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独好

2017-02-06 15:40林高姆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知创设情境

林高姆

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外感到内化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数学教学资源在其间穿针引线、外联内引。在课堂教学中,以数学教学资源为载体,通过多种情境创设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氛围中愉悦、轻松地获得新知。

一、在“玩”中感受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产生学习的渴望。小孩子天性就是好玩,如果我们把数学味浓、抽象性强的学科知识融入于一些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就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体会学习的快乐。

(一)以情入境,意在激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新颖的故事、生活情境是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手段。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呈现的是秋游中两个学生分食物的场景。先从多个事物的平均分到一个蛋糕平均分不能用一个自然数来表示,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数——分数。可是,当我们仔细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了解后会发现,有60%的学生对分数有一定的了解,主要的分歧点是对分数含义上的真正表述,如“平均分”这个“切口”的认识。所以我们摒弃了原有的主题场景,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故事情境——丁丁和爷爷分一块月饼。首先让学生想想:“如果你是丁丁会怎么分?”并用一句话表述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一个圆形纸片分一分、画一画,体会平均分。学生学习数学,就是通过不断地联系日常生活现实,进行数学抽象,用现实生活的需要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然而学生的头脑不会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围内,而是按照数学内部的规律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体系。将数学学习寓于故事情节中,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感受其内隐的趣味性。

(二)以趣入境,意在激活

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就是学习者应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即有意义学习心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征,创设生动丰富的游戏情境,以表演的形式演绎新知,引发惊奇、新鲜、亲切的儿童情趣,激活其原有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二、在“做”上体验

在活动中体验、建构、发展是以自主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不仅是“做数学”理念的整体演绎,也是课堂生命活力焕发的主导方式。天性好玩的学生和抽象的数学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为了减少这样的差异性,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称为最好的手段之一。把学科知识融于生动形象的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既能改善当前数学的教学模式,又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

(一)以动引思,意在体验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的信息不是创编而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常常会对身边的事情或事物感到新鲜有趣。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创设获取生活信息的机会。借助他们所储备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走进操作情境中,将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通过抽象概括提取出数学信息、数学问题,感悟数学真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合作探究“做”圆。先在小组里商量,然后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一个圆。(材料有图钉一枚、绳子一根、铅笔一枝、吹塑纸一张、剪刀一把。)圆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机会,将教材的静态描述转换成动态的实践活动,在“做”圆的操作中学生感知到了圆是曲线图形。在学生画圆后,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对“圆”的理解,不断释放潜能。在这个学习环节中,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知识。

(二)以探引解,意在感悟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十分重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因此,各种探究式的情境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提升,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不凡的活力和效力。

三、在“思”后体会

“失之于肤浅,失之于弥散。”这就是我们教学中常存在的一个现象。教师有时只是让学生在“形体”上动起来,而没有认识到应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整节课的“活动”设计是为了单纯的“建构”,当做“活动”而活动。就会使整节课显得呆板而乏味,教学过程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浅表化、形式化的倾向,这是一种缺乏个性的教学手段。

(一)以疑延思,重在诱导

教学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模拟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课件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场景:“一个圆锥体杯子矮底大,一个圆锥体杯子高底小,两个杯子中装满果汁,兄妹俩互相谦让,都想喝少的一杯,你有什么办法?”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前提。在这个教学情境中,教师首先为学生呈现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然后简明出示数学问题,快速引导学生由生活场景转移到数学问题中。这个问题的创设诱发学生心理悬念的产生,激励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

(二)以思延学,重在交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它不是一种无序、盲目的行动。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须要借助教师的引领调度,更缺少不了同伴的交流互助。如在高年级的复习课中,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自主整理能力,但存在差异。此时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是合理地设置复习教学结构,把更多的复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组织方式等),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复习的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或独立或合作进行自主整理,让全体学生在较高程度上进人复习状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评价、反思,教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感悟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整理方式,体验复习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通过具有针对性、递进性、综合性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复习质量。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觉复习的欲望,让复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自我反思能力。

四、在“用”中领悟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期望的并不仅仅是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局部的、有限的聚合,让思维在广阔的时空中扩展并多角度地吸纳知识,运用新知是更重要的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着无尽的探索与不断的挑战,不同的角度可以创设出不同的情境。数学课堂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创设情境促进教学文本的深度延伸。

(一)以练拓思,重在巩固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练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如:“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新知、巩固新知,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把知识的简单告知转化成了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深化了对规律的理解。

(二)以实拓用,重在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其独特的规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认识过程大致要经历三个层次:凭借旧知来同化新知——将新知类化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在相应的情境中运用提升。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现实性的生活情境可以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之中,体验其内隐的趣味性,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让学生经过探索、反思达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整个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又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用”,就能让学生在高质量的自主学习中收获满满。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城关实验小学)

编辑/宋宇

猜你喜欢
新知创设情境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