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荣彬
在党教片创作中,我们总会遇见救灾题材。那么究竟如何拍摄救灾题材呢?一般来说,就是在地震、洪涝、暴雨、台风、暴雪以及矿难、火灾等突发灾难面前,如何用镜头去表现党组织或党员冲锋在前、奋勇抗灾的典型事迹,展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对基层党员群众起到宣教作用的发挥。救灾题材虽说在党教片中比例不是很大,但分量却很重,因其能够充分展示危急时刻我们党及党员的光辉形象,因此这一题材的创作理应得到高度重视。下面笔者结合制片实践谈下救灾题材的创作体会,大致可概括为“六个一点”。
方案活一点
突发灾难如字面所述,具有突发性,因此往往就具有不可控性。这种不可控性不仅表现在救灾过程的各项进展难以预测,而且相关的拍摄过程也无法预料。因此,在拍摄救灾题材时,既然难以预测,就应“以不变应万变”,在短时间内多准备一些拍摄预案,要将各种可能因素都考虑进去,同时做好不断调整的准备,这样才能避免措手不及。
具体原则:1. 拍摄所需要的设备、物资等要尽可能周全,尤其是夜间拍摄设备,由于救灾是24小时不间断的,一定要准备好。2. 所谓时不待人,要时刻根据救灾现场的形势来迅速判断局面、果断调整方案,以免错过拍摄时机。3. 必须牢记,方案再调整也必须坚持突出展现党组织战斗力、党员风采这个根本原则,不能忘记拍摄初衷。
专题片《党员本色》讲述了“7·19”洪灾中党组织及党员如何英勇抢险、奋勇救灾的故事。在接到拍摄任务后,我们根据平时预案,紧急成立了指挥中心,拟定初步方案,统筹各方拍摄人员及物资,组成不同的拍摄小组分赴灾区;每一个小组都配了一名“现场导演”,随时根据现场情况来调整方案。正因为有了如此周全且灵活的方案,才最终确保拍摄顺利完成。
灾难无情,不可预测。我们在拍摄这类题材之前,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预演拍摄方案,及早谋划,经常练兵。比如,我们电教中心在一年里会专门设定报送、提交灾难题材拍摄方案,汇集大家的智慧,再进行商讨,然后根据确定的方案组织演练,这样就能让我们在遇到突发的险情时不慌不忙,关键时候冲得上去,可谓是有备无患。
节奏快一点
突发灾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重大损失,因此救灾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讲求高效率。既然整个救灾过程都是在和时间赛跑,那么体现在拍摄上,也应该跟上救灾的节奏,采取一种高效的、急促的叙事节奏来结构全片。因此说,救灾题材必须是“快节奏”。否则就成了“慢马拉快车”,显得不伦不类。
具体原则:1. 应尽量采取单线的叙事主线,以追求叙事高效性。2. 叙事方式应采取时序性叙事,以使观众能迅速进入剧情。3. 镜头应以推拉摇移等快速镜头为主,寻求画面切换,避免长镜头。4. 解说词和同期声等应尽量短小,以免冗长的声音元素导致节奏缓慢。
专题片《绝境逢生》,讲述的是2016年8月31日遭遇特大洪灾,当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党员干部紧急救援的事迹。片子采用快推、快拉、甩拍等拍摄手法,用多个短镜头把救援的场景、灾情暴发的画面、当地群众受灾情况等进行交叉叙事,表现出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张节奏,让观众时刻感觉“命悬一线”。这样的节奏恰当地呼应了全片的主题,也体现出了全片流畅的艺术表现力。
机位全一点
突发灾难的性质是事件,救灾过程的性质也是事件。为了能够将事件讲述清楚、交代清晰,多角度、全方位的拍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拍摄救灾题材时,对机位的运用原理就是“越多越好”,从不同角度、不同拍摄点去拍摄,这样才能实现全景式展现事件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现场的场景以及气氛。
具体原则:1. 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派出多个摄制组,每人一机,散布在现场进行拍摄。2. 如果人手不足的话,那只有要求拍摄者“动”起来,尽可能多跑一些拍摄点。3. 要巧妙借助现场救灾设备,如消防车等,进行多角度拍摄,当然这要建立在不影响现场救灾工作的前提下。
专题片《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是一部反映抗震救灾的片子。为了全景式描述出震灾的巨大危害、党和政府的及时到位的抢救援助、救灾人员的英勇事迹、人民群众的感恩之情,全片采用了立体化覆盖拍摄的方式,可说几乎所有能利用上的机位都有表现,最终成片如同一幅恢宏的画卷,显得极为震撼人心。
