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山
摘要:本文立足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为目标,通过笔者的实践尝试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地理教学当中,从项目教学法蕴涵的新课改精神、地理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值得尝试和实践的。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地理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07-02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有效地实现知识与技能向实际应用的迁移,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在笔者看来,这种似乎为职业教育所特有的实践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地理的学科教学。
一、项目教学法蕴涵的新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这不仅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结合上述的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项目教学法中所蕴含的新课改精神。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1]。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无独有偶,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同是解决问题的探究者,地位是平等的。但在互动上师生又不是对等的:教师是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展示认知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蕴涵着新课改所体现的新型师生关系。
2.“实践运用、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艰辛与乐趣,理解和掌握知识及技能,获得包括实践、分析、综合、应变、交流、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技能和方法的目标要求包括:掌握观察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方法,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等。[2]不难看到项目教学法与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当然这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运用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二、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尝试
1.可行性。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项目,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出发,讨论完成本项目的方法和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在项目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方法运用在地理教学能否可行呢?
从教学目标看,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产生原因、归纳地理知识原理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地理必修2》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教学上,设计“惠安房价、商店租金的分布”项目来进行教学。设计如下的任务让学生完成调查记录、数据统计、图表分析并提出结论的任务:1)房价与距县城中心距离的关系;2)考虑交通条件,地租(商店的租金)一定与距县城中心的距离成反比吗?
学生通过调查发现从惠安县城中心到大红埔十字路口在房价和土地租金上会出现房价、土地租金随着距县城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但从惠安十字路口向东到涂寨镇租金会出现先降后升并在镇的集市上形成次高点的现象。从而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的知识的运用以及实践的体验、理论验算来理解影响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式形成的自然、社会等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特别是在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工业地域、区域经济发展等以某一种地理要素、成因、现象、规律或原理为主要探究对象的教学中均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
2.必要性。在地理教学中,尝试项目教学法,这不仅是新课改精神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培养和学生综合能力检验的要求。以“区域农业发展”这一专题为例。教材提供的是“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课例,虽是“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但毕竟我们无法身在东北。而且在各种能力检验中不可能仅限于对东北这一地域条件的考查。所以为了有效实现“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以安溪、永春为例分析南方丘陵山地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要求学生从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土壤、水资源、地形)、人文地理条件(人地关系、交通、市场)等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应该选择的发展道路。这样学生就身临其境,进而将其各种因素条件列举出来,分析利弊,指出方向。然后老师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将教材中的案例作为知识能力迁移应用的对象让学生进行二次分析,从而实现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及在总结、运用中提升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故此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无论是从课改精神的落实、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应对选拔上,实行项目教学法都是十分必要的。
3.地理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的有效性。有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其间的道理,掌握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真正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概念,运用地理综合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来解释地理现象。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或者知识技能之后,教师可以参照项目教学法“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归档”的步骤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完高中地理《大气环境》和《陆地环境》之后,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任务阶段:教师应以课程开发者和学生引导者的眼光,将气候类型、自然带分布、土壤类型等知识与泉州乡土地理实际相结合,设计以“泉州骑楼建筑与气候特征的联系”的探究项目,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让学生知道收集调查气候的资料内容,需要运用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学习目标。(2)计划阶段: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内部分成气候(降水、气温)调查小组和骑楼建筑的显著特征研究小组,制定工作计划。(3)实施阶段:学生按照已确定的分工、步骤和程序开展探究。(4)检查评价:教师对学生调查、收集、整理的材料及提出的结论进行检查评价。(5)总结提升:这里与中职技能项目教学法具有明显的差别,此处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气候的地域性与建筑特色的内在联系(见表1),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知识、技能体系。
通过这一项目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究、总结身边地理事物与泉州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气候、自然带、土壤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出了泉州乡土建筑(骑楼建筑)与气候特征相适应的特点以及泉州砖石建筑文化与自然带、土壤分布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实地观察、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升华。故此,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实现有效教学,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不仅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从其可行性、必要性和有效性而言均是值得我们大胆的去尝试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2-93.
[2]周宏.课程改革发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85-186.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Approach in Geography Teaching
YE Hai-shan
(Huian Kaicheng Vocational School,Huian,Fujian 36214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s on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ve concept of geography,and purposes on achieving effective teaching in geography class. The author applies project teaching approach to geography teaching by practical attempt,and will bring a discuss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such a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ve spirit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approach,the feasibility,necess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and so 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the author aims to point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approach is worthwhile to be attempted and practiced in geography teaching.
Key words:project teaching approach;geography teaching;effectiv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