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生
摘 要: 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因此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是空间能力的形成。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地理学习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联系生活,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在读图活动中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形成和运用心理地图四个方面归纳空间能力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空间能力 渗透方法
2010年广东高考取消原来的3+X+1模式,而是采用3+文综/理综模式,随着模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重心与以往相比发生改变。在文科综合考试中,地理学科是个重头戏,考试内容有一定难度,整个文综卷的成败取决于地理成绩的好坏。
1.高中地理学习存在的问题
地理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对象,大多是学生本来较熟悉的具体事物,比如山脉、河流、湖泊、矿产、国家、城市等。然而,这些较熟悉的东西,学生却难以从整体上真正透彻地理解、掌握并运用。原因是对于地理事物的认识,本应该从它的成因、分布、特点三个方面着手;而前面所说的学生“较为熟悉”,实际上只是针对“特点”这一方面而言的,并不包含成因和分布在内,所以才如此。例如,2010年揭阳高考“一模”文科综合的地理试题,第41题第(2)小题考查“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中有地中海气候的国家有几个?很多学生的答案是1个或3个。答案是1个的原因在于学生就只知道地中海沿岸是这种气候类型,而不清楚它分布的规律是大陆西岸南北纬30°~40°,所以五国中除了土耳其还有南非,选择3个的学生错在把阿根廷也算进去,从试卷图中可知40°S穿过它的境内,但这个国家是在大陆东岸。从这个案例可以反映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究其根本原因是空间思维能力的缺乏。近年来高考题中关于区域的问题不断出现,而且所占的分值较大,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又是困扰地理教师的难点。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把地理空间能力渗透进去,很有必要。
2.空间能力渗透在地理教学中的方法
2.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很多。现代的教学手段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在众多现代教学设备中又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最大。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带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例如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这节时,可以通过下面教学设计完成:①放映东北地区位置图,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与按行政区划分的东北地区的范围是不是一样的?学生仔细读图后会发现该图的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这四个部分,而按行政区划分的东北地区只包括黑、吉、辽三个省份。②放映地形图,让学生分析该区的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并归纳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③放映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的景观图,分析当地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在空间定位及思维能力方面日积月累,逐渐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
2.2联系生活,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地理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将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地理的成功乐趣,同时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最直观的素材和准确的空间概念。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1)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时,对这个概念的教学可以通过下面的教学设计完成:①课前先布置活动,让学生观察一天中自己的影子的长短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留心观察:影子什么时候接近最短,大概是几点?②在课堂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出观察结论:早晨影子长,越接近中午,影子越短,过正午后,影子逐渐变长。影子最短的时刻,太阳的高度最大,从而引出太阳的高度角的概念:一天中当地正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这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③再引导学生思考:影子最短时,手表的时间刚好就是12点吗?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不是,原因在于学校所在的经线约为116°E,手表的时间是120°E经线的时间,所以通过时差换算可知,在12:16左右,影子才最短。所以这个“正午时刻”是指该地经线的地方时12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联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空间。
2.3在读图活动中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图表蕴含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和规律。读图活动是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必要阶段,其目的是训练他们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和表达,具体做法如下:
2.3.1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建立空间联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正确读图的一般程序,其次是明确从图中该获取哪些重要的信息。例如在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时,首先结合图例符号认识板块的名称,接下来是了解各板块的位置和范围,然后设置问题:印度洋板块,它就是位于印度洋吗?学生通过仔细读图发现,这个板块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还有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2.3.2地图叠置,获取空间信息和特征。地图叠置就是将两幅或多幅地图重叠在一起,从而发现类型结构上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及动态变化等特征。如在学习季风水田农业时,将亚洲的水稻分布图、气候类型图、地形图和亚洲人口分布图四幅图重叠一起,学生就能分析亚洲水稻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该区生产水稻的自然条件是季风气候、平原地区,人文条件是劳动力充足,粮食需求量大,而水稻单产高,能满足当地人的粮食需求。通过地图的叠置,学生更容易认识整个区域的特征及相关的联系。
2.4形成和运用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即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这些脑中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是贮存和提取地球上自然信息和人文信息的必要方式。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平时做练习题,手中有地图册,练习题轻而易举地做出来;而在考试时,失去地图册,就茫然,总是记不起来试题中的图是哪个区域的。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构建心理地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区域空间定位的能力。例如,在高二复习中国地理时,对中国心理地图可通过4条纬线23°26′N、30°N、35°N、40°N及4条经线120°E、110°E、100°E、90°E进行宏观定位。其次,平时让学生尽量多画一些地理简图,通过动手,学生可以加深对区域位置及相关地理事物的记忆。例如,通过了解中国主要的经纬线后,要求学生动手在图上画出中国的经纬网,然后在相应的位置写出主要的山脉,这样可以增强记忆效果。再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练习根据心理地图才能表述的问题,考试也应考虑心理地图的形成和运用水平。心理地图的构建最终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空间能力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反复训练的过程。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得依靠教师循序渐进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以逐步提高。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中丰富的活动,突出地理事物的时空特征,易于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地理之间的因果联系、地域联系等时空联系,促进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这一根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爱民.关于文综地理综合题答题的基本模式探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99-100.
[2]苏文.浅谈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www.lajsjx.com,2005-9-2.
[3]丁宇.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www.eduhc.com,2007- 11-9.
[4]黄习.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www.doc88.com,2009-9-28.
[5]林元龙.心理地图的内涵剖析和构建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4):14-15.
[6]汤国荣.高中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