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文剑,中国建设银行随州分行
目前我国银行对信用卡风险的衡量标准通常用的指标是不良率水平,对风险分类衡量的标准是五级分类,而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手段主要以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监测与控制、风险催收与消化为主。尽管多年来各家银行在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上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基本上也建立了流程化的管理,但实战中风险管理的效果有限,经过十年的经营,多数银行还未实现风险可控下的盈利目标。
一是风险与收益平衡发展的理念尚未建立。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历程和业务特点决定其高收益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高风险,银行既不能为追求利益而放松风险控制要求,也不能只顾要求降低风险而失去市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银行树立平衡风险管理、价值创造还包括客户满意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转变。二是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建立。银行还没有建立覆盖全员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没有做到信用卡全条线、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更谈不上全面风险管理。此外,对信用卡风险管理在提升价值创造力、客户满意度、市场竞争力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认识也不够到位,有待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我国信用卡风险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银行往往重贷前轻贷中和贷后,对授信审批重视一些把关较严,贷中的监控工具和技术都不足,贷后管理也跟不上,对信用卡逾期贷款的催收、呆坏账损失的核销等有滞后。重视单个持卡人的风险的处理,对信用卡风险整体的防范重视不够。重事前轻事后,如在风险事件处理中,重视对个人的处理轻视全面分析,重视基层管理轻视高层管理,重视审计检查轻视全面管理。指标的评价也还不全面、不科学,风险管理不能起到预定成效。
信用卡作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结合的产物,决定其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对大数据、系统和技术的依赖性极强。而在这些方面,目前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的差距明显。风险管理流程的精细化不够、风险评估和计量的工具落后,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技术不够等,是目前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上的几个主要问题。
管理系统一直是制约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一个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我国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水平。一是目前征信系统信息还不完善,只有公民个人与银行业务往来方面的相关信息,而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税务、工商、公安、司法等行业数据都还没有纳入进来。二是行业部门各自为政,系统互不共享,给银行风险评估造成困难。三是银行本身信用卡管理系统落后。比如信用评分模型的应用并不广泛,多数银行未建立收益评分卡模型。
全流程风险经营管理的本质是经营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过去风险经营管理更多追求风险成本最低化,关注不良率、违约率、欺诈率、回收率、转化率,现在价值取向转化为将成本收入比贯穿始终,包括违约成本、风险损失成本。银行要建立涵盖信用卡生命周期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从客户获取—客户经营—客户维护—客户退出,形成有效的风险经营链条管理,以全流程风险经营管理为抓手,提升风险收益平衡能力,支持与保障信用卡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全流程覆盖的风险经营价值链条
一是前端要提升经营意识,前端要从获客、客户准入、征信、审批方面,全面提高经营发展好客户的意识,客户经营条线要求首先要年轻化、第二要活客户,不要死客户,要活卡、高频活跃卡、多元用信卡;
二是中端要强化经营维系,建立基于客户账户交易信息的敏感监测系统,实现对不同客群、不同账龄、不同账户状态、信用额度、交易频率及消费类型的交叉融合分析,基于效益导向和地区差异细化客户标签,针对活跃客户、不活跃客户、可成长客户制定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指导分行实施,切实提升客户、账户对经营策略响应的敏感性;
三是后端要加强预警监测,准确判定哪些客户可能从好客户变成坏客户,建立账户下迁的监测预警模型、分类模型及差异化的处置工具手段,提高风险化解能力。
风险管理技术应用在信用卡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客户拓展过程中要采用申请评分卡、预审批系统等技术,通过数据模型利用银行掌握的客户存款、贷款、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信息对客户进行预审批,充分挖掘行内优质客户资源,在市场拓展阶段就实施风险管理的平行作业,运用数据挖掘做好客户选择,将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在审批流程中,运用自动审批决策模型实现自动化审批和理性审批相结合。在客户管理流程中,银行要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运用收益评分卡、行为评分卡技术,实现收益最大化。在催收管理中,运用催收评分卡、欺诈和套现侦测模型等技术,预测违约的情况,根据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分别采取电话催收、信函催收、上门催收、委外催收、司法催收等有针对性的催收策略。
信用卡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建设强大的后台和系统。截止2017年6月底,在国有银行中,新增发卡量位于前三位的银行分别是农行9 59.78万张、工行900万张、建行756万张,每天要处理庞大数据的信用卡业务,其正常运转依托于强有力的系统支持。简单统计,一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信息技术系统多达近400个。信用卡风险管理应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分析管理系统,为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提供强大支持。
从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特点和国际上比较成功的管理模式来看,信用卡业务适于采用管理集中、核算独立的利润中心化经营管理体系,国际上一般采用公司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是,因为国内外环境不完全相同,根据我国国情,在现阶段,银行信用卡业务组织架构较理想的模式是采用事业部制,集经营与管理一体。采用事业部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银行的整体优势,在技术、资源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公司联动、信用卡与其他业务联动来发展信用卡业务,另一方面将信用卡的风险管理、运营管理等都进行集中处理,保证全行风险管理、运营管理的统一高效,更好的控制风险。
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银行不断加强和提高管理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和风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银行卡产业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卡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尽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尽可能为信用卡行业发展建设好外部环境。一是政府要支持和鼓励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振消费,鼓励人们多用信用卡少用现金,拉动信贷消费。二是完善社会征信体系。要建立涵盖社保、工商、银行、司法、税务、海关、电信、质检等及时更新信息的全国性征信体系,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共享。三是打造良好的用卡环境,信用卡产业各方应当不断研究风险防范手段及方法,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当前,信用卡业务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国家政策利好、互联网等新技术革命都为信用卡业务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因此信用卡风险管理也要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走势,而不断调整、变化。在经济上升期,可以调高对收益的预期,适当提高对风险的容忍度,而在经济下行期,要严守风险警戒线,切实防范风险。这即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用卡环境的不断优化更需要银行自身不断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实现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我国信用卡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