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逸+王永鑫
摘要:新时期新阶段的“四个全面”总体战略,深刻把握社会进步与中国国情,切实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可持续执政规律及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以及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管理理念、认识与经验的概括、总结与系统化,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四个全面”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建设的战略规划,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切实体现。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设计;改革开放;管理绩效;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1-0045-06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进入新阶段、达到新高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筹划全局、揭示规律、总结经验、把握根本的确切表述,是关于治国理政重大战略与布局的精辟概括,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各项工作的总思路、总纲领、总方略。深入领会、切实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新阶段新常态下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根本路径与理论指南。
一、四个全面的形成、特征与逻辑要求
新阶段新常态的发展战略需要新的理论概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为基础,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中逐步形成的。
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①,即“一个全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一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8年之际的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③的战略目标,从而“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④。
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⑤,从而“两个全面”进一步扩展为“三个全面”。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⑥。这里,“三个全面”进一步完善为“四个全面”。虽然,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是在这次调研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是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组合在一起,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次面世。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主题,从而成为新阶段新常态的最强音。加之全面从严治党这一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国梦”第一阶段的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应当认识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逻辑延续,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必然结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阶段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特点:
以民为本。任何理论都有相应的态度和依据特定的方法并带有自身的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价值立场必然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谋福利。“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作为新阶段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其出发与归宿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使命追求,紧紧抓住民生与发展的主题与主线,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责任担当,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根本权益,全面依法治国;”⑦“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与劲头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价值取向,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⑧可见,“四个全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体现着鲜明的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办事是共产党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根本。总的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支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四个全面”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分要素看,全面深化改革是路向,全面依法治国是手段、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每个“全面”既坚持全局和重点的统一,又着眼重点兼顾全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是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中国的实际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与执政规律,是辩证思维的理论结晶。
实践第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动力与标准。“四个全面”源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抽象与总结。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就不会有“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产物,也是黎民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昭示!
紧贴时代。民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与时代特征。当今中国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奋力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我们正在进行着具有若干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改革经过30多年要进一步深化、治国理政必须现代化、执政党一定要从严整治、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如期实现,所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新常态主题与特征的理论反映,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时代的新内容、新精神。
引领全局。战略不但是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的,更重要的是具有引领与指导意义。“四个全面”作为新阶段治国理政的总思路、总战略,必须在各方面、各行业的实践中细化、深化、具体化,是具有引领、导向作用的总体规划和工作指南。新阶段新常态下,离开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可能晕头转向、犯错走偏,或者抓住一点、忘乎全局,或者撒胡椒面、丢失重点。因而“四个全面”既是战略布局,也是战术方式;既是引领之思路,又是具体之谋划,对于现代管理万万马虎不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新阶段中国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两大布局”,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是关乎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与民生与发展主题的大思路和总谋划,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引领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五位一体”是总体布局,即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从全局出发,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政治建设为基础,文化建设为灵魂,社会建设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具有指向性、切实性、方式性与具体性的特点,亦即以“五位一体”为着力点,切实打造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与“施工图”。总体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告诉我们,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怎么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告诉我们,新阶段新常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抓手在哪里?“四个全面”侧重于怎么干,“五位一体”侧重于干什么。“两大布局”必须时刻在胸,务必落实。
二、“四个全面”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现代管理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与重要特征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客观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成为基于人民利益推动今日中国在继续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寻找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的必然选择。新时期新常态的全面深化改革着力于民生与发展,从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的问题出发,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不彻底、不全面、不高效状态,改善管理、化解矛盾、优化配置、提升绩效,实现改革再出发。一方面是现代管理理论不断适应中国国情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从而进一步调整、创新、发展、完善;另一方面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前提下,通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督查落实、完善制度,切实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可见,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现代管理中国化的必然选择,而且是现代管理中国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旨在中国的民生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新阶段新常态中国民生与发展的主题与关键,因而全面深化改革亦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与重要特征。换言之,现代管理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即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全面深化改革”在理论层面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谋而合,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理论宗旨。
