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田 鹏
帮农宏业粮棉种植合作社的“门庄模式”
■ 文 / 田 鹏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帮农宏业粮棉种植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2月,位于素有冀州“西北粮仓”之称的门庄乡。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和支持下,始终坚持“姓农”不动摇、“帮农”不懈怠、“利农”不含糊的合作社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的短板,没有搞“一刀切”的大规模土地流转,而是根据成员的意愿,采取股份制合作、托管式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门庄模式”,逐步走出一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增收致富之路。目前,合作社成员已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如今的660户,主要业务涵盖土地托管、统防统治、优质小麦玉米订单回收、农民培训四大板块,辐射冀州区门庄乡和周边3个乡镇共22个自然村,土地托管面积达8326亩,并承担14个分社1.25万亩小麦和玉米的统防统治服务,注册资金达到580万元,先后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和国家级示范社。2016年,被河北省农业厅评定为“省级示范农村土地托管服务组织”。
合作社抓住河北省正在开展的农村承包地确权办证的大好机遇,鼓励确权后的农户积极加入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全部是确权后的“放心地”。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于2014年开始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即成员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合作社,量化成一定比例的股份,年终按照股份所占比例进行盈余分配和二次分红,在具体操作上,根据股东需求,形成了托管入股、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三种模式。
1.托管入股。这种方式主要面向有劳动能力但常年在外务工的青壮年成员,每年春季,成员按照每亩720元标准,预交田间管理服务费,与合作社签订托管协议,将自己的土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经营。股东在不参与土地管理的情况下,即可享受播种、打药、收割、还田、旋耕等全程作业服务,留足自己食用的粮食后,剩下的粮食统一由合作社销售。合作社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进行作业,小麦、玉米两季作物每亩节约成本135元左右。目前,合作社托管入股成员115户,托管土地3680亩,折股736股。2016年,托管土地实现分红22.8万元,亩均61.9元。
2.土地入股。这种方式主要面向老弱病残、家中无劳动力的成员,每亩土地为1股,每户5股为最低限股,入股后成员不再参与土地的管理,由合作社统一投资、管理、收获、销售,保证每亩土地每年不低于900元的纯收益,保底分红后的利润提取公积金、风险基金和管理费后,按照股份进行二次分配。目前,土地入股成员120户,入股土地2950亩,折股2950股。2016年合计分红460.2万元,亩均收益1560元。
3.资金入股。这种方式主要面向有闲置资金的成员,这部分成员以现金直接入股合作社,折股标准为5000元/股,5股封顶。年终合作社首先对土地入股成员保底分红,提取公积金、风险基金和管理费后,资金入股的成员按照所持有的股份参与合作社的二次分红。目前,合作社资金入股成员105户,入股资金共计138万元,折股276股。2016年,资金入股成员合计分红6.76万元,平均每股分红244.9元。
通过上述三种模式的经营,即使在2016年粮食种植效益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合作社仍然实现了赢利,而且保持较高增幅,既促进了发展,又规避了风险。合作社推进以土地托管为主的三种股份制模式,在保证农户亩效益增收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避免了工商资本大规模集中流转土地所带来的各种“不适症”,通过土地托管为土地集约化经营探索出了一条安全、稳妥、积极的新路子。差异化、多层次的托管模式,不仅适应了不同农户的需求,保证了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有利于新技术和大机械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规避了农业的经营风险。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合作社根据多年在实践中摸索的经验,制定了一套责权利清晰、盈余分配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
合作社建立成员账户340户,账户中明确记载了成员股份、交易量、公积金份额、可分配盈余、财政量化资金等,每年12月份,合作社首先按照成员和合作社的交易量进行盈余分配,然后再根据成员股份进行二次盈余分配。2015年,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1087.83万元,盈余返还368.75万元,剩余盈余返还121万元;2016年,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1258.32万元,盈余返还422.58万元,剩余盈余返还190万元,连续两年成员比未入社农民亩均增收37%以上。
数据最有说服力,透明才有公信力,合作社与广大的成员真正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极大地增强了股东成员组织上的归属感和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合作社让成员“进得来、留得住、联系紧、增收快”,奠定了合作社长远发展的基础。
改革发展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农民合作社不只是就种地而种地,合作社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珍惜机遇、引领潮流、走在前列、干到实处。
1.接地气,脱离土气。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的理念和装备。农民合作社虽然生存的土壤在农村,但发展的空间在农村之外,必须时刻关注外面的世界,不断增强面向未来和市场的自我更新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硬件要硬。目前,合作社有独立办公场所300平方米,购置了先进电子培训设备。农机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合作社目前拥有90马力以上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大型自走式旱田喷药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机械150台(套)。合作社从承担冀州小麦、玉米统防统治作业以来,通过社会化大型机械服务周边18个村2100户农民,作业量达到12万亩次,为农户降低人工、工时成本62万余元。同时,合作社还拥有原粮运输队1支、运输车辆10台。合作社租赁原门家庄乡粮站一座,可同时储存2000吨小麦,各类型农业机械总价值262万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大型联合收割机、自走式喷药机和植保无人机通过农牧系统农机补贴节省投资68万元,大大减轻了合作社的资金负担。二是软件要强。合作社始终重视农业科技推广,聘请省市农业专家来合作社授课,讲授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增产技术,近3年共开班26次,接受培训的成员达5600人次;合作社创办内部报纸《帮农人》,免费赠阅合作社成员,从2008年至今共计发行62期3.82万份;开通了短信群发平台“帮农快信”,累计发放短信6.8万条次;2016年,合作社还建立了“帮农微信群”,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农业信息及时传递给成员。
2.重效益,展现大气。合作社充分利用与成员关系稳定的优势,在农机作业、订单回收、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等方面,积极提供符合农户需求的增值服务。比如,订单回收强筋优质麦做到了“量增价优”。2016年,合作社种植优质强筋麦(师栾02—1)8268亩,合计总产达4134吨,完全按照与用粮企业签订的回收订单,以高出普通小麦0.12元/斤的价格与成员现金结算。成员小麦平均每亩增收126.72元,累计增收104.17万元。合作社还分别利用门庄村120亩、西堤张村80亩耕地建立起了两块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设立不同示范区,新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种植模式、农资品种等都在示范区内进行示范展示,组织成员学技术,听培训,针对不同种植品种,让成员掌握一套简单、易学、可复制、能增产的技术方略。
3.重实干,提升士气。合作社理事长表示,下一步将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机遇,立足规模服务的优势,积极开展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作,以土地托管为依托,以订单农业为纽带,上接中粮集团等5个粮油加工企业,下联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组织85个以上,引进先进技术,开展社会化服务,搭建二三产业支撑,使合作社辐射能力拓展到冀州区2/3的乡镇,服务耕地面积达到20万亩,服务农民达到3.2万户,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与综合平台。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厅(省农工办)农经处〕
栏目编辑:刘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