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探源
——基于习近平著作的理论考察

2017-02-08 00:08朱永刚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战略

朱永刚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探源
——基于习近平著作的理论考察

朱永刚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治国理政新实践。《知之深 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重要著作,是习近平在正定、闽东、浙江和中央工作期间发表文章和讲话的选集。这些作品为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探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源泉及形成的历史轨迹提供了鲜活的蓝本。以习近平著作为基础,以不同历史阶段为标志,尝试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蕴蓄、发展进行初步探寻和梳理,有益于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丰富内涵和精深要义。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治国理政新实践。学习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必须认识治国理政新实践。“观治国理政之胜状,览发展实践之大观,不忘回溯其泉源,方能领会其根本。”[1]《知之深 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重要著作,是习近平在河北正定、闽东、浙江和中央工作期间发表文章和讲话的选集。这些作品为我们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尤其是科学探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源泉及形成的历史轨迹提供了鲜活的蓝本。本文以习近平著作为基础,以不同历史阶段为标志,尝试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蕴蓄和发展进行初步探寻和梳理,以期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深要义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蕴蓄

任何思想理论的建构,都有一个萌生、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同样有一个从蕴蓄形成到发展成熟的生成过程。考察《知之深 爱之切》,不难发现,其书写正定实践,展现胆识气魄,蕴蓄了许多治国理政思想的萌芽。

(一)系统思维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考察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习近平总是善于从全局视野、系统思维看待问题,从整体上思考谋划、开展实践。正所谓,真理的长河流淌的是实践的汗水。这种系统思维素养的不断彰显,离不开长期的实践养成。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那种强烈的全局观和系统思维就在其工作实践中得到鲜活运用和切实体现。譬如,在《知之深 爱之切》一书37篇文稿中,习近平站位高远、着眼全局,对做好思想教育、改革、农业、经济、党风、文化、领导班子、人才、妇女儿童、老干部、基层团组织等各方面工作分别作出部署和要求。应当说,这些实践举措真实凸显了“全面”的特点、“系统”的思维。概括而言,这种全局观和系统性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特别注重各领域各方面的关联性和各项举措的耦合性,使得各项发展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能够相得益彰。正是基于此,正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发展才紧密配合、相互贯通、形成一盘棋。

正如在《知之深 爱之切》附录中,蒋丰采写的通讯《他耕耘在正定的原野上》所记载的那样:“在这改革之风劲吹的岁月里,严冬的寒气已凝固不住播种者滚烫的情怀。”[2](P252)在那段山河重整、百废待举的艰难岁月里,中国的改革者以大刀阔斧的胆识、笃定执着的信仰,脚踏实地的实践,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富饶与荣光。但是,面对积重难返的矛盾与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某一方面的整顿难以奏效。一时间,从全局考量、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不仅考验着改革者们的实践勇气、实践决心,而且检视着改革者们的思维能力与智慧水平。坚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运用系统思维,坚持“一盘棋”思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正定县委带领正定摆脱困局,走向崭新。

(二)战略视野

战略视野是一种大眼光、大胸怀、大智慧,需要岁月的沉淀与实践的磨砺。习近平在该书《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多一些战略眼光》一文中曾指出:“搞经济,搞大农业,都需要多一些战略眼光,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在宏观战略指导下研究自己的微观战略,在全局发展战略基础上研究局部的发展战略。”[2](P142)可以看出,习近平对于战略视野的理解与诠释主要在于:一要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彰显恢宏的战略思维。善于从大局视角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一切方面;二要视野宽广、胸怀博大,紧跟时代步伐,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与思考问题,善于透过繁芜丛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内在的发展规律,做到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

实际上,战略本是军事术语。然而,在该书附录中蒋丰也写道:“走访正定城乡,我却听到上上下下都在谈正定的战略目标、正定的战略措施。当人们看到我惊奇的目光时,又神秘地一笑,悄悄地告诉我:‘这是习近平同志传染给我们的。’习近平主张80年代的‘七品芝麻官’,要讲战略,要有气魄!”[2](P247)无疑,战略视野决定战略高度与战略目标。正是那种非凡的战略视野,使得年轻的县委书记心中生长着宏大的战略目标。当然,有了战略目标,就要有战略行动。正如毛泽东所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3](P296)习近平的战略视野和战略胸怀在正定不断蕴蓄,从而在正定实践中发轫生根。