(二)“全面依法治国”是现代治理的必由之路与根本模式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现代化的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新中国以来正反两方面基本经验的正确决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按规律办事,则存、则行、则成,否则反之。“全面依法治国”是其他三个“全面”的保障,包括“五大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个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全覆盖: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⑨同时,“依法治国”也是新时期新阶段现代社会治理的根本模式,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实践性,需要党的领导、人民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核心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协商民主。治理是大管理、宽管理、深管理,实质是规范有序,宗旨是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和谐。治理包含管理,但不同于管理,二者在管控意义上是协调统一的,治理较管理更深刻、更全面、更人性、更民主。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理论,必然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选择客观、适合、科学、有效的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模式与方式、手段与措施,“全面依法治国”则是其唯一。因为从本质上讲,“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实现形式,既指明了中国新时期“第五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也规定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关于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根本模式,同时还规范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二者互为表里、同一系统、共生共存、有机统一。
(三)“全面从严治党”是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与核心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与实现“四个全面”的关键与核心。在中国,没有从严治党就没有“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的执政党,自身管理的状况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严管党、管好党是实现新时期民生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关键。“全面从严治党”:一是严管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党的各级组织包括中央领导机构都必须切实贯彻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主体责任,特别是管好党的各级“一把手”;三是持续不松懈,从严治党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在中国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情况下,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更是依法治国、协商民主的重中之重。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与关键在治党,一是政党要现代化,二是治党要现代化,不如此,“治理现代化”就难以落地。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以实现民生与发展为主旨,在不断发展、创新与完善的过程中,国家治理是其不可或缺的必要部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关于国家治理方面的关键与核心,只有充分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树立端正、良好的党风,构建利国利民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才能更高效地完成中国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因此,从严治党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社会治理方面的实质性内容。
(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新时期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旨与目标
“小康社会”是新时期关于民生与发展目标的追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中国梦”关于“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阶段性任务,阐明了现阶段我国民生与发展的重点和目标。这一重点与目标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一致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与目的也是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民生与发展问题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声音,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的阶段性目标与追求。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以实现民生与发展为主旨,一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要真实反映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民生需求和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同时,作为治国理政的必要理论,还要充分考虑与体现执政党关于民生与发展的战略与布局,彰显民生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于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自然也就成为新时期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旨与目标。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管理实践与理论的概括、总结、创新、发展,在新时期新阶段必然也有相应的完善与升华。“四个全面”就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时刻关注并体现民生与发展这一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主题的时代必然与逻辑必然。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战略规划
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一般在战略上包括“六大要素”,即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与理论主线、核心范畴、理论体系,包括与此相联系的逻辑要求与框架结构。换言之,“六要素”也是社会科学新学科建设的战略设计与规范。从中国的基本国情与新时期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四个全面”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战略设计与规范,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关键点、着力点、评估标准与理论归结。
出发点。理论从何处出发既是思维逻辑问题,也是立场选择问题。“四个全面”作为新阶段治国理政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从总体上规定了各行各业的工作重心,明确了战略任务与目标。作为解决当代中国管理大局与根本的基本方略,也就从总体上规定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与战略任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务必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研究、解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相关管理问题,更好地将中国现代管理的中心与重心引导、调适到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方面来。出发点确定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向与任务也就明确了。
落脚点。不能落地的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如果没有落脚点就意味着丧失了客观性与适合性。作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管理实践与理论的概括、总结、升华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须在新时期新阶段找到适合于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落脚点。“四个全面”是新阶段新常态现代化建设与治国理政的总战略,是中国特色现代管理的科学概括与实践基点,自然也就成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践行方向与落脚点。进一步而言,“四个全面”本身就在于民生与发展,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线也正在于面向民生、服务发展。因而,以“四个全面”为落脚点不仅能使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更贴近民生与发展,服务民生与发展,而且还能促使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更好地适应新常态管理的逻辑与要求。
关键点。没有重点就没有全局,抓不住关键就抓不住根本。有关键从而有政策,有重点从而有全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指导,需要在新时期找准关键点,提升现代管理的精准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四个全面”既是新阶段新常态指导改革开放的思想引领,也是完成“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理论纲领,更是限定时间、必须完成的关键任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以“四个全面”为理论和实践的关键点,成竹在胸、提纲挈领,放眼全局、步伐坚定,有助于更好地完成阶段性及开拓性的管理任务,有助于更好地深化与拓展理论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发展和改善民生。
