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路径,解题有方法。诗歌鉴赏题历来是同学们复习的难点。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及其提供的参考答案,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下面,我们将总结出的诗歌鉴赏的解题步骤与答题模式与同学们分享,希望能给同学们的复习带来事半功倍之效。
一、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做到“三看”
(1)上看:看诗歌题目,再看作者;
(2)下看:看注解提示;
(3)中看:看全诗主体。
第二步:明白答案构成要点,养成分层答题意识
对于小口径问题,要问什么答什么;对于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等。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事、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了(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等。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上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对题干必须字斟句酌,细细体会,一个字也不要漏过。
第三步:知晓诗歌鉴赏题型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种类型:分析技巧型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具体运用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2)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字用了修辞手法,则需要点出来。
第五种类型:分析诗眼类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学会运用相关术语
诗歌鉴赏术语具有高度概括性,准确运用可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术语包括:
意象意境方面——明媚、萧瑟、寂静、清冷、清幽、灿烂、悲凉、凄清、寥廓、辽阔等。
语言风格方面——清新、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凝练、含蓄、明快等。
表达技巧方面——比喻、比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对比、用典、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思想感情方面——愉悦、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寂、旷达、洒脱、悲愤等。
二、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联想和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立意构思四大类。
(1)修辞手法
①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②比喻。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蓬草”随风而转,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③比拟。如“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使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④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哪有三千丈长的头发啊,诗人分明是说愁得不得了啊。
⑤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这是语音双关。“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软”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这是语义双关。
⑥借代。如“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借“晕”代“月”。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表达方式
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元代诗人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借他所画的梅花表明他不向世俗献媚,坚决保持纯洁;托物寓理,如宋代诗人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作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清澈一样,人则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慧,达到新的境界。
描写。主要有: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心理感受相结合,如宋代诗人周密《野步》:“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翠浪斜”是视觉,“噪新蛙”是听觉,“蝴蝶烂醉”是诗人的心理感受。②虚实结合,如唐代诗人杜甫《琴台》:“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其中,“野花”“碧草”为实,“宝靥”“罗裙”为虚,意思是看到琴台旁的一丛野花,觉得它就像卓文君当年的笑容;看到碧绿的蔓草,就如同看到了卓文君当年所穿的碧罗裙。③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朗照的明月是静,流淌的清泉为动。④细描,如唐代诗人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其中,“临发又开封”这一动作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⑤白描,如唐代诗人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其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很概括,至于如何种?如何收?诗人没有具体展开来写,只是概说了一下。⑥正侧面描写,如唐代诗人岑参《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是侧面描写。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听闻所得。
此外,还有记叙、议论和说明等。
(3)表现手法
①衬托。分正衬(侧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②象征。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用云水的逍遥自在象征诗人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简意深,理趣盎然。
③对比。如宋代词人苏洵《九日和韩魏公》:“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三层对比:一是佳节时不喜反忧,二是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三是“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酬。
④渲染。如宋代诗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并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⑤用典。如宋代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4)构思立意
①卒章显志。如宋代诗人毛珝《甲午江行》:“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歌最后一联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②以景结情。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结尾两句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③以小见大。用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时代、社会的大主题,如唐代诗人杜审言《大酺》:“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颈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馨,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即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如春风。
④照应。如唐代诗人孟浩然《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诗作首尾呼应,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⑤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如宋代诗人刘克庄《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词作上片“道是”句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早 行
(宋)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 怨
(唐)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炼句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句)?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
(唐)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这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就能把握全诗。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