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咏
(上海商学院,上海 201400)
日本茶道起源与发展中的禅文化因素分析
郭雪咏
(上海商学院,上海 201400)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禅文化,受禅宗文化影响至深。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的主要传播者就是禅僧,日本茶道的建立和发展也离不开禅僧。日本茶道中所谓的“茶禅一味”、“茶道四谛”理念的实质也与禅宗精神完全一致。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禅文化对日本茶道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日本茶道;禅文化;茶禅一味;和敬清寂
日本原本无饮茶之风,随着唐代日本派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茶文化才传入日本。经过历代日本禅僧和茶人的不断努力和变革,才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日本茶道。考察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出中国禅宗文化在其中影响至深。日本学者对茶道有较多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久松真一、川谷澈三、和熊仓功夫。其中久松真一说,茶道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指出茶道与禅宗的内在联系,认为茶道的核心是禅,必须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久松真一关于茶道的观点是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
禅僧对日本茶道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历史渊源来看,日本茶道起源于禅僧从中国引进。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一直受中国汉文化影响非常大,日本茶道也不例外。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中国各民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习俗。古代日本没有饮茶习惯,饮茶文化最早是公元7至8世纪从中国传过去的,主要的积极传播者均为禅僧。
在唐代中期,禅僧把中国茶文化初传日本。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依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史称“大化革新”。开启了吸收学习唐朝文化的热潮,派遣了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中就包含大量僧人。学界一般认为日本高僧最澄最早把唐代茶文化传播到日本。公元804年,最澄和他的弟子义真为了求法,随遣唐使入唐到达台洲,在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密教,修习佛法的同时也学习饮茶文化。公元805年学成归国,带回《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各类经书四百多卷,同时还把从四明山、天台山带回去的茶籽种在京都比睿山脚下。至今在比睿山脚下的日吉神社的池上仍矗立着“日吉茶园之碑”,碑文中仍清晰可见“日本最早茶园”之句。最澄不仅带回了茶籽,而且把唐朝的饮茶文化带回日本,是当之无愧的日本植茶技术的第一开拓人。其作为日本天台宗创始人,将饮茶之风引入了日本寺院佛堂和上流社会,开启了日本的茶文化历史。
日本高僧空海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仿照汉字草书创造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在绘画、教育、建筑以及书法等方面也都有突出的成就,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公元804年随遣唐使到中国长安,他遍访高僧,广交文士,学习各种密教典籍和礼仪。在公元806年归国时,把大量茶饼、茶籽和石碾、石臼等制茶工具以及蒸、捣、焙等制茶技术带回日本。自中国留学归来后,空海在京都的高野山修建了金刚峰寺,建立了日本真言宗,社会地位极高。空海一生以茶为伴,积极实践、宣传、推广饮茶。他不仅自饮,还时常与天皇、贵族、朋友吟诗品茶、谈经论道,对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日本和尚永忠也对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作出了重要贡献。永忠在中国留学30多年,深受中唐饮茶兴盛之风影响,形成了视饮茶为高雅风俗的个性习俗。永忠回国后深受日本嵯峨天皇赏识,掌管崇福寺和梵释寺。弘仁6年嵯峨天皇与群臣前往江国游玩、途经崇福寺时,他亲自献茶于天皇。此次品茶天皇大悦,于是下令在日本关西地区种茶,开启了史称“弘仁茶风”的日本饮茶文化之兴盛期。
随着嵯峨天皇的离世以及唐朝末期的混乱、衰退,日本于公元894年中止了遣唐使制度,日本的饮茶文化也一度处于徘徊、消退阶段。直到荣西禅师出现,日本茶文化才又开始盛行,荣西禅师是日本茶文化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中国史籍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是中国茶文化非常发达的时期。宋朝时期,荣西禅师对于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并在日本全面普及做出了奠基性的功绩。荣西于公元1168年和公元1187年两次入宋修习禅学,在潜心钻研禅宗教律的同时,深深地为宋朝的饮茶文化所吸引,遍游我国南方各大名山、茶园,认真研习茶艺,学习种茶、制茶。自公元1191年荣西禅师返回日本,不仅第一次把禅宗传到日本、创建日本临济宗,还带回了茶种和宋代饮茶文化,并撰写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该书论述了饮茶对于养生治病的作用,再次把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传入日本,成为继唐朝陆羽《茶经》之后世界上又一部不朽的饮茶文化经典著作。该书由于受到日本将军和上层的赞赏,得以在日本广为传播,使一度衰退的日本饮茶之风再度上扬,日本饮茶文化得到了复兴。在禅院,饮茶成为佛教仪礼。不仅寺庙僧人饮茶,民间饮茶爱茶之人也日益增多,为三百年后千利休创立日本茶道打下了基础,也因此荣西禅师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茶和禅密切相连,被称为茶禅文化。茶禅文化起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后在日本进一步发扬光大。湖南石门夹山寺和尚善会禅师首倡茶禅境味之说,而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禅师则明确提出茶禅一味理念。自茶传入日本后,逐渐普及发展。荣西禅师后,饮茶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快速普及到了民间,并融入了禅宗思想,成为融合宗教、哲学、艺术、礼仪等诸多元素的文化体系,也就是日本茶道。