(三)改革智慧

众所周知,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跃。然而,实际上获得改革认识,凝聚改革共识却并非易事,躬亲实践既做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更是蜀道之难。在该书《改革戏必须大家唱》一文中,习近平从思想、工作、方法三方面分析了改革面临的问题。譬如,从思想上看,“有的同志对改革工作不主动、不敏感,缺乏改革责任感,等靠思想很突出,不推不动,甚至推也不动;有的同志说‘宁肯不改革也不能犯错误’,似乎搞改革就要犯错误,不改革就能平安无事。”[2](P185)从工作上看,“改革存在着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各部门之间动作不协调,步调不一致。比如简政放权,少数中间部门仍然揽着不放,‘大婆婆’开明了,‘二婆婆’又管紧了。”[2](P186)从方法上看,对于解决问题,有的急于求成,忙于搞一刀切。有的自上而下搞,群众没有必要的思想准备与工作基础,产生了不应有的改革阻力。正像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P115)正是对这些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习近平与正定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实践才拥有了智慧源泉与方向所在。

诚如蒋丰记载:“这里,听不见人人喊改革,但处处在改革。”至于如何改革,习近平说:“我从不言必称改革,只是想扎扎实实做几件于国有益、于民有利的事情。改革是中华民族的意愿,是中国社会的‘大趋势’,个人不必故作惊人之举。……在改革进程中,要研究国情,要把握群众心理,要避免破坏性震动,否则,盲目改革只会是一首浪漫的抒情诗,弄不好,还会给事业带来损失。”[2](P242-243)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历史和事实证明,习近平的改革思维,不仅在火热的正定实践扎下了深根,而且在日后的闽东实践、浙江主政、大国治理进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越来越放射出伟大的真理光芒。

(四)家国情怀

通观《知之深 爱之切》,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浓浓的家国情怀始终是统领该书全部内容的活的灵魂,渗透于文字背后浩瀚的思想海洋。在序言中,习近平开篇坦言:“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2](P1)在附录里,习近平也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2](P215)应当说,一种对正定的热爱情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流淌于字里行间。客观而言,“习近平的家国情怀,不仅源于我国古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读书治学的最高追求,更得益他与正定人民和正定大地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和火热实践。”[1]

当然,正如习近平所言,“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2](P1)事实上,爱正定,不是一句口号。从做好老干部工作,到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从在基层寻求“源头活水”,到以有力的气势刹住新的不正之风,在正定的习近平对农村开始了理性的思索。他跑遍了全县25个乡镇,走访了县直大多数机关,他再也离不开人民了。他说:“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同时,爱正定,是具体的、实在的。譬如:他在正定县城的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与正定县干部群众一起祭扫郝清玉烈士陵墓,对烈士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在县城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等等。一如在《忆大山》中,他深情写道:“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2](P228)

总之,他以从未有过的强烈主人翁责任感,深情地爱着正定和正定人民。自那时以来,这种滚烫的家国情怀,从未间断,而且与日俱增,深深植根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沃土,不断生长出治国理政思想的美丽花朵。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萌生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而提高理论思维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以往的哲学。”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学习以往的哲学”尤需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哲学思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反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原典,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极具思想理论价值。正像书名一样,该书荟萃了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关于扶贫的宝贵思路、方法和经验。回溯历史,观察当下,从《摆脱贫困》到当前实施的“精准扶贫”,习近平对扶贫工作的思考不断深化、创新并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和把握此书的精神要义,不仅有益于更好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理论,以及理论中的思想价值追求,而且对于打赢扶贫攻坚战,实践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说:我是崇尚行动的。事实上,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其实正在于它是行动。习近平不主张多提口号,而是提倡行动至上。另外,对于过去采取的有效办法,他坚持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可以说,“实践”“行动”的字眼在书中随处可见,全书通篇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条主线展开。

譬如,在《为官一场 造福一方》一文中,习近平认为,“路子明确了,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反对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和人浮于事、松垮散漫的习气,提倡满负荷和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今日事今日毕”,[6](P78)一种敢为天下先,敢于冒一定风险,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开创精神与实践之风跃然纸上。然而,又要考虑到,于我国而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整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情况复杂,各不相同,要实现我们的伟大目标,一刻也急躁不得、冒进不得。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不能犯眼高手低的毛病,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最后难免变成“客里空”。古语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修行靠实践,功到自然成。”实践表明,共产党人的事业不是靠面壁坐禅获得的,而是靠实践的积累、升华取得的;共产党人的成功更不是靠神仙上帝的赐予,而是不断实践的必然结果。因而,可以看出,要有一种老实的态度,甘做最普通的事,坚持行动至上,不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去解决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教育、就业、收入、住房、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才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不难发现,这是习近平闽东实践所孕育的宝贵启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二)辩证思维:照辩证法办事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运用五大发展新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奋力前进。然而,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面临诸多难题。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呼唤哲学智慧,需要正确的方法论指引。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辩证思维。考察《摆脱贫困》,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早已为全党树立了榜样。其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光芒,对于今天开展很多工作都有极大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首先,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理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看问题,是这一时期习近平理政的鲜明特点。例如,他提出了“弱鸟可望先飞”的观点。习近平认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问题是,实际上,不少贫困地区总希望国家多拨资金,多给予关照。而关照多一点总不是坏事。但换个视角看,贫困地区也必须摆正自身位置: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放到自己身上,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凡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挖掘自身潜力,通过内因让外因起作用,这就是“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

