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远 编辑|严芳 插图|李丽
害怕“社交”
文|高远 编辑|严芳 插图|李丽
宝宝常喜欢一个人在角落玩,碰到外人时表现害羞、不自在,从不主动交朋友。有些家长为此很着急。
小雅妈:我家宝宝比较内向一些,中午老师发的小花卷不够吃,别的同学举手要,她不敢;平时有事从来都是老师问了才小声说;她带芭比娃娃到班上,同学拿去也不敢要回来。我和她爸都风风火火的,孩子怎么这样?有什么办法让在社交时不这么害怕和退缩呢?
像小雅这种情况,心理学专家叫作“儿童社交退缩症”,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通常孤独、退缩、胆小、害怕,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也从不主动与其他孩子交往。一般来说,有社交退缩症的宝宝,有以下部分特征:
班上:
老师点名叫回答问题,难于开口,或者声音细小,匆匆结束;
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不敢看老师眼睛;
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交往,几乎没有好朋友;
受小朋友欺负时,一味忍受,回家哭泣。
家里:
不敢在生人面前讲话,来了客人就躲起来,家长叫出后仍一言不发;
对逛公园、去动物园、看电影、随父母到亲友家做客都不愿意。
在外:
见到陌生人容易脸红、比较害羞;
不敢向人问路;
不敢向服务员提要求。
儿童社交退缩症的发病率常在5~7岁之间。儿童社交退缩症的起因,除了与孩子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父母的教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1.与孩子的性格有关
孩子性格大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外向热情,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交朋友;有的孩子则天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到陌生的人或陌生的场景,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拘谨、不知所措,缺乏迅速调整自己心态的能力,表现出退缩。
2.家长过度保护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呵护,他们把生活中所有细节都考虑到了,怕磕着、怕摔着、怕任何不适,像母鸡带小鸡一般总把孩子带在身边,使孩子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这种情况在隔代抚养中更为突出,爷爷辈对孙子辈极其宠爱。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对外社交时,立即遭遇种种不适,挫折感强,引发孩子害怕、退避心理,表现出不爱社交,甚至害怕社交。
3.家长过于严厉
有些家长性格急躁,或是工作太忙,或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等,对孩子要求苛刻,说话语气严厉,甚至经常责骂恐吓。孩子偶尔出错,就会招来“没出息”之类的批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变得不自信,没有安全感,客观上为孩子创造了退缩的环境。
孩子不爱社交确实比较吃亏一点,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会形成诸多阻碍,怎样才能帮孩子突破心理、障碍,让他变得更积极主动呢?
讲故事,练发言
讲故事是个好方法,对当众发言非常有效,可以经常练习。开始时父母可以陪坐在沙发上放松地讲,由父母先讲,孩子复述,或者让孩子拿绘本照着故事讲。不论讲成什么样,爸妈一定要鼓励,千万不可挑剔。慢慢孩子有点自信心了,可以邀请别的小朋友到家里来,让宝宝讲故事给小伙伴们听。练习越多,孩子讲得越好。
带孩子社交
有退缩行为的孩子缺乏交友的主动性。这就特别需要父母伸出援助之手。开始时可让孩子见人打招呼,然后带孩子去亲友家做客,鼓励孩子递个水果,端个茶水,跟着亲戚下楼买东西;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鼓励他和别的小朋友说话,一起做事;带孩子购物,单独让他询问价格、商品特性,等等。父母要随时随地创造机会并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比如坐车,鼓励孩子问路线,外出就餐,鼓励孩子问价格、要餐巾纸等。父母每次都要鼓励孩子,一次次成功的实践,会一点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大方了。
多鼓励,多宽容
准备一本荣誉簿,孩子每积极主动一次,比如上课举手了,主动发言了,敢于问路了,就贴一朵小红花,积攒几朵小红花后,买一件新玩具,或外出游玩一次,等等。
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设法创造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孩子不小心摔碎了什么,说错了什么,不要声色俱厉地批评,只需温柔地鼓励他下次怎么做,就足够了。批评导致退缩,宽容才是培养孩子胆量的最好土壤。
别忘了循序渐进
不要指望孩子很快从畏缩变成孩子王,摆脱木讷变得滔滔不绝,对孩子多一些耐心,从易到难慢慢来,父母先示范,让孩子照着做,从打招呼开始,让孩子多说一句,多做一点,逐步增加要求。实践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能大胆应酬了。
温馨提示
个别内向的孩子不论父母怎么鼓励,就是没有社交意愿,宁愿一个人待着。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也不要急,这样的孩子通常更敏感,内心情感丰富,做事认真仔细、善于发现细节,很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走上了文学和艺术的道路。内向、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家长要发现孩子的优势,平时多与老师进行沟通,激发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