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是同学们最熟悉的一种文体。《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卷)》对同学们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发展等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2)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然而,纵观近年高考考情和学生的习作状况,高中生的写作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记叙文写作弱化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高考写作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议论文,选择写记叙文的寥寥无几,优秀的记叙文更是凤毛麟角。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弱化到如此程度,令人忧虑。那么,如何突破记叙文写作的藩篱,使同学们能够从容地书写人生,自如地反映社会,率真地表达自我,从而写出优秀的记叙文呢?
一、关注生活,凸显细节
高考记叙文写作,要精选素材,努力做到“生活化”、“个性化”、“接地气”,要关注生活,思考社会人生,要富有生活气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与此同时,要凸显细节。因为细节描写是一篇记叙文的魅力所在。朱光潜说过:“优秀的记叙文不尽是单单的叙事,优秀的记叙文的叙事部分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叙事以外的东西就是细节,写记叙文只会写叙事的梗概而不能写其中的细节,就像只会搭花架而不会培养满架的繁花。”
请看下文:
修 钟
一同学
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这儿是故宫,老王工作的地方。
先打了一盆热水,老王便紧闭上了西三所的红门。“呵!王老师回来了!快来看看这件宝物!”徒弟小林招呼着便掀开了工作台上的白席——一座金光璀璨的大型钟表,原来是乾隆帝的音乐水法钟。老王细细赏了一番,着实精美巧妙,欧式建筑、中式亭台并列其上更添韵味。“老师,这件宝贝还算完好,我们几个着手修复没有问题。”小林自信满满地和老王保证道。老王点点头坐在一旁,花猫懒沐在细碎的阳光下,半眯着眼朝老王笑。老王不再盯着徒弟们干活,只觉得院子里的猫儿一颦一动之间,也不乏趣味。
不出半日,小林就出来交差了,除锈见新后的器物更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钟盘走时精准,不愧为前辈们巧夺天工之作。几个小徒弟和隔壁木器组的同事们都对它赞不绝口,老王却总觉得钟表虽美,但认为运转的表针太过死板,少了灵动的韵味。几位看客正大赞表台之上栩栩如生的装饰动物和银箔仿制的溪水,老王却蹙起了眉头。
“王老师怎么不说话?也和我们几个门外汉分享一下高见啊!”几位同事调侃道。“此钟虽美,但多为静止之物,装饰的堆砌在你们看来是盛美之处,我倒觉得此处可以作文章。”“大家都是干这行的,修复文物的工作能做到复原便可,你何必自增烦扰啊!”老王笑着摇摇头反驳道:“人人赞此物华美,我不必再说。但你们眼中的完美之处我还真有话可说!”
说罢,老王拆了钟表的上盘,用铁丝将装饰品和钟内的传动系统连接起来;将银箔尾端捻做银丝扣于动轴之上;再取银丝上连纺车、风车,合上上盘后,老王欣慰一笑:原本沉寂之物此时动了起来!转鸭、吠犬,还有那潺潺的流水:真如大型表演,运转精准,具体而微。
在场的各位连声叫好,老王看着门槛边的小花猫,轻轻地笑了。
徒弟们求老王传授经验,老王从容道:“你们啊,只会做千篇一律的工作;别人的溢美之处你何必多言?众人无话之处或许你有话可说,此时大做文章岂不快哉?”于老王而言,文物修复仍有可创新之处,工匠必有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
老王骑车下班,又锁上了西三所的红门。一句秦腔传来:“红门里的故事多……”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这儿是故宫,老王工作的地方。”文章的由头巧妙独特,文言与白话交杂,音韵铿锵,引人入胜。“老王点点头坐在一旁,花猫懒沐在细碎的阳光下,半眯着眼朝老王笑。老王不再盯着徒弟们干活,只觉得院子里的猫儿一颦一动之间,也不乏趣味。”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用笔细腻,凸显细节之美。本文取材于市井街巷,却令人倍感新鲜,作者在构思上独具匠心,使文章独具美感和艺术魅力。
二、关注民俗,思考生活
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民间。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民俗,记录着人类的生活印记,承载着人类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高考记叙文写作,要关注民俗,使作文蕴含着更雅致的生活趣味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请看下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同学
“煮碗粥来!”