着力点。任何管理都不可能没有抓手,没有着力之处。力贵支点,蛇打七寸,节点突破,全局皆活,选择影响全局的几个着力点扭住不放是现代管理抓住根本、把握大局、统筹兼顾、推进总体的重要方式方法。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为了解决中国特有的管理问题、提高管理绩效而诞生的新学科。实践表明,新阶段国家的民生与发展主要体现为“四个全面”,以“四个全面”为着力点,牢牢抓住“四个全面”践行现代管理,才能不偏离客观实际,更好地完成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管理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
评估标准。“四个全面”不仅是现阶段新常态工作任务的统领与指导,同时也是衡量与评估民生与发展的标准。同样,检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践行标准,即能否有效解决社会治理的一系列管理问题,亦为“四个全面”。切实完成“四个全面”是执政党的任务目标,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能否发挥作用的标准线。
理论归结。从实践与理论考虑,“四个全面”是现阶段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阶段性归结。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理论主线和核心范畴等学科要素方面都与“四个全面”高度契合,从而从理论战略上体现了与“四个全面”在逻辑要求与框架结构上的有机统一。
管理实践是管理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检验管理理论的唯一标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管理实践及其理论反映,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管理实践活动(包括管理理念、思想、理论、学说)及其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即研究并阐释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理念、思想、学说及其产生、发展、创新、完善的条件、过程、特点与规律性的科学。“四个全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和对于社会治理的基本设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归纳与要求,在理论层面完全可以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更是坚持改革思想、拓展改革对象、深化改革理念在新阶段的升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对新时期的管理实践与理论进行总结、提炼时无论如何也避不开改革这个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对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更是对管理活动不忘法律、坚持法治的必要规范。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尊重法律的重要意义,视其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实践约束;“全面从严治党”是对执政党的深刻要求,也是对党员管理者的严格约束,凸显中国的管理不再是领导层从上至下单方向的管理活动,添加了治理现代化与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则将其规定为现代管理有效性的核心内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阶段性目标,也是新阶段管理活动的目的与追求。同样。这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现阶段的民生目标。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任务可概括为:总结规律、提高效率、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其中,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科学发展要求在管理过程中明确管理方式和管理目标,新阶段新常态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规范管理行为与过程,保障管理环境与管理健康,提高管理绩效的重要规范与措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为新阶段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与前“三个全面”为同一系统,具有整体性,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阶段性战略要求。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吻合的。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线是民生与发展,这一理论主线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管理实践与目的的逻辑归结,与中国国情、现代化建设、富民强国相一致,与新阶段新常态的“发展新理念”相一致,同时也与“四个全面”的基本诉求相一致。“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是执政党长期治国理政的必然逻辑,是提高国家治理绩效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于管理行为、过程以及环境保障的基本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不但要求执政党必须严管党、管好党,而且要求执政党现代化。执政党自身的管理状况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只有管理得当、党风优良,才能实现社会民生与发展的主题,这本来就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实现小康”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与实现,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客观性、适合性、有效性与目的性亦在于此。
“科学化”作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主要包括管理理论科学化和管理实践科学化。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及其对实践的客观、公允、正确的归纳和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的实践活动与利益诉求也在发展和变化,从而导致管理实践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总体层面对中国特色现代管理实践的科学归纳、总结和提升,是在不断革新、不断更新、不断鼎新的基础上概括而成的中国特色现代管理科学。“四个全面”之所以是战略布局,在于其科学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之所以具有适合性,亦在于其科学性。科学性是二者的本质属性。
进一步思考,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架构与体系是以其学科要素为支点,以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民生与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性为内在逻辑实现的理论研究成果的符合时空的配置与组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规定了民生与发展的走向、路径与方式;“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规定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与约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规定了新阶段国家治理的主旨和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给出了新常态各方面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旨,而且构成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和架构体系,从理论上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相辅相成。
此外,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虽然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但由于其研究对象与任务的特殊性,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相应的特定性,如系统法、过程法。这种特定性仍然与“四个全面”密切相关。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吐故纳新、革故鼎新的进步过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过程法强调权变与适合,是管理过程中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方式方法,同样也是践行“四个全面”过程中重要的管理方法。同时,“四个全面”不仅是一种理论阐释,还是新阶段治国理政的实施方略和贯穿全过程的实践指导,运用过程法分析与解决问题,有助于在践行“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最大化地发挥管理的作用,提升治国理政的适合性与有效性。
注释:
①许惠平:《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体会》,载《探求》,2003年第3期第22页。
②刘云山:《毫不动摇的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载《求是》,2008年第2期,第6页。
③中央党校科社部编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页。
④周斌:《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载《法制日报》,2013年11月15日。
⑤吴爱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做好司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载《中国司法》,2015年第1期第2页。
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载《新华日报》,2015年3月19日。
⑦周明海:《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论纲》,载《长白学刊》,2015年第6期第8页。
⑧习近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1月14日。
⑨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2年12月4日。
参考文献:
[1]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毅武.中国现代管理理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3]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4]皮永华,陈哲.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2).
[5]冷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哲学思考[N].人民日报,2015-04-29(07).
[6]评论员.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3-15.
[7]施芝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N].北京日报,2015-3-02.
[8]周培清.“四个全面”的理论特征[N].人民日报,2015-07-07.
责任编辑、校对:齐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