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敬
(江苏省靖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靖江 214500)
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抑郁症等不同类型和精神相关的病症,当前由于社会生活压力增加,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针对精神科疾病的护理存在很大的难度,护理人员任务繁重,但是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以往常规护理实施中护理人员主要完成医生的医嘱,护理没有充分发挥护理人员自主性以及能动性,无法保证护理效果[2]。本研究对以往护理方法进行改进,在评估护理风险的基础上对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评估护理风险具体需要分析护理中已经存在的风险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而分析防范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护理风险出现率,保证患者住院安全,现将研究结果在下文进行总结。
选取2013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科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采取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26~57岁,平均(39.28±10.36)岁,病程1~7年,平均(4.26±0.84)年,精神疾病分类:抑郁症21例,躁狂症10例,精神分裂症62例,其他精神障碍7例;对照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25~58岁,平均(39.59±10.14)岁,病程1~8年,平均(4.51±0.87)年,精神疾病分类:抑郁症22例,躁狂症11例,精神分裂症59例,其他精神障碍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仅按照传统方法开展常规护理,包括监督患者用药,定时定量提供药物,定时做好病房巡视工作。
观察组则对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主张先综合评估患者的护理风险,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
1.2.1 护理风险评估
在患者入院时即对其进行一次自杀行为风险评估、攻击行为风险因素评估、出走行为风险评估、跌倒/坠床风险程度评估、噎食/窒息风险评估,各项评估均采取三级评分法,即先由责任护士进行一次评估,将评估结果显示为中高危的患者递交至责任组长进行二次评估,责任组长评估显示为中高危的患者递交至护士长进行三次评估,以护士长评估结果确定护理高危人员。同时在整个住院期间对患者风险进行动态评估,低危患者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估,中危患者三天评估一次,高危患者每天进行评估,极高危患者每次交班都进行一次评估。
1.2.2 护理干预
(1)正确使用标识性腕带、警示标识:针对护理风险评估为高危的患者,不仅要在患者登记表中做好警示标记,还应该使用标识性腕带,自杀风险高的患者给予佩戴红色腕带,暴力风险高的患者给予佩戴黑色腕带,藏药风险高患者给予黄色腕带,逃跑风险高患者给予绿色腕带,通过做好危险标识,帮助护理人员能够迅速判断患者风险类型,针对性做好观察防范。(2)做好高危患者的干预:将全部高危风险患者安置于同一块病房,实施全天候监护,严格做好交接班,每个值班护士都要对患者做好全面的安全检查。护理期间做好患者心理疏导,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必要情况下鼓励家属进行陪护,合理给予保护性约束。如果患者有明显攻击行为,或者存在较高攻击风险,应该为创造营造安全的住院环境,和患者接触时要注重方式方法,尽可能使患者合理需求得以迅速满足,不要激惹到患者。(3)重视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医院依据评估总结到的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应急预案的制订,详细制订出处理跌倒/坠床、自杀/自伤、暴力攻击等风险行为的方法,医院相关部门每隔三个月开展一次组织培训,科室内每个月自行组织演练,护理人员与患者一对一开展训练,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绩效评估,及时处理演练中存在的不足,保证真正遇到问题时能够正确应对。
在护理干预开始前以及护理干预完成后分别进行一次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自杀行为、攻击行为、出走行为、跌倒/坠床、噎食/窒息风险程度,其中自杀风险评估利用NGASR量表进行,得分在5分及以下为低危,在6~8分为中危,9~11分为高危,12分及以上为极高危。攻击风险分为Ⅰ~Ⅳ级;出走风险评估条目共11个,总分超过15分及为高危人群;跌倒/坠床风险得分超过45分表明患者处于易受伤环境中;噎食/窒息总分22分,2~6分为低危,7~14分为中危,15分及以上为高危。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意外事件发生情况[n(%)]
观察组约束保护措施使用率为19%,明显低于对照组使用率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期间约束保护措施使用情况比较[n(%)]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在评估护理风险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组约束保护使用率为19%,明显低于对照组39%。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无法安心住院,出现伤人、毁物、冲动行为,以往的常规护理中为了避免患者出现上述危险,一般会实施约束保护,但是这样使得大部分患者和家属都有比较明显的不满情绪[3]。从实践经验来看,通常入院后三天内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最大[4],所以本研究观察组在入院时就对患者进行风险程度评估,对筛选出的高危患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心理干预、行为干预,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其中,从而能够帮助缓解患者情绪,减少约束保护使用率。
从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在评估护理风险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22%,证实观察组实施的护理方法能够减低护理风险,提升住院期间安全性。精神类疾病不仅特殊,而且复杂,所以针对这类患者的护理工作开展存在较高的风险,同时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受精神症状影响,自知力差,对护理缺乏良好依从性[5]。通过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开展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巡视频次更高,对风险的分析更为深入,再次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升护理质量。在针对噎食风险的护理干预中,护士安排有噎食风险的患者单独进食,进食期间给予全程看护,专业营养师进行专业指导,指导患者放缓进食速度,避免出现噎食。
另外通过进行护理风险的评估,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以往的常规护理注重看护患者,不重视患者心理状况的观察,所以无法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无法及时阻断危险行为的发生。通过在患者入院时即进行风险评估,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到充分了解,能够保证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状况,为护理干预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6]。通过应用多种专业的评估量表,护理人员能够科学的进行风险评估,所以即便资历较浅的护士,经过短期培训也能够准确完成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在评估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预见性思维也得到明显提升。同时通过定期开展紧急预案演练,培养护士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有助于真正发生意外事件时处理效率的提升[7]。
综上所述,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在入院时、病情变化时进行护理风险评估,针对评估显示的结果对中高危患者提高重视,增加评估频次,同时针对性开展护理干预,帮助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得以下降,约束保护使用率得以降低,提升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性,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 李侠英,沈念红,吴 静,等.噎食风险评估及干预对住院"三无"精神病患者噎食防范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0):775-777.
[2] 王玉秀.基于HACCP的精神科高危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汇总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8):2611-2614.
[3] 王剑英,李拴荣,王 静,等.微课教学联合标准化病人考核在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1):1339-1343.
[4] 邵 华,李立华,王 黎,等.结构式风险评估在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中的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3):202-203.
[5] 高 红,汪咏梅.精神科暴力风险评估表在降低住院患者暴力伤人事件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5):51-52.
[6] 罗斯莉,马 莹.防暴力技能训练和暴力风险评估对精神科职场暴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7,24(6):44-47.
[7] 余黎波,侯明如,裴建琴,等.改良版护理警示标识在精神科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2):2907-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