一声吆喝,朴素的青花大碗里热气腾腾的粥,便由一双双手从遥远的农耕文明传到了现在。
粥,简简单单,常常被人遗忘在每个普通的早晨抑或每个寒冷的夜。
煮粥很简单,一口锅,一柄勺,一捧米,一碗水,一颗心。
煮粥很讲究,水量火候,由生活决定。
与乡下祖母同住的日子里,早早的,独有的米香与柴火的噼啪声便唤醒了村子。袅袅炊烟升起,如碗里腾上的热气,驱散了清晨的薄薄凉意。
粥有百态。
祖母的粥,厚而粘稠。一把秸秆引燃一捧枯桑枝,大火滚着,粥咕嘟着,渐渐地火熄了,余热细细煨着,粥便稠了。
祖母微笑着将粥盛入青花大碗,沉甸甸地,一如祖母的厚重。天蒙蒙亮,远远地,狗打了声哈欠,传来了清晨第一声低低的吠。农人们需要这一碗稠粥,去负担一上午的艰辛。
母亲的粥,多是稀薄的。那只小巧的碗,总是呈在深夜的桌前,恰到好处的温度,静候她应酬的丈夫,抑或是深夜而归疲惫的儿女。
在那些寒冷的夜里,淡淡的薄粥饮下,一如母亲的细微温暖。
粥有百味。
酷热的夏,冰箱里总有一碗冰好了的粥,点缀着绿豆,单看着就透出沁爽的凉意。
腊八时节,八种原料偎在一口锅里,咕嘟着,那种诱人的甜香气,便从锅里,从母亲执勺搅拌的指间漏了出来,弥散在整个屋子里。
临近考试时,粥里总会多出一把核桃,有人气色不好时,粥里总会多出一把红枣……
无论是稠的稀的,浓的淡的,好粥需细熬。曾尝试过智能电饭煲的自动煮粥,前夜一把米,一碗水,第二天便是一碗米渣子成米糊糊。我却尝不出生活的味道。
粥,虽然常常不被我们注意,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并成为我们生活的烙印。它一代代传承着,历史便这么活了起来,一个个一样又不一样妇人,露着满足的微笑,在锅边细细搅着。
这是她们的生活,因此无味的白粥变得甘甜起来。
如果你问她们,你们从千年流传中学到了什么?
她们会一边盛出一碗热气袅娜的粥,一边微笑着说:“煮粥而已。”
我喝下了那碗粥,仿佛那个东坡居士捧着茶碗感叹着: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文章选材紧扣“粥文化”,“粥,虽然常常不被我们注意,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并成为我们生活的烙印。它一代代传承着,历史便这么活了起来。”思考深入,用语精警。文章也有很好的现实生活基础,祖母的粥、母亲的粥、盛夏的粥、腊八的粥,紧扣“简单”,描写细腻,诗意盎然,饱含亲情,让人产生诸多共鸣,让人心生诸多感动。
三、风味小吃,登上雅堂
风味小吃是一批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小吃。风味小吃因其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而成为独一无二的写作素材。高考记叙文写作,可以借助独特的“这一个”优势,为文章增添光彩。
请看下文:
快与慢
一同学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而妇人的小店早已热闹。
跫音不绝,天微亮。翻着鱼肚白天色的时候还没到,妇人的店里就坐满了人,有的夹着公文包,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有的拿着安全帽,满脸褶子。他们都挤在这间只有三张桌子的小店里,谈笑风生。
最奇怪的是,他们都称呼妇人为“女师傅”。她却很乐意,总是笑着应声。
妇人一个人打理这家早点店。四点多钟就起来忙碌了,擀面、捏皮、和馅、包馄饨;煲汤、煮粥、剥花生,脆生生的小菜,在天未亮时就准备就绪了。
“女师傅,一碗豆花。”小店开始有生意了。
妇人洗净了手,忙着下面。提着细长的面条,抖两抖,丢入锅中,接着又招呼桌上的客人,一边笑着回应他们的唤声,一边用刚洗净的抹布去擦木桌。她的脚步很快,如同达达的马蹄,带着美丽的故事。
三月的春有些慵懒,她却清醒、麻利,长长的筷子拨弄着锅中翻滚的油条。它们细长的身子涨得金黄,饱满又热情,漫着“滋滋”声,在一群洋溢着快乐的面孔中穿梭。妇人动作极快,右手将油条放入白底蓝花的瓷盘中,左手捞起一勺白豆花,跟着又洒上一把香葱,那利落劲儿,如同她的脚步。
黄云醺得有些醉了,小店门前路上只剩几只野猫在偷食着什么。我捧着一摞钢琴教程书,在门口踌躇。黄昏了,店要打烊了。妇人向我招招手,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来,店中除了我俩,空无一人。
