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线圆舞曲

2017-02-09 14:34赵智聪黄玮
海峡摄影时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面线线面闽南

赵智聪++黄玮

线面在闽南又称为“面线”“面干”,是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一种手工制作食品。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在闽南传承的历史悠久,是作为一种闽南民俗文化中象征长寿、吉庆的文化符号,在闽南人的祭祖、敬神、婚丧喜庆各种仪式中都离不开这种手工特制的面食。日前,后坑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入选晋江市第五批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

“汤饼一杯银线乱,牵丝如缕玉簪横。”相传,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品尝手工面线时所赋诗句。面线是福建地区一种特有的面食,又称“面干”“太平面”“长寿面”“长面”等。

面线寓意颇多。送行,吃上一碗太平线面,希望一路顺风;待客,吃上一碗猪脚线面,希望洗尘压惊去晦气。孕妇分娩后的调养非常重要,吃鸡汤线面或糯米饭,调养身体,可以使奶水通畅。办满月酒时,头道菜一般用面线,取“福寿绵长,长命百岁”之意。而泉州人更是喜食面线糊,每天早晨,桌上摆着一碗浓浓的面线糊,无疑是打开一天新生活最重要的美味。加入大肠或是醋肉,再撒上些葱花,一碗氤氲香气的美味蒸腾而出。

闽南一带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一个闽南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落了轿。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刺,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从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木薯粉,和着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极为鲜美,询问是用什么做的。秀才妻子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加工而成。美味的面线糊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这个美丽的传说虽无从考证,但在福建省南安市乐峰镇的福山村,依然保留着数百年的纯手工面线制作技艺。这一门古法手艺,在百年岁月里,一代代福山人用口传身授延续着传统工艺。因百年手工技艺、独特嫩香的口感,2012年,福山面线制作技艺荣获“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当地很多人的家门口都晾晒着一匾一匾的面线,细长的面线在空中划出美丽的线条,数不清的面线在竹竿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散发着古早味。忙于延拉面线的师傅们的动作更像是在跳着一支支优美的圆舞曲。

制作线面是一种气力活,也是一种技术活,要经过近十道工序,而且靠天吃饭,一旦下雨或者天气潮湿,就无法制作。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必须经过搅壶、割米啇、捉米啇、搓大米啇、搓二米啇、搓米啇仔、上梯仔、拾坎等多道工序。

这里的传统手工面线主要以面粉、食盐、小麦粉为原料,捏和后再经数次延拉、日晒干燥而成,是闽南地区常见的传统手工艺食品。一碗美味的面线糊在上桌之前,要经过长达10多个小时的制作时间,要经和面、揉面、挂面、拉面等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只要其中有一项工序出错,就无法做出高品质面线。

传统手工线面为闽南侨乡的传统食品,随着历史上闽南人迁居台湾、侨居东南亚,也带去了对家乡传统食品的喜爱和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花工费时,赢利不多,被省时省力的机制线面大量替代。如果不及时加以抢救,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可能就在这一代人中间消失。

猜你喜欢
面线线面闽南
搬梯子吃的“面线饭”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手工面线院前社最值得驻足的面线风景
一碗失衡的蚵仔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