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权
[摘 要]
阅读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关键,是增强语文能力的最根本的环节。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能力?诱导阅读的渴望、创设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大量地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读中质疑,展开想象,掌握读书方法等都是聚焦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阅读情境;阅读方法;诵读能力
阅读能使人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各门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信息;阅读能启迪人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能提高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对教师来说,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其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抓手,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阅读看成是一大乐事、趣事去做,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语文底蕴不深厚!
一、巧妙利用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课文是作者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而我们的学生所处的生活年代与之相去甚远,了解甚少,因此,进入课文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查询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进行对话,这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从心灵深处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藤野先生》的教学,学生在广泛收集课外学习资料的基础上,小组内编制情景短剧,进入情景角色,在第二天的课前展示环节进行即兴表演,学生与藤野老先生时空对话,感受他学术上严谨的态度,感受他对“我”一生的巨大影响。这种背景的再现,尽可能复制出当年的情景,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孩子们更快地融入课文的角色中,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感悟与学习。
二、创设视觉冲击,诱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再现书中所描写的情境,使文章的情境感性化、生活化,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场景,就能很好地把学生的身心引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使学生思想深处产生共鸣,情不自禁想去阅读,想去探求,引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例如,在讲授《苏州园林》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喷绘图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用flash播放,形象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巨幅图片,充分感受到它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从而切身体验到“无论游览者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副优美的图画”。美景映入眼帘,诱发学生思考:作者会用怎样贴切绮丽的语言进行深层次的描述?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马上想走进课文一探究竟的学习动机,引发阅读渴望。
三、设置阅读情境,拓展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开始时,我把“我”蹲在悬崖上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指着画面问道:“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他为什么会在悬崖上?他是怎样去到悬崖上的?他怎么一个人在上面?他为什么害怕?他在上面做什么?后来他下得来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并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文章中寻求答案,最后让学生回答。这样,通过由学生质疑,文中寻疑,再由学生交流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层次性和多维化,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培养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兴趣
首先,抓住文眼或文题的中心语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先决条件。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的关键。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读下去,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再次,读懂文章主旨是阅读文章时学生的感情升华。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抓主笔阅读,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主笔一般是主旨的体现,抓住主笔,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虽然形散但是它神不散。如许错综复杂的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除以上这些培养阅读的方法外,还有带疑难阅读、对比阅读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我们教师如能因教材因学生施教,学生的阅读兴趣必会大大提升。
五、强化诵读能力,延伸阅读兴趣
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词和句子有明确的认识;通过背诵,又把这些知道的知识植根于脑海。有些文章不是一读就可以理解清楚的,也不是单靠老师讲就会理解透彻的,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把这些内容烂熟于心之后,就能无师自通,体味到作者所用语言材料的匠心,加深对作者弦外之音的感受,领会作者行文的真谛,正是印证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语。
例如,在讲授《陋室铭》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表面上是写陋室的环境、主人的交往、主人的生活状况。其实作者是借写陋室的环境、主人的交往、主人的生活状况写人的思想情操和人生追求,即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赞美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学生要真正领会文中作者表达的这一情感,除了老师在课堂上做出恰当的点拨以外,要求学生通过背诵本文,以加深对课文写作目的的理解。结果,学生再一次打开兴趣的大门,从字词的精美,从句子的修辞,从文章的整体结构重新进行深层次阅读。兴趣大门打开了,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层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诵能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也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背诵多了,知识的网络勾联紧密,也就熟能生巧,举一反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而精思,长吟而反复”。读得愈熟悉对文章了解愈深,真正做到了“腹中藏书一万卷”,那自然就知道话怎么说,词怎么用,文章怎么写,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思想的深化,不断得到知识上的积累和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能力培养,要注重实践活动,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多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与书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心灵对话,与圣人对话,与大自然对话,鼓励他们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拓宽自身的创造空间,增加自身的创造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是小课堂,社会是大课堂,善于引导学生建立“大语文”观、“生活语文”观,在活动中培养阅读兴趣。
[参 考 文 献]
[1]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郑艳.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D].辽宁师范大学,2005.
[3]王穹.语文教学与闲暇指导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江敦辉.中学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余大军.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08(27).
[7]赵玉平.浅谈如何提高当前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8).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