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耀祖
关于校本教研轮值制的探索思考
赵耀祖
校本教研应该从方式、内容、策略等角度进行整体设计,引导每位教师基于自身原有的经验,用理性的精神、思辨的眼光来反省教师个体的差异;并更多关注教师的自我体悟,唤起教师对专业价值和专业角色的重新审视,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校本教研 轮值制
随着我校教研轮值制的逐步推进,我们认识到,我校教研的内容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也要有实践的探索;教研的过程不仅要有创新更要有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多维度、更深广地研究,从而引导教师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实践、专业活动以及个人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性的探寻。因而,校本教研应该从方式、内容、策略等角度进行整体设计,引导每位教师基于自身原有的经验,用理性的精神、思辨的眼光来反省教师个体的差异;并更多关注教师的自我体悟,唤起教师对专业价值和专业角色的重新审视,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回顾走过的教研之路,我们发现以住的教研活动忽视了很多因素,例如:
1.教师的差异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是复杂、多元的,但我们较少关注教师不同的学习方式、较少考虑不同教师兴趣和需求;教研活动对不同年龄、阅历、经验的教师的针对性不强。
2.教师的主体性:“自上而下”“单向传授”为主的方式,使部分教师处于被动状态;动态生成性研究内容偏少,较少关注对话反思中产生的新问题;教师之间缺少深度互动、对话。
3.教师的反思性:教师们缺乏主动反思、独立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无法真正实现“主动与课程对话、与自身对话、与同伴对话、与学生对话”。
4.教师间的合作性:绝大多数的教师是“轻松”的听众;学校缺乏合作研究的机制支持,教师缺乏合作的意识。
作为一项教研策略,校本教研“轮值制”的实践,源于我们对教研过程“成长性”的定位: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积极情感为动力,以内在专业素养提升为核心, 呈现“不断改进专业技能、培养专业问责、建设专业共同体。因而,一个轮值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连环跟进研究”的过程。同时,基于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基于教师“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有成为名师的潜能”的信念,校本教研“轮值制”也是一项管理机制。
校本教研“轮值制”的外在特征:一是“轮流性”: 教师从以往的“旁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甚至“领导者”,让更多的教师轮流走到前台。二是“实践性”:聚焦教学问题,通过案例,进行对话、反思,并提出新问题。案例均来自一线教师实践中常见的、典型的事件。三是“周期性”:轮值有时间周期,是一个涉及资料搜集、案例筛选、学习讨论、再实践反思、再总结提炼等多方面工作的过程。校本教研“轮值制”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成功组织某次或几次教研活动,更在于这一过程中给予教师的挑战与机会,以及它赋予教师学习与反思、交流与合作、实践与感悟的更大空间。
校本教研“轮值制”的内含价值:一是建立“教研共同体”。校本教研“轮值制”让教师们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目标,走到了一起,建立了伙伴合作关系,形成了发展共同体。二是关注“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一个与学习研究过程相伴随的动态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教师自身而言,教研轮值的过程,“不仅能够反思自身的专业经历,反思自己的专业经验,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反思自我存在。”校本教研“轮值制”既“体现了教师对其外部的体现, 也体现了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的‘自我关注’和‘自我省思’”,有助于教师自我认同形成,从而能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或自觉发展。
校本教研“轮值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导教师们发现日常教育实践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案例,并提出话题;排出一学期“校本教研轮值表”。第二阶段:对某一专题成立教研“轮值小组”,并自主协商分工,讨论制定“校本教研轮值策划书”,落实教研过程的准备、组织和反馈等任务。第三阶段:根据“校本教研轮值策划书”,通过“案例解读”“策略研讨”等方式,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二次。
1.关注教研方向,重视专业理论的引领。校本教研“轮值制”中,同伴互助、合作反思是基本方式,我们需要强调教师对专业发展反思性理解。因此,适时的专家、名师介入,专业理论引领是必要的。
2.关注教研质量,重视教师倾听、质疑等合作。教研质量是教师的积极合作提高校本教研“轮值制”有效性的重要目标。教师群体积极的行为习惯,利于教师自我的积极科研培育,并会促进教师个体对身份、角色和专业价值的认同。
3.关注教研活力,重视信任与支持。教研过程如果没有了愉悦感和成就感,教师便会失去“价值感”,教研活动便会逐渐失去活力。开放、信任、关怀、富有支持性的教研氛围,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的觉醒与生成,从而形成持续的教研活力。
(此论文属于甘肃省“十三五”课题规划,市级课题《农村学校教研轮值研究》)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东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