其次,在论及闽东财政经济时,习近平说:“财政经济绝不是只管收支的钱袋子,而是调节经济的大杠杆。”[6](P101)正是从这一意义出发,习近平提倡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和解决财政经济运行中的全局和局部、紧缩和发展、增加收入和搞活企业、多办事和量力而行之间的诸多矛盾与问题。他还说:“经济大合唱,有很强的艺术性,既要讲合唱的规律,又要讲合唱的技巧。”[6](P12)透过上述字句,研读这些论断,可以发现习近平倡导和坚持用辩证法办事的传统由来已久。应当说,无论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其中都深深蕴含了习近平这种辩证思维的特点。

(三)价值思维:坚持人民至上

综观《摆脱贫困》,从1988年9月习近平发表《弱鸟如何先飞》,到1990年5月离开宁德写下《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的赠言,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多达29篇文稿,12万字的著述,每一文、每一篇都是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如何让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困境突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文章,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让我们来例举习近平提出的“为官四要”。首先,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习近平指出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那就是造福于民。其次,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习近平认为当共产党的“官”,就得讲奉献,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第三,为官之德在于清廉。正所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否则就要栽跟头。最后,为官之义在于明法。习近平追求坚守寸心不昧,维护公正,伸张正义,维护百姓利益。表面看,尽管所谈皆是为官之道,但实质都在造福于民。因为造福人民是党的根本原则宗旨、基本价值取向、鲜明政治立场,所以习近平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当干部的基本功,并孜孜以求、努力实践。

审视当下,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实现我们的百年目标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个是党的领导;一个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练好这门内功,把心贴近群众,以百姓心为心,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团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应该说,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维和立场取向,在习近平闽东实践中已有深厚基础并迅速发展。因为书中的很多篇章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无限温情和深切热爱。同时,习近平的这种为民情怀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基本原理,符合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家国情怀高度契合。

(四)历史素养: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滋养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无论立身修德、做人治学,还是治国理政,不能不从历史中走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不能不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和智慧精华厚植基础夯实根底。”[7]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发展难题、推动闽东工作的例子俯拾即是,为全党在学史用史方面作出了榜样。

譬如,习近平说,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此处借用了两个历史典故:一个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个则出自《庄子·逍遥游》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又如,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中,习近平说参加“合唱团”的各部门、各单位,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乐器不同,声部各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都要服从党委和政府的指挥,大家都要唱好主旋律。因为“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只要有主旋律,有节奏,就有艺术感染力。这里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均为历史典故。再如,在强调要念好“人才经”时,他还引用《吕氏春秋·论人》中的“八观六验”来介绍识人之法,并且用《墨子·尚贤》、李斯《谏逐客书》、龚自珍《明良论》来分析选人用人标准。

实际上,除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外,习近平也常用世界优秀传统文化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他运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8],来说明如何处理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他还引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他手里没有强制手段”[9],靠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别人,来分析原始社会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特征,说明道德榜样的影响力不能忽视。如此用典其深刻昭示在于,不仅掌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而且精通世界文化精华才是领导者的基本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不但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老祖宗不能丢,而且要树立大历史观,针对中国问题,依靠中国传统、中国智慧、中国思维、中国办法进行中国创造,展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活力。考察发现,这些思想和理念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践源泉。

综观《摆脱贫困》一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宏大志向和家国情怀。习近平对于实践的无比崇尚、对于辩证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价值的认真考量,对于历史的无限敬畏,都可以从今天其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关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中找到鲜明佐证。因此,可以说,这本著作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蕴蓄阶段的又一重要著作。新形势下,习近平的许多思想论断,很多都能在该书以及闽东实践中找到雏形。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发展

思想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实践土壤的孕育。考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源流,《之江新语》是一本无法绕开的经典著作。该书是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短论集。通篇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追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之源,全面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涵、实质、精髓,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一)严与实的品质与境界