镜头近一点
突发灾难的现场具有危险性,但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拍摄良机。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救灾现场冲在第一线的人,往往是最值得拍摄的。如果跟得不够紧、靠得不够近,很容易就漏拍掉那些最生动也是最有主题意义的画面。因此说救灾题材拍得是好还是坏,往往取决于拍摄者离最危险的地方是近还是远。
具体原则:1. 必须记住,拍摄首要是保证自身安全,过于危险的拍摄行为不可取。2. 为了能随时冲在前面,拍摄设备最好是轻便式、易携带、贴身型的。3. 要注意盯紧那些冲在最前面的救灾者,随时和他们保持近距离“同进共退”,从而保证获得宝贵素材。4. 要注意和受灾群众的近距离接触,通过他们的受灾状况以及面对救援记录的神态、语言、行为等,来增强全片的表现力。
专题片《火线阻击》,讲述的是我们党的优秀干部樊渭的动人事迹。其中最经典的故事就是在“4·12火灾”中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以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带队连续奋战七天七夜。当时摄制组很多镜头都是在火灾一线拍成的,如此近距离的拍摄在专题片中实属罕见。就因为有了这样的“近”,才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主人公。
画面细一点
突发灾难的现场,往往范围很大。全景式的大场面描写固然不可少,但细节才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没有细节的片子,其实就是假大空。因此在救灾现场,要多拍摄细节,用细节来塑造故事、展现人物、体现精神。一个恰到好处的细节甚至可以成为全片的灵魂。
具体原则:1. 拍摄者要学会敏锐地观察现场从中捕捉细节,不要刻意去追求画面美感,而要在稍纵即逝的时机里迅速抓拍。2. 表现细节注意要用小景别尤其是特写。3. 细节应该以人物为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宣教价值。
在专题片《妈妈别哭》一片中,一位老太太哭着求官兵救救她那在废墟下的孙子,其实老太太知道她孙子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了,只是想抱抱孙子,把孙子的遗体领回家。当官兵齐心协力把压在她孙子身上的废墟推开,将遗体交给老太太时,老太太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地感谢官兵。下一个镜头用一个近景将伤感、内疚的官兵与飘扬的五星红旗拍在同一个画面中,官兵抹泪后离开出画,留下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再配上老太太的带着哭腔的道谢声,细腻的画面既彰显出了党和国家对受灾群众的关心与爱护,又刻画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情感实一点
突发灾难的现场总是有些混乱无序,但正是这种与常规拍摄的有序不同的无序,往往会产生很多由意外而引发的情感,从而平添了许多情感爆发点。因此说,救灾题材的党教片往往会在情感表现上不同凡响。比如现场获救群众的情感爆发、施救人员获得成功后的情感流露等等,都很感人。也由此,在救灾题材中,为了突出事件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情感表现应该尽量写实一些,不虚假不做作,以免冲淡全片的价值。
具体原则:1. 情感一定要真实,不能故意“煽情”,要毫不走样地去表现现场真实的情感。2. 要学会尊重被拍摄对象。这被拍摄对象,既包括救灾人员也包括被救群众,前者不要刻意去拍摄他们所做的不足之处,所谓人无完人;后者不要刻意去表现他们受灾后的狼狈模样甚至是隐私,尤其是遇难者,更要学会尊重逝者及考虑家属的感受。
专题片《灾难面前挺脊梁》表现的是抗震救灾光荣事迹。在拍摄时,编导就没有执迷于去拍摄那些“血淋淋”的画面,而是客观而冷静地将救灾过程加以如实体现,不过分渲染情感,不过分拔高事迹,尤其是对片中救灾人员的情感描写,也没有采取煽情手段,只是用画面直白地道出当时救灾人员面对危险的选择,其中的情感需要观众自己去挖掘、去体会。这样的情感处理,无疑是公正且有效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