妇人的大锅已熄了火,只能用小灶给我煎个蛋。透亮透亮的油,从高处溢入锅中,木铲一翻,响起滋滋声,好听。妇人在围裙上擦擦手,鸡蛋轻叨锅沿,接着跃入锅底,油滋声骤然加剧。她轻翻着,仿佛在呵护着什么。
依旧是白底蓝花盘,盛着一个淡黄色的梦,轻咬一口,唇齿瞬间溢香。
她弯下腰,帮我把书的书角抚平,没有声音,动作如同电影里浪漫的慢镜头。原来生活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青菜豆腐,都能与人的心境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再看那妇人,她正托着下巴,凝视着每日的自己,那么快疾的脚步,那么闲慢的心境……
本文构思精巧,意蕴深厚,语言老到泼辣,富有诗情画意,颇具大家风范。作者以神来之笔,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乐于享受生活之美的女师傅。“妇人一个人打理这家早点店。四点多钟就起来忙碌了,擀面、捏皮、和馅、包馄饨;煲汤、煮粥、剥花生,脆生生的小菜,在天未亮时就准备就绪了。”“妇人动作极快,右手将油条放入白底蓝花的瓷盘中,左手捞起一勺白豆花,跟着又洒上一把香葱,那利落劲儿,如同她的脚步。”这些传神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师傅勤快、精明、能干,追求生活的快节奏之美。然而,空闲的女师傅却表现出娴静细腻的另一面:“她弯下腰,帮我把书的书角抚平,没有声音,动作如同电影里浪漫的慢镜头。”乐于享受生活的静思之美。全文紧扣中心,细节描写生动。
四、巧用次著名人物,赋予当代意义
次著名人物,指名声和传播度低于著名人物的一类名人。众所周知,高考记叙文写作需要求新、求异,我们需要避开使用一些俗套、泛滥的名人素材,同时又需要借助名人的成就和影响来表达主题,来增加文章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请看下文:
光与暗
一同学
无数人曾在那幅《夜巡》前驻足,画面中似乎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但却有一团光芒如激流般涌动着。
上帝说,要有光,而他却描绘了黑暗;而当世人还在传统的余晖中徘徊时,他又毅然以画笔绘出新一轮太阳的万道金光。
伦勃朗小时候和许多孩子一样,总渴望着冲破世间一切陈旧的规矩。他踌躇满志地对着世人高呼:“总有一天,我会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像一头年轻勇猛的小公牛,在艺术的领域奋勇奔跑,立志要开辟一片自己的天地。然而,在阿姆斯特丹众多画坛前辈眼中,他只不过妄想冲破传统,横冲直撞只能落个头破血流的下场。
在一个昏暗的下午,没有光,人们仿佛都在迷雾中摸索着行进。伦勃朗站在街头高声宣扬着自己的理论:“艺术的使命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数清画中有多少颗脑袋!”“痴人说梦!”行人讥笑。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他们心中自有答案。前人的画作竟然被这个狂妄的家伙贬低得如此不堪,难道脱离了传统就能走向未来?
阿姆斯特丹的夜色宛如大潮,轰然而至。他努力忍住迎面呛人的寒气,创痕累累的心却再也承受不了世人的谤议。他扑倒在冰冷的河岸,从心底吐出一口血一样的叹息……
窗外,是比墨还要黑的夜,不知是阴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漾出。
镜中有烛光摇曳,那跳动的火焰,可是镜中人灵魂?他思索着,像是要在黑夜中点亮火光。
怎会没有光呢?若没有那一缕光,他如何会醒悟,其实古往今来的艺术史,就是少数勇敢者的孤独与艰辛。他们无畏地、批判地检索陈套,用创新让传统生出新的光芒。
他明白了,曾经那个年轻气盛、梦想将传统抛开去寻觅光明的自己,其实也是在黑暗中迷茫地摸索。
他仰望着,夜空中的星光,遥远而又这般真实。镜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目光相接,所触之处正是传统与未来融会的起点。他拿起了画笔……
他衰老的身躯变得年轻,他的发鬓闪着汗珠,脸庞上聚着血气。前人的智慧焕发出生机,而他自己的艺术也愈见明晰……
《夜巡》面世后,阿姆斯特丹的人们在喧哗中安静下来,他们也开始思索,传统与未来之路的交织,竟可以如此完美……
伦勃朗或许从未想到自己的蜕变,正如他的画要表达的:只有真实经历了昨天,才能看到明天最绚丽的太阳!
