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玉
应试教育的目的
谢宗玉
我正在写一本书,采取与儿子谈话的形式,来探讨文明社会的种种现象。其中有一节的标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那么多没用的东西?是说中学时我们学的那些东西,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许完全用不上,可为什么还要学呢?
另一方面,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什么不利用青春年少,尽可能地读更多的书,接触更多的文化知识?为什么要反反复复把那几本教材读熟、读烂、读臭还不肯罢休?
很多中学老师也许都没想明白,应试教育的目的,其实主要不是为了要学生学习知识,而是要借助那几门功课锤炼孩子们的意志,让他们克服毛躁,变得耐心与细致,从而成为文明社会中的合格产品。应试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天才式的人物,而是为了让孩子们对现有的文明制度产生“巴甫洛夫效应”(条件反射),减少其“放浪形骸”的自然属性,加强其整齐划一的社会属性,以便孩子们将来作为一个平常人,能依靠自己被锤炼好的品格,谋一份工作养家糊口。
既然这样,高考作文又如何能脱离这个教育模式?中学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每个孩子都成为作家,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写一手性灵文章吗?如果真有人这么想,那就太异想天开了。作家这东西,实在有点天生的意味,也可能跟作家少儿时期不为人知的经历分不开。总而言之,中学教育是教不出作家来的,就算是大学的专业教育,或者是更高级别的教育,也是教不出作家来的。中学作文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基本达到自己工作所需要的文字要求。比如说,写一则消息,出一个通知,弄一份总结或报告。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们,哪怕是大学毕业了,哪怕是文科生,写一则最简单的消息,满篇都是病词残句,像一锅煮坏了的夹生饭。这样的人,也只能上微信朋友圈,发几句无病呻吟的小感慨。
再说,好的文章,都是精雕细琢而成的。你能指望哪个天才,在高考那样紧张的气氛下,一个小时内,写出一篇轰动一时的妙文来?是王云飞那篇用文言文写的《绿色生命》吗?其实,我们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他无非是碰巧把以前写过的文章成功移植过来了。既然这样,我们干吗还要那么矫情,硬要在关键时刻考孩子们什么才情?社会要的是和谐、高效、严谨,能写几句酸词的“才情”是当不得饭吃的。更何况,有些教育专家也看出来了,就算是再灵活、再巧妙的高考作文题,中学老师最后也能找到一种与之完全相匹配的“八股”模式来。
所以,我建议,以后的高考作文,就考孩子们各种公文的写作能力。在短时间内,能把一大堆材料整理成一篇一目了然的公文,这才是用人单位最需要的。
至于想成为作家的同学嘛,像我一样,自己在业余时间随便写好了,如今的杂志多,写了还可以发表赚稿费,崭露头角。若是觉得自己实在牛得不行,也可以走韩寒之路嘛。如果硬要说,他们的这种才情也不能随便被埋没,那好吧,通过自主招生进大学便是。
谢宗玉: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有30多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或读本。出版过13部书,其中专栏随笔集《与子书》,少儿文学作品《涂满阳光的村事》,电影思想随笔《时光的盛宴》正在市面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