~15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建水紫陶另一种添加土料为紫色土,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紫红色砂叶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含铁高,酸性强,抗蚀能力弱,分布于海拔 1300~1600平方米的地表。

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的理解深受“五行说”的影响,认为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由根本的五大元素“木,火,土,金,水”相互作用而成,这五种元素对应“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万事万物都是“五行”的运作,这五色能够象征所有的颜色。建水紫陶的泥料主要产自建水县碗窑村以西五公里的五彩山,该山所出的土被称为“五色土”,这与“五行说”形成了自然的呼应。“五色土”(又称五花土)呈色以红为主,杂有黄、白、灰等色,其具有黏性强,耐高温但可塑性较弱的特性。

建水紫陶的泥料多数采用传统人工备制,目前,大部分作坊的泥料多是根据各自的烧制经验,按泥料的成色、取土地点和烧成要求确定配兑比例。备制的工序可分为:取料、醒料、选料、配料、碎料、淘洗滤浆、滤泥、醒泥等。通过多次淘洗滤浆制成的泥料,泥质细腻,一般在100~200目之间,可以满足对陶坯作精细的雕刻和填泥。

此外建水紫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无釉磨光”工艺也依赖于这种特殊的泥料。“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的最后一道工艺,即在陶器烧制后通过粗砂石及鹅卵石的等工具打磨陶面,使其呈现出亚光,亮光等陶面效果,这也是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通过对陶面进行打磨,展现出泥土本不具有的光亮质感,使陶器表面达到光亮如镜、洁润如玉的效果,这是建水紫陶有别其他含砂陶器的关键。广西钦州的“泥兴陶”也采用了无釉磨光工艺,但由于陶土没有建水紫陶的泥质细腻,因而达不到建水紫陶的陶面光洁度。

三 特殊的地域文化对建水紫陶产生的意义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间工艺品种,建水紫陶的文化根性蕴含在建水古城的文脉之中。建水县古称临安,地处云南省东南部,自古就是边陲重镇。长久以来,边境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异域文化的互动交流,使建水形成了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其重要体现就是重教兴文。据考证,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385年)建水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建建水州学,清代又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等书院,人才辈出。据史志记载,在当时云南举行的科举考试中,临安府的中举者有时竟占了一半,因而建水又有“临半榜”“诗书郡,礼乐邦”“滇南邹鲁”的美誉。

古往今来,建水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形成了汉、回、彝、哈尼、傣、苗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边地文化。因此,建水文化兴盛、商贾繁荣等客观条件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底蕴,建水紫陶文化成为建水文脉的延伸与代表。

与一般民间工艺品不同的是,建水紫陶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这主要得益于大量的文人参与到建水紫陶的制作中来,尤其是陶面装饰领域,使得在装饰题材的选择及艺术品味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美学体系,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承继和延伸。文人的参与使建水紫陶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文人气息,这种格调又迎合了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诉求,因而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他们的文房用品和家居陈设。文人雅士热衷于收藏紫陶,这也为建水紫陶的制作、销售起到了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引领作用,让建水紫陶从最初的生活用陶发展到具有浓郁文人气息的艺术陶,因而建水紫陶又有“文人陶”之称。

建水人王定一是文人参与制陶的代表性人物,王定一(1854-1924),名永清,号老农,建水紫陶书画名家三王之一。据建水史志载,王定一出身岁贡,书法出入王虚舟,又学虞永兴,草书宗法《十七帖》,小篆师李阳冰,隶书师法桂未谷(桂馥(1736-1805)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王定一沉潜于镌石制陶,每作一印章,必聚精会神期于美善,极尽刀法无微不至,以泥印入窑烧成,是其首创,好于陶饰断简残篇,得翻卷残破之势,书篆、隶、真、行、草于其上,刻之无不神完法备。

从现在能见到的王定一作品实物来看,其人对陶面装饰布局精于推敲,注重器型与装饰形式的对比与协调,整个陶面装饰布局与陶体造型浑然一体,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其书法行、草深得“二王”风,隶书师法桂未谷。形成藏巧于拙、笔法方遒、意趣古雅的个人风格(图2),散发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其作品艺术格调深深影响了建水紫陶的后辈诸家,备受推重。

四 结语

建水紫陶工艺及文化的产生得益于其所处地域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特殊的地域文化滋养,并在建水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基础上,吸收、融合其它工艺后,创新改良而形成自己特殊的工艺特点。一代代建水制陶艺人通过练泥、成型、装饰、刻填、烧制等工艺的实施与创新,完成了一个艺术创造的不断实现过程,最终表达了个人的艺术取向,在这个过程中,其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今天建水紫陶的风貌。

图2 王定一作品“残帖疏工拙趣八方斗”

[1]中共建水县委宣传部.建水陶瓷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段瑜.云南建水紫陶的文人书画装饰艺术[J].艺术之窗, 2013(4):177.

[3]周光真.现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4]吴任平.陶艺纵横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丁珊. 杨永善文集 [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自正发]

Yunnan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Formation Exploration

NIE Lei-ming
(Academy of Fine Arts, Honghe University, Yunnan Mengzi 661199,China)

after years of silence, as a unique local folk pottery varieties,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ndustry began to recover, but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history, culture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lack more rigorous research support.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and explore from the special clay resources, the special region culture, ancient Jianshui kiln process, and the succession of the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causes.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Technology; Cause of formation

J527

A

1008-9128(2017)01-0025-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1.007

2016-06-28

红河学院校级重大委托项目:建水紫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聂磊明(1978-),男,四川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陶艺、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工艺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山东冶金(2019年6期)2020-01-06 07:45:54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世界农药(2019年2期)2019-07-13 05:55:12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建水紫陶·升华
云南画报(2016年1期)2016-05-25 07:34:52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铜业工程(2015年4期)2015-12-29 02: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