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观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让亿万农民吃了“定心丸”,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土地流转经营大户,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之后,都可以放心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和改良土壤质量的投入。
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对国家的整体战略安全意义不言而喻。就目前来看,“18亿亩”红线概念已深入人心,长期坚守应该问题不大;最关键的是如何对症下药,改善耕地质量。
在改善耕地质量上,既要确定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的原则,也要明确管控修复与科学用地并举的思路。首先,在对全国耕地质量摸排调查和监测分析的基础上,以科学数据体系划定具体的质量红线指标。其次,严格按照基本农田控制线的划定范围,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从源头上管控工业污染进入耕地。第三,加大投入修复受污染耕地。 (陈发明)
近日,山东利津县一位农民所种柿子成熟后,家里竟无人能上树采摘,无奈之下近万斤柿子只好悬挂枝头。信息反映的是农村青壮劳动力的紧缺,而背后凸显的则是亟须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出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却并未同步完善。老、小、残、幼人群面对农业生产中对体力、精力要求较高的环节往往无能为力,这不仅影响了农民致富增收,也造成了不小的资源浪费。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必须补齐农村社会化服务的短板。这既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关键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需要基层组织建立与之配套的帮扶识别机制,做到应扶尽扶、不遗不漏,确保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可持续。 (王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