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卫香
(启东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南通 226241)
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临床最常见的内分泌症候群,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多毛、肥胖、不孕等,其中以不孕就诊最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常规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临床实践表明[1],二甲双胍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分析二甲双胍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效果,现汇报如下。
随机抽取88例本院自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囊卵巢综合征不孕诊断标准[2],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实验组(44例)。对照组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31.2±6.0)岁,病程1.5~12.5年,平均病程(7.0±3.2)年;实验组年龄24~40岁,平均年龄(32.5±5.8)岁,病程1.2~13.0年,平均病程(6.9±3.5)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药物禁忌症者;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因其它原因引起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者。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即单纯应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479)治疗,口服,为经期周期的第5d服药,一片(2mg醋酸环丙孕酮和0.035mg炔雌醇)/次,1次/天,连续用药3w。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0)治疗,口服,250mg/次,3次/d,餐后30min后服药。
分析两组性激素水平(黄体生成素、血清睾酮)、妊娠率(治疗6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月经周期3~5天后,于晨起空腹状态下,取患者3ml静脉血液作用检测标本,用全自动生化疫检测黄体生成素、血清睾酮。
性激素水平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s;n=44)
表1 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s;n=44)
组别 黄体生成素(IU/L-1) 血清睾酮(mmol/L-1)实验组 6.6±1.7 1.6±0.4对照组 8.2±2.3 3.3±0.3 t 3.711 22.553 P<0.05 <0.05
实验组妊娠成功39例,妊娠率86.6%(39/44);对照组妊娠成功20例,妊娠率45.5%(20/44),组间对比差异明显,x2=18.567,P<0.05。
实验组出现血压升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7%(1/44);对照组出现血压升高2例、头晕2例、视觉模糊1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3.6%(6/44),组间对比差异明显,x2=3.880,P<0.05。
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最常见的一种妇科内分泌疾病,也是导致患者无排卵性不孕的最主要原因。在临床治疗上,主要改善排卵障碍而恢复生育功能。目前,常采用药物治疗,其中应用最多药物是二甲双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临床实践表明[3],二甲双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炔䧳醇环丙孕酮片(其组份为2mg醋酸环丙孕酮和0.035mg炔雌醇)中的环丙孕酮具有很强的抗雄激素作用,能抑制垂体LH的异常分泌,使体内雄激素水平降低,同时可抑制雄激素与其受体结合,能有效缓解高雄激症状[4]。二甲双胍属于胰岛素增敏剂,可有效改善糖脂类的代谢,同时达到增加葡萄糖的吸收及利用作用,对肝糖原的异生产生抑制作用;同时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胰岛素水平,改善高雄激素血症[5]。当以上两种药物联合后,能有效降低黄体生成素、雄激素水平,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阻断恶性循环内分泌现象,改善卵巢功能,提高排卵率,进而提高妊娠率。故本次研究显示:临床指标实验组较优,妊娠率实验组86.6%、对照组45.5%,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2.7%、对照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效果显著,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妊娠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1] 胡志洪.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6):44-46.
[2] 雷 凤.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应用二甲双胍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的效果评估[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7):23+45.
[3] 徐 秋,苏玉凤.炔雌醇环丙孕酮片、二甲双胍分别联合枸橼酸氯米芬胶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58-62.
[4] 任俊霞.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143-144.
[5] 谢 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