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书霞
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是指让学生通过对所学文章中的细节进行推敲和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象包括原文的实时和观点、语气,以及由于文化差异而表现出的偏见等,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自我评价并善于与同伴共享观点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和精神,开放学生的思维,因而在高中阅读教学中采用批判性思维模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1. 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
1.1评注
评注是阅读中的一种常用策略,既适用于中文阅读,也同样适用于英文阅读。在阅读文本时,可以让学生事先编辑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如用问号表示疑问,用双划线表示重点,用红色表示提醒或标记必须掌握的词汇和句型,用不同的彩色笔代表不同的意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符号系统,也可以鼓励和允许学生自我建构,只要标记明确、指示清晰、简单易用即可。
1.2预测文章内容
在常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针对即将学习的文章先通过视频课件或讲解的方式向学生就文化习俗、事件背景、历史知识等进行铺垫,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常采用的方式是先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对即将学习的文章内容进行预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才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信息。这种策略的实施与教材中Warming-up版块以及Pre-reading版块的目标相一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列提纲
列提纲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列提纲策略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常常采用,同样地,在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中也能发挥其独特的功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控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对教材前后所学习过的文章进行语法、句型等的归类、比较、分析,从而对教材和所学知识形成整体认识。
1.4质疑
质疑策略是指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勇于挑战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提出个人的见解,不论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句型语法的使用或者词语的解释等都可以用特殊的符号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标记,以便于随后与教师或同伴交流,在观点的碰撞中更加能深刻地修正自己的理解,锻炼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1.5区分事实和观点
区分事实和观点策略可以避免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任何观点,学会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区分事实和观点的关键之处在于要善于发掘、归纳表达观点的信号词,包括动词、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表达相近意思的短语,例如assume, believe, must, might, amazing, possibly, absolutely等等。
1.6识别作者写作态度
学会识别作者的写作态度,学生可以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文章隐含之意。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补充介绍阅读文章中常见的作者写作态度,以及如何正确表达某种态度或语气的形容词,如disappointed, satisfied, neutral, humorous, pessimistic, optimistic等等。
1.7推理判断
推理判断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能够抓住重点细节,挖掘所需的论据,从而结合上下文进行推理判断。Comprehending板块呈现的问题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推理判断的平台,但是教师需要对该板块的问题进行整合和修改,引导学生从难度较浅的问题开始,逐渐地深入进行推理判断。
1.8评价人物或事件
评价人物或事件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结合当下社会生活背景,对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评价。评价人物可以从性格特征、外貌特征等入手,评价事件则可以从事件带来的影响、启发等方面展开。
2. 运用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需注意的事项
2.1打好基础,扫清阅读障碍
毫无疑问,词语和语法是顺利进行英语阅读的基础,在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避免由于词语和语法教学占时太长而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很少,也要注重夯实基础,采用高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和语法,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文本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一改往日的做法,先不讲解词语和语法,而让学生先从整体上粗略地感知文本,对碰到不懂的句型或者陌生的词语,先标记出来,尽可能地让学生从整体出发去感知具体的词语意思,随后再结合课文意思进行词语和语法的答疑。在此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而对词语和语法进行讲解,不宜进行更大范围的扩展和补充,可以留待到Learning about Language版块中进行。
2.2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补充相关的阅读材料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英语学习是一个积累和熟练的过程,必须有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充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归纳信号词语,以训练学生准确判断作者态度的感知能力,因而可以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提高识别作者语气和态度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