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其对日本茶道的主要贡献就是将禅宗思想融入茶文化之中,改革书院茶会,开创草庵茶风。村田珠光11岁入奈良称名寺当和尚,因怠慢寺役而被逐出寺院,后从事茶具生意,并跟从幕府将军的文化侍从能阿弥学习点茶、插花以及器物鉴赏。能阿弥的主要功绩是发明了茶台上点茶的技法,并将传统日式建筑和唐宋艺术作品结合成符合书院茶会活动的茶室,推动了书院茶会的形成。村田珠光30岁左右入京都大德寺随一休禅师参禅,后从一休禅师处得到了一份珍贵的唐物,即圆悟克勤禅师“茶禅一味”的墨迹(该墨迹被认为是日本茶道界最高宝物,是茶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将该墨迹挂于茶室里最重要、最显著位置的壁龛里,客人进入茶室时被要求在墨迹前行跪礼,以示敬意。该做法被认为是日本茶道关于茶禅结合的最初渊源。此后,在茶室壁翕内悬挂禅僧墨迹就流行起来,入禅院习禅也成了当时茶人的必修课。村田珠光后来改革茶室,建造尊崇朴素自然的草庵茶室,将高大上的贵族茶风和朴素的民间茶风文化相结合,从形式上、意境上把禅融入到饮茶之中,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开创了茶禅一味的境界,从而使茶的意境上升到更高层次,成为一种艺术、哲学和宗教,也即上升成了道。
继村田珠光之后,武野绍鸥无疑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通过钻研日本歌道,将“寂(さび)”与“侘(わび)”两种美意识引入茶道,独辟蹊径地开创了武野风格的绍鸥“侘茶”。武野绍鸥的另一大功绩就是培养了自己的弟子,后世被尊称为日本茶圣的千利休。千利休对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茶道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完善,最终形成草庵“侘茶”。利休去世之后,其后代子孙在其基础上创立了所谓的“三千家”,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成为了以后几百年直到今日的日本茶道界的中流砥柱。
千利休把日本茶道由喝茶提高到了艺术境界,在茶禅一味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茶道四谛”,即和、敬、清、寂。“和”主要指在整个茶事过程中,在触觉、嗅觉、视觉以及听觉上均要和谐,且茶室和周围环境要和谐,主客双方本着和悦之心品茶。“敬”指茶事过程中敬事、敬业、敬物、敬人。主客双方地位平等,相互之间要尊重,坦诚相待。“清”即清洁、清净之意,除指外在形式和外在环境要清洁之外,更注重对人灵魂的清洁。“寂”指空寂、闲寂、静寂之意,指茶事过程中庄重恬静,寂静无声中进行心灵层面的精神交流。“寂(さび)”与“侘(わび)”字同义,即“无”的世界,指茶人们摆脱世俗一切的束缚和羁绊,将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闲寂,将色视为空,将空还原于色,达到一种清静无我的境界,进入了无限的创造空间。“寂”是日本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可以说没有“寂”的理念,日本茶道也就不存在了。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实质为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与禅宗所修之“梵我一如”一致。“敬”与禅宗的“心佛平等”观以及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所倡人人平等互敬之精神一致。“清”源于禅宗“六根清净”,是禅宗“空无”观的一个显著特点。禅宗认为,“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它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物我合一”的禅境。“寂”源于禅宗的“物我两忘”的禅境,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正是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空无”观。
日本茶道与中国禅宗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其精神内涵和禅宗如出一辙。日本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而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宋代禅师圆悟克勤首先提出了“茶禅一味”理念。随着茶禅文化东传日本后,日本历代禅师和茶人把“茶禅一味”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直至千利休提出“茶道四谛”而达到巅峰。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日本茶道,就必须要先深入了解禅宗文化。
[1]焦毓芳.论日本“茶禅一心”的必然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1):89-95.
[2]苏小丹.从千利休看安土桃山时期的茶道文化[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
[3]石慧敏.中国茶文化东渐日本的三次高峰[J].学术月刊,2001(11):66-72.
[4]吕汝泉.茶道四谛与禅宗的相互融合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2):87-89.
[5]李红.和敬清寂茶禅一味——论日本茶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2):132-136.
郭雪咏(1977-),女,江苏南通人,硕士,上海商学院日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