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术燕
(湘潭县人民医院,湖南 湘潭 411288)
低氧血症是呼吸科常见危重症,表现为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下降。氧疗是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通过氧疗可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使PaO2和SaO2升高,减轻呼吸做工,减少耗氧量[1]。目前临床大多采用鼻导管给氧,鼻导管给氧通常难以改善SpO2。本文通过比较双腔鼻导管加单层无纺布口罩和麻醉面罩两种给氧方法比较,探讨不同给氧方法对低氧血症的改善效果。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60例。纳入标准:SPO2<90%,PaO2<60 mmHg;28 mmHg≤PaCO2≤45mmHg低氧血症需氧疗但无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排除标准:气道梗阻、呼吸肌无力、组织用氧障碍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40~6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1 给氧方法。两组患者常规予以抗感染、平喘、化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两组均用双腔鼻导管给氧,氧流量4 L/min、给氧时间12 h。实验组同时加戴一次性使用单层无纺布口罩(专利号:ZL 20122 0222227.7),将一次性单层无纺布口罩两耳挂带固定患者双耳;对照组同时加戴一次性使用麻醉面罩,将面罩叩于口鼻上,用绷带固定于患者头部。
1.2.2 监测记录。监测记录两组患者给氧前、给氧后2 h、给氧后12 h SPO2变化,给氧前、给氧后2 h、12 h血气分析PaO2、PaCO2变化。
1.2.3 耐受度评估。采用自制问卷表评估患者2种给氧方法的接受程度,评估内容包括有无胸闷气促或加重,有无恐惧感,面部舒适与否,有无语言沟通、饮水进食、咳痰吐痰,睡眠等影响共7项内容,每项内容定值1分,共7分,≤3分为易接受,≥4分为难接受。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2例中途放弃,实际28例,对照组3例给氧未达12 h,实际27例。两组患者给氧后与给氧前比较,给氧12 h后SPO2、PaO2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aCO2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PaCO2升高(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给氧前后SPO2、PaO2、PaCO2变化情况(x±s)
两组患者给氧方式耐受度比较,实验组易接受率为86%,对照组易接受率为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氧疗是改善低氧血症的重要治疗措施,鼻导管给氧受氧流速、潮气量、呼吸频率、张口呼吸等因素影响致部分氧丢失[2],患者通过单纯鼻导管给氧难以改善SpO2。表2中两组SPO2、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单层无纺布口罩和麻醉面罩均能良好改善SPO2、PaO2。但PaCO2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麻醉面罩及单层无纺布口罩的结构有关。
表3 两组患者接受程度比较(n,%)
面罩是一个中心带孔的半球形体,存在死腔通气,解剖死腔是肺传导气道的容积,死腔通气使解剖死腔扩大,重复呼吸容积增加[3];呼气中期解剖死腔气体与肺泡气体混合呼出部分,随呼气进程肺泡比例增加,呼出混合气CO2浓度迅速增加,到呼气晚期呼出气为高浓度CO2[4],使死腔容积增大以及构造导致呼出的高浓度CO2无法快速有效扩散,吸气时大量CO2重新进入体内,氧浓度降低,CO2重复吸收使PaCO2升高,使患者病情加重。因而面罩给氧对呼吸衰弱、PaCO2偏高患者可能造成呼吸性酸中毒。单层无纺布口罩本体为单层无纺布,患者使用时直接与口鼻接触无死腔通气,有效减少了氧丢失;透气性好使有足够的氧进入体内进行气体交换;两端向中心凹进圆弧设计使呼出CO2迅速扩散,吸气时CO2浓度降低,氧浓度增加,提高了SPO2,避免了PaCO2增高。
表3显示两组患者接受度有显著差异。面罩给氧对患者气道粘膜无刺激,固定好,氧流量大,氧浓度可达较高水平,但清醒患者舒适度差,主诉有憋气不适,妨碍交流及咳嗽咳痰[5]。单层无纺布口罩与传统口罩相比厚度更薄,增加了透气性能,两端向中心凹进圆弧设计,能有效加快呼出气体的扩散以及减少呼出气体通过反弹带给面部的不舒适。与面罩相比:①单层无纺布口罩质轻、柔软对面部压迫性损伤低;②死腔通气小,能有效减少CO2的重复吸收。③良好的透气性提高了胸闷、气促患者的耐受性;④患者交流、咳嗽咳痰、饮食、呕吐时可随时取下再带上,减少了日常不便,因而依从性好。
综上所述,双腔鼻导管加一次性单层无纺布口罩给氧能快速有效改善低氧血症患者SPO2,PaO2,纠正缺氧。且患者舒适易耐受,接受程度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1] Davies DM. Oxygen in acute - on - 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Lancet,1979,1(8129):1290.
[2] Manley BJ, Owen LS, Doyle LW, et al. High-flow nasal cannulae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after extubation. N Engl J Med,2013,369(15):1425-1433.
[3] McLaughlin RA, Noble PB, Sampson D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Respiratory Science and Medicine: From Airways to Alveoli. Physiology (Bethesda),2014,29(5):369-380.
[4] 刘文增,刘锦铭,杨文兰.呼出气二氧化碳和死腔量测定的研究进展[J].中化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7):476-478.
[5] 石 敏,刘 璟.氧气吸入疗法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