这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选材独特,叙写了次著名人物伦勃朗突破传统的创造故事,表现了他勇于创新的创作思想。文中既有环境的衬托,又有新鲜的比喻,叙事中又不乏理性的思考。人物的语言富于个性化,有经典型的台词。借人物之口阐发人生哲理,含蓄巧妙。
五、跟着名家学技巧
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怎么写。”钱梦龙老师认为:“典范的课文正是作者对‘怎样写的一种最直观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在模仿中仔细揣摩,是很有好处的。”魏书生叮嘱他的学生:“好文章大多是向名家名篇学习之后,再加上自己的创作写出来的。”
请看下面的文字:
(1)这个女人,嘴快脚快手快,织织纺纺全能行,地里活赛过一个好长工。她纺线,纺车像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挺拍乱响,梭飞的像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像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孙犁短篇小说《“藏”》)
孙犁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认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她们。”孙犁深情讴歌了战争风云中抗日军民朴素的人性美:勤劳善良,果敢刚强。精明能干、做事利索的浅花,就是中国千万劳动妇女的代表。排比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形成一种欢快、跳跃的韵律,映衬了人物快节奏的动作之美。
(2)他的大辫子摇动着,他的整个身子摇动着,他的浑身上下都落满了面粉。他踏出的这种节奏,有时变化着,有时重复着,伴着飞扬洒落的面粉,伴着拉磨小毛驴的打嚏喷、撒尿声,伴着根雨叔自得其乐的歌唱,飘到街上来,飘到野外去。(孙犁散文《根雨叔》)
这段文笔细腻的场面描写,准确地捕捉写作对象的特征,把根雨叔在磨坊劳作时的情形刻画得有声有色、韵味十足。苦难的岁月里,根雨叔能在艰辛单调的劳作中寻出一份活着的快乐。这样的诗意描写,既融入了作者对劳动的由衷赞美,又表现了作家对底层人物通达乐观、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的欣赏。
(3)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孙犁散文《黄鹂——病期琐事》)
选段语言洗练飘逸,充分表现了孙犁高超的艺术概括力。长短句错落有致,整散句自然融合。近乎文言的四字短语,精巧典雅,音韵铿锵,增强了文本的音乐美、意境美和结构美。作家以唯美的语言形式,把失去自由的黄鹂的凄苦之情与天高任鸟飞的极致之美相对照,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对大美的执着追寻。
(4)余老五这两天可显得重要极了,尊贵极了,也谨慎极了,还温柔极了。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汪曾祺短篇小说《鸡鸭名家》)
这段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位炕房高手——余老五的形象,他有聪慧的头脑,敏锐而准确的判断力,对炕房里的生命状态有着神奇的感悟力。余老五对自己的事业痴迷到忘我的地步,完全陶醉于面前即将破壳而出的万千个小生命中,早已不知外面喧嚣世界的存在。余老五经历了长期艰苦的实践,已经洞悉了事物的规律,从而得心应手,出神入化。
(5)狭狭长长轻轻薄薄木花吐出来,如兰叶,如书带草,如新韭,如番瓜瓤,戴车匠的背佝偻着,左眉低一点,右眉挑一点,嘴唇微微翕合,好像总在轻声吹着口哨。……木花吐出来,宛转的,缠绵的,谐和的,安定的,不慌不忙的吐出来,随着旋刀悦耳的吟唱。(汪曾祺短篇小说《戴车匠》)
作家笔下的戴车匠也是一位现代神人。他气定神清,超然物外,把本是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当成一种饶有趣味的艺术创作。文章把“狭狭长长轻轻薄薄的木花”比作“兰叶”、“书带草”、“新韭”、“番瓜瓤”,比喻新鲜奇特,富于生活气息。以戴车匠的眼光来观察、欣赏劳动的场景,表现了人物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赤诚情怀和沉醉状态。
(6)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阿城短篇小说《棋王》)
选文是侧面描写,从观众的角度烘托了棋手们技艺的高超。“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以动衬静,极写上千棋迷的屏气凝神、专注投入。“棋子儿荡来荡去”,以写意的笔法表现了棋盘上双方决战的胶着状态。最优秀的棋迷形象和最出色的棋手形象,在寥寥数笔中,早已跃然纸上。
优秀的高考记叙文必须具有以下闪光点:立意上:独到、深刻;构思上:精巧、严谨;语言上:精辟、生动。优秀的高考记叙文写作既要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也要有生动传神的细节,还应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总之,优秀的高考记叙文要富有情趣、理趣和雅趣。
(作者:顾乐远,江苏省如皋中学)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