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健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竞争也日趋激烈,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一的教师讲授法,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拓展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创新”,这里的“法”就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那些基本稳定了的、被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构建一定的模式去引领、典范。通过一定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可以对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进行适度和有效的控制,把教师的学识、能力、经验等因素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尤其是对没有和较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更能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确保课堂基本质量的稳定实现。在这基础上,再根据教师特长和学科、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发挥每个教师的智慧,作出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原则和实际需要的调整,逐步创新出有特色、好效果的课堂教学模式。否则,就会造成毫无章法、各自为战、有目标没要求的混乱局面。因此,课堂教学没有模式肯定不行。
一、目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不健全,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教育忽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有的放矢。多数专业比较宽泛,培养面较广。如果没有相对明确的专业方向,缺乏明晰的专业定位,易导致专业课程开设缺乏重点,出现什么都学、什么都难以深入的问题,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产生偏离。
2.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班级授课制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3.追求短期就业率,毕业生与企业要求脱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通过各项课程考试,拿到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后一般都能顺利毕业,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外,更为看重的是职业道德、劳动品质、合作交往等关键能力或素养。但这些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往往被忽略,或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造成企业抱怨招不到好员工,学校学生则抱怨企业太挑剔。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为课程改革提供智力保障
职业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要让教师了解、理解、认可并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这既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准备与条件,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每年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包括创新理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以及送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等。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学校建立了学习培训考核制度;同时,为了发挥参训人员的示范、辐射作用,还安排参训人员对校内教师进行再培训,将上级的培训延伸到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骨干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引导教师自我学习。同时注重从企业中聘请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专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2.建立课程改革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涉及职业教育理念、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评价机制与方法等方方面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这绝不是任何一个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强力支撑。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与集体的智慧,要建立课程改革组织网络体系,实行“学校——教学处——专业组(专业工作室)——教师”网络管理机制。具体做法是:
第一、学校组建了集教学、科研、课程开发、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工作室。工作室实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并赋予其人事调配权。
第二、学校全面统筹课程改革,做好组织领导、思想发动、制度设计等工作;教学处负责课改研究的协调和服务,介绍课改信息,进行理论引领,总结推广课改经验;专业组(专业工作室)负责课改方案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和课改组织实施工作;教师具体负责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核心课程标准设计,并承担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任务。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将课程改革活动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作为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必要条件。
如此,则可形成学校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员参与的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系统。
3.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
实行分层次教学,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存在的薄弱点。
实行分层次教学,还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要制定较高的目标,适当增加学习压力,以期增强学习动力;而对学习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制定较低的目标。
实行分层次教学,还要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多做一些综合性习题,提高解题能力和增加知识面;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原则,以课本为主。
实行分层次教学,还要求教师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因为“体验成功,是一件幸福的事”,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会使人为了下一次成功而倍加努力。学生学习更是如此。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模式、不同的评价标准,坚决反对“一张试卷,终结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准确的评价,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全面提高学习成绩。降低起点、减少难度并非降低目标,对较难的问题设计一定的梯度、对浅显的典型问题作必要的延伸是课堂的关键。
如果在教学中对每个教学问题都能设计出低起点、多层次,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感到题目艰深,且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能“水到渠成”,使得所学知识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而非枯燥无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的改革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级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用性与基础性并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决定了中职教学内容的特点,即按照实用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而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应用,以应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但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绝不等于可以忽视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深入市场调研并和企业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将培养目标明细化,使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到对应的职业或岗位。围绕从事具体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关键能力和职业道德等,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整体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制定出各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好具体的项目方案,并开发出相应的教学资料。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在完成各项目的同时,既培养了岗位职业能力,又学到了相关知识。在课程设置中,要将学历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课程通过项目课程的形式相结合,使企业具体岗位对应的员工要求渗透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的毕业标准和企业招收员工的标准相匹配。
5.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学生考核方式,应大力推行“作品”考核,以学生实际制作产品的水平来考核他们的学业成就水平。课堂教学评价,应彻底改革“听课”或是“说课”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学表演、表面作秀等现象,在教学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些课堂教学,美其名曰是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课堂非常热闹,实质上多数学生并没有实际收获。课堂教学的核心,应当是给每个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静心思考与制作的环境,并使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尤其是就业导向的教学,以实践为核心,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制作、体验和反思时间。这些课可能看上去很安静,节奏也很慢,学生却能真正获得发展,显然用“听课”等形式是没法评价这种课的,需要开发“教学跟踪”等教学评价模式。
课程改革工作是艰巨复杂的工作,在改革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面对问题与困难,我们要冷静思考,分析原因,积极寻求对策。同时,必须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保证课程改革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中运行。
【参考文献】
[1]杨静.把教室建在企业车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08期
[2]贾月花.关注中职生就业心理,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J].甘肃教育,2010年,04期
[3]张兰旗.中职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及消除对策[J].职教通讯,2001,(8).
[4]王鹏.谈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