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
摘要:大学美术教育不仅具有传播美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促进学生智育发展的功能,同样还具有德育教育功能,大学美术教育要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德育关怀功能。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德育关怀;功能;研究
中图分类号:J29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09-02
大学美术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总是无意识的将其演绎和诠释为“通过进行系统的美术文化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美术文化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没有能够坚持和融入德育关怀。笔者认为,对大学美术教育的功能进行此种演绎不够全面,不利于发挥大学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学美术教育的功能必须进行扩张,也必须融入德育关怀。
一、德育关怀是大学美术教育的必然要求
德育关怀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防御和摒弃腐朽错误文化对广大学生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和激烈。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将其他国家先进的思想文化介绍进来,为我所用。吴廷玉和胡凌编著的《绘画艺术教育》中一段话:“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外在形式即它的载体具有物质性,而营造的方式和水平又体现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技术性和审美创造性。另一方面,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则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精神意味。”大学美术教育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不同制度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思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做好引进、评价、和示范等作用,能否提选出一些先进思想文化和艺术思想进行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美术教育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艺术必须沿着社会制度政治方向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可见,大学美术教育除了知识性、专业技能性传授以外,更要融入人文价值关怀和德育关怀。如果美术教育不能坚持德育教育,不能锤炼学生的思想品性,那么美术教育是有缺陷的。
二、德育关怀是大学美术教育实际状况的客观要求
学科教育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即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美术教育是学科教育的一种。学科教育包含两个作用:一是要向学生传播该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延续和发展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学习该学科必然导致与该学科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二是生发一定的教育功能,该学科作为一个工具承载其他教育意图,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和创造,这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情感、活跃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美术活动同时也可作为道德和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习的工具。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少美术教师较少结合知识和技能传授以及自身言传示范等进行德育教育活动,很少从健康人格、心理、生活行为习惯、人生观等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有些教师甚至认为这些是学生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的事情。与此同时,广大学生学习美术主要执着于学科的知识掌握与技能系统的训练提高,局限于应试技能教育的范畴,对于在大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德育关怀问题,学生们持敷衍和抵触态度。
三、德育关怀是大学美术教育具有的一种内在功能
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场所和机会可以进行道德关怀,有许多内容和作品可以用来进行道德教育。比如,《自由引导人民》(法语: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科罗瓦为纪念法国七月革命的作品,画中的自由女神戴着象征自由的弗里吉亚帽,右手挥舞象征法国大革命的红白蓝三色旗,左手拿着带刺刀的火枪,号召身后的人民起来革命。画家把自己也画到作品里,他头戴高礼帽,身穿燕尾服,紧握长枪,高声疾呼,号召人民以伟大的过去为榜样,起来进行斗争,驱逐侵略者。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尽管革命遭受挫折,欧洲上空黑云滚滚,但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到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如果在讲授这幅作品过程中仅介绍画家流派、作品艺术构造等等,而不去挖掘作品在当时条件下蕴含并产生的社会作用与影响,美术教学就显得欠缺与不饱满。又如,《愚公移山图》是国画大师徐悲鸿的作品。画面右端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徐悲鸿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此作品极具现实意义,它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可见,美术作品是有生命的,大学美术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关怀,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体现这一理念,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大学美术教学不光要追求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追求教育效果,透过课堂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培养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将广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德育关怀需要加强美术专业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一定的德育理论水平,才能够完成所肩负的历史重任。长期以来,由于专业的原因,不少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很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德育理论学习,致使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能够自觉地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言传身教和身正示范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必须重视和加强美术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从思想和理论上武装头脑,帮助形成正确的育人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德育理论和政治理论水平,增强爱岗敬业精神,提升教书育人的理念。
五、德育关怀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有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够全面实现教书育人的效果。大学美术教育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同样担负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任。从大学生社会化角度看,一方面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也就是说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实践者和认同者。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也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学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思路,培养出的学生只是熟知熟练美术概念、理论及美术结构等等,这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美术教育的效果很难得到应有的发挥。“艺术类学生由于受到自身专业特点的影响,感性认识较多,理性思考较少,再加上大多数学生天性活泼,思想活跃,不喜欢千篇一律,追求创新和个性,多半在课堂上呈现出组织纪律性差,在课下呈现出懒散,不拘一格的特点。这种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专业领域可以发挥其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鲜明的个性也使得思想较难统一,对理想、信念和集体的意识观念淡薄,很难形成集体使命感和荣誉感,给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但组织纪律性差、理想信念淡薄。”山西农业大学刘旭芳在《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指出:美术类学生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政治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失偏颇;政治理论欠缺,价值观趋向多元化;集体观念薄弱,社会责任缺乏担当;理想信念模糊,道德品质有待提高。”可见,大学美术教育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实现向素质教育观念是转变,在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美术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大学美术教育不仅具有传播美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促进学生智育发展的功能,同样还具有德育教育功能。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融入德育关怀,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更好的融入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王志强.对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2010,(1):173-174.
Research on the Concerning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rt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XIONG Ying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Hubei 435002,China)
Abstract:Art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not only has the function of spreading the art theory and practical skills,and promoting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bu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ught to carry out,implement and enforce the concerning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art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concerning of moral education;function;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