综合来看,《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在浙江实践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形态。虽然都是短论,但却鲜明提出了推进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主张,及时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些现实问题,突出反映了习近平严与实的实践风范与精神品格。譬如,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人无压力轻飘飘,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对腐败多发领域要加强防范,关口前移惩防并举,用思想武器管好自己,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动真格,激浊扬清正字当头,讲党性、强责任、树正气、守纪律,敢于负责、善于负责,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等。如此精辟论断均彰显一个“严”字,皆凸显了习近平严的工作作风、严的生活作风。这种严的精神与风格和后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新要求形成有力印证,成为“三严三实”新思想的理论渊源。

同时,书中还有多篇文章是专门论述调查研究的。比如,开篇即讲“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10](P1)还有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由此可见,习近平对于调查研究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推崇。他还强调领导下访必须注重实效,形势越好,越要求真务实,求真务实要出实招,抓而不实等于白抓,虚功一定要实做,发展循环经济要出实招,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等等。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习近平实事求是的办事风格、工作作风、价值追求。这些早已树立和形成的严实作风,其实,正是“三严三实”、中央八项规定等新思想新战略的根脉与源头。

(二)全而新的发展理念

客观而言,我们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思考五大发展理念的方法论意蕴、历史逻辑、理论根源、现实影响,科学探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依据与历史底蕴,其实,考察《之江新语》都能从中发现上述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的历史轨迹和生长基础。就创新而言,习近平提出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要树立新的稳定观,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就协调而言,习近平强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从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处理好三对时间关系、“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抓“两头”等;就绿色而言,习近平坚持既要GDP,又要绿色GDP,发展“无烟工业”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社会革命,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10](P153)此外,无论是讲开放发展,还是强调区域、城乡、欠发达地区实现平衡发展、加快发展,事实上,这些思想与当前倡导的五大发展理念形成有力呼应与佐证,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至于谈改革,习近平提出要“平安”,不要“平庸”,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吃透精神不能照抄照搬,路就在脚下,要从“倒逼”走向主动,推动经济布局不断优化,从“两只手”看深化改革,这些论断都可以看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实践支撑。关于社会建设,习近平强调要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以“三化”带“三农”,城乡共繁荣,这些论述,可以视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和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雏形。论及从严治党,在浙江主政期间,习近平提出和实践了许多重要思想。比如,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树立五种崇高情感,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越是领导干部越要廉洁自律,用思想武器管好自己,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干事”,更要“干净”,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莫把制度当成‘稻草人’摆设,努力把‘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的工作抓实做细”。[10](P70)仔细考察,不难发现,凡此种种论述、论断、思想,均构成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确立作了充分的思想和实践准备。

结语

全面深入考察《知之深 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著作,可以清晰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担当”“打铁还需自身硬”“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钉钉子”等思想和论断,都可以从上述经典文本中找到思想的影子、理论的胚芽。在此基础上,再来考察探析五大发展新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严三实”新要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背景、思想脉络、理论根源,可以发现,它们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实践根基、现实基础,都是上述著述所蕴涵的思想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时间的继起、空间的广延、理论的深化、实践的展开。

由此可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不是一下形成的,而是在其长期工作和实践中逐渐积蓄、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习近平的许多思想不仅具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现实性和逻辑必然性。值得说明的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也代表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毋庸置疑,在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大背景下,认真学习领悟《知之深 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著作,对于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精神实质,显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1]朱永刚.正定实践的思想意蕴[N].学习时报,2016-05-16 (A12).

[2]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138.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6]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朱永刚.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N].学习时报,2015-11-30(A12).

[8]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9]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7.

[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校:彭澜]

A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into the Sour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based on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to his works

ZHU Yong-gang
(College of Marxism,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deas and strategies to start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n a new way.For example,while working in Zhengding, Mindong,Zhejiang and Zhong Nanhai,Xi Jinping publishedmany selectedarticles and speeches such as The Bet⁃ter I Know Her,the Deeper I Love Her,To Shake off Poverty,New Saying of Zhijiang,and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es.These works can be regarded as reliable blueprints forthe study of Xi Jinping’s ideas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and for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source of his theories.This essay will research into the 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 on the base of his political work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order to bet⁃terunderstandthe essence of his ideas,thoughtsandstrategies.

Xi Jinping;governance of China;ideas;thoughts;strategies

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规划课题《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研究》(SKL-2016-272)

朱永刚(1984—),男,河南信阳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商丘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建设。

D60

A

1671-198X(2017)01-0011-07

2016-10-28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战略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战略
신시대
战略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