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 要]
中学语文课堂动态教学有效性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结合教学案例,拟从备课、授课、课堂活动等加以分析,教师需要做到准确把握教材,做好教学设计,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充分考虑“学情”,结合学生需求传授问题;把握教学契机,适时诱导深入教学;多维设计问题,让教学环环相扣;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力求灵活有效,构建一种生态教学。
[关键词]
中学语文;动态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学科教学应有的动态性无法有效开展,加上许多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综合研究不足,不少语文教师常常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现了“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过程体验”的教学弊端。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呢?[1]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备课、授课、课堂活动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
教学是动态生成的,但可以预约精彩。教师需要理会课标理念,深挖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对教材的处理做到干净利落,或高屋建瓴,或抽丝剥茧。既要环环相扣,又不宜面面俱到,过于详细化。因此,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只是教学大致流程的一种体现,对教学内容做概要性的预设,对教学形式的预设要具备模糊性,对课堂结构不做确定性预设,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随时准备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随机做出调整,让教学预设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在这种教学设计框架下教学,教师才能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和开放的观念,更容易吸纳学生的新思维、新思想,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随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
例如,《小狗包弟》一文的教学,由于时代的变化,学生要认识“文革”给人们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领悟作者深刻的自省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笔者选择了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讨论:①读了本文你是否内心受到震撼?为什么而震撼?②开头一段似乎与本文无关,能否去掉?如果不写把包弟送上解剖台,而写把它寄养到乡下,好不好?为什么?③读了本文你对文革、对作者有了哪些认识?④根据本文主旨揣摩插图的意义,如果让你配一幅插图,你怎样配?这几个问题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进而逐层深入,探究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与作家内心灵魂进行对话。
二、充分考虑教学的“学情”,关注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教学立足于教与学的真实状态和复杂关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应做到心中有学生,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学生角度想想哪些知识是其真正需要的,从教师角度考虑如何让孩子能接受这些知识。语文课堂需要一种动态生成教学内容,不可为了教学而教学,有的东西即使很简单,但只要是你眼前的这些学生所缺少的,今后对他们有用的,就不能忽略不讲。
例如,学习夏衍的《包身工》,对于文章所报道事实的理解并无多大的难度,但不少学生在修辞这一关犯难了,从而暴露了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缺陷,针对课上发现的这一情况,笔者介绍了与本文有关的几种修辞知识。这时,教师如果不做这方面的工作,不少学生的这种缺漏将一直存在。同样的,有的知识虽然与考试无多大关系,却是学生渴望了解的,教师也必须不厌其烦地解答。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许多学生在了解了作品的概况、金陵十二钗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后,对在课文中还未出场的另一女主角薛宝钗心存期待。这时候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薛宝钗的出场及相关典型情节。如果此时我们只是简单的说一句“回去自己学习吧!”,当学生听到这样的话语,其兴趣必然会荡然无存。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欲望适时调整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三、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催生新的生长点
语文课堂动态教学是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多元的碰撞解读交流中形成的,基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整个语文教学呈现一种动态性,总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适时加以引导,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前,笔者让学生课外观看《文人百年——徐志摩》的视频材料,课堂上介绍作者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更关注的是徐志摩的情感历程,于是我便从徐志摩追求情感完美的角度入手,延伸到探讨徐志摩对诗歌的唯美风格的追求,让学生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方面对《再别康桥》进行鉴赏,这样鉴赏本诗艺术手法这一教学的重难点便突显出来,徐志摩在艺术上的风格也就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来了。此时,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抓住课堂教学上的任何一个契机,把这些“偶发事件”的价值放大,使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成为课堂新生长点。
四、根据学生课堂反应,适时降低问题的难度
问题往往是敲开课堂上师生、生本之间对话的钥匙。如果设计的问题学生难以解答,课堂教学就难以推进。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地降低问题难度,把问题分解为一连串的小问题,前一个问题成为解决后一个问题的起点,形成问题链,直至水到渠成地解决最后的问题。
例如,《项羽之死》对项羽形象的分析是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如果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去分析人物,抽象性较强,学生难以回答。笔者针对文中项羽的一言一行,分别进行了提问,如“东城快战”一节,笔者就提出四个问题:田父骗项羽,这是一个偶然事件吗?项羽此时面临着怎样的处境?此时项羽对部下说了一大段话,你从中看出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愿为诸君快战”改为“决战”如何?这四个问题具体可感,一步步推进,引领学生联系当时军事形势分析项羽心理,结果学生轻松地把握到项羽的性格。
五、针对课堂活动设计,体现教学的灵活有效
新课程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它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之上的合作互动关系。为了达到这种师生教学合作互动关系的目的,很多老师已经打破讲坛局限,主动与学生融为一体,但也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里经常采用了大量的游戏、比赛或小组学习等华而不实的活动。这种看似气氛热烈,其实不少教学活动的设计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大理想。那么,怎样的课堂活动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呢?笔者觉得,课堂活动的设计至少得符合三方面的原则,即要有针对性、合作性、时间性。一个活动的安排要切合学生的水平,有交流的可能,要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才能行之有效。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笔者设计一个活动,为各幅秋景拟几个字数、句式相同的小标题,要求意境优美并说出理由。此题因为有了条件的限制,在难度上比仅仅只是拟小标题要提高些,符合班级学生的概括水平,时间设定为三分钟,相当于考试时作答的时间,加上将讨论的结果以调板的形式展现,学生们可以在多个答案的对比中提高鉴赏能力,好的小标题就直接作为参考答案,这样参与的同学成就感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也就增大了。
六、小结
基于语言文字以及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成就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必然要呈现一种动态课堂的学习状态。文章从备课、授课、教学活动等多个层面探讨如何构建动态课程的生成策略,期待更多教师探讨当今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的动态课堂研究。教师在教研路上难免会多走一些弯路。笔者想用毛泽东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大家共勉。
[参 考 文 献]
[1]徐光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0(6).
[2]张维岩.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2(21).
[3]薛玉洁.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5).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