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健+杨翠美
这一代的孩子是父母手心的宝,是长辈的心肝宝贝,在家里全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这样的一群孩子在没有家长的监管下能处理好关系吗?他们能相安无事吗?针对这一问题,年轻的父母其实也很矛盾,既想让孩子领略和闯荡多彩的世界,又怕他受到各种伤害;既想让孩子做个正真、善良的人,又担心他受到委屈,会吃亏上当……他们在保护与放手之间,在理性与宠爱之间,在快乐与烦恼之间,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呢?
圈养PK放养:各有利弊
圈养
在传统的育儿观念上,许多家长怕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危险而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对其24小时监护,这样做的同时却担心收得太紧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圈养”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听话、循规蹈矩,但缺乏自信和勇敢,容易扼杀其个性,依赖心理强,经常按章办事,做事谨小慎微,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当然,圈养能教孩子懂规矩,在家长的谆谆教导下,孩子能更顺利地适应社会规则。习惯于“圈养”的家长,应适当增加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让其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
放养
“放养”会让孩子更自由,在他的不断探索中,行为处事都变得更加独立,其创造力增强,个性鲜明,能够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长对孩子放开手脚,对其不管不顾放任其去疯玩。如果在必要的时候家长没有给予一定的引导,“放养”的孩子非常容易走向极端,放任自流。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反映放养的孩子从小缺少管教,太野蛮没教养,所以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要及时指出来,该批评时要批评,以便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养育孩子要收放结合
把握好一个“度”
放养和圈养不应该走极端,既要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又要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因为这些都易导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而形成“问题儿童”。因此父母应该在养育孩子方面收放有度,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当然这个度还是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来决定,如果孩子天生就胆小,家长再严管圈养,孩子就会向胆怯、懦弱方向发展,反之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可以在玩中培养其规则意识,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总之这个度要有一定的规矩作为框架,让孩子在框架内茁壮成长成才。
给孩子心灵以自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自由,又要有限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婴儿期孩子需要的自由是爬、走、跑等,家长要充分满足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的直接感知,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在幼儿期,孩子更多的是需要“玩”的自由,并在各种游戏中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和模仿,以此获得主动感、观察能力和自信心。给孩子真正的心灵自由,其核心就是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在做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判断。这就需要家长允许孩子去尝试、去犯错,这样他们就能通过直接的经验感知。总之,在圈养的同时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但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要受到约束的。
培养孩子独立性
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岁左右,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适当圈养,树立规矩
放养孩子如今成了很多家长奉为信条的教育模式,即故意忽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拒绝对孩子的物质和精神帮助,殊不知,这样做恰恰造成家庭教育的失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最好的教育理念是在一定的规范内放养。圈养是范围,放养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和思维。告诉孩子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有些规矩是生活中的小节,一举一动处处透露出家教深浅,出门在外不懂这些规矩,一般旁人看了好听点儿说是“不拘小节”,难听点儿就是“没有家教”。总之,散养不是信马由缰,一定要告诉孩子,框架范围在哪里,千万不要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