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7-02-06 15:55关冬梅
考试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雷雨词句读书

关冬梅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按照《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年龄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和方法,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既爱读书又会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读书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对所学课文乐于读,就会越读越有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秋天的图画》一课,我板书后问:“你们喜欢秋天吗?”学生说:“喜欢。”我追着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秋天很美。”我继续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我好像看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我又问:“你们想看看这幅画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我趁机范读课文,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

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小学生的思维多是形象思维,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尽量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展现教材所表现的情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教《雷雨》一课,课前我精心制作“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幻灯片,制作配有风声、雷声、雨声的课文朗读视频。教学时把学生带进雷雨的情境之中,学生又看又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的特点,教童话一类的课文时,我常常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如教《比尾巴》一课,在学生学习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以后,我请六位学生分别当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表演比尾巴。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而且要教学生会读书,指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读书,掌握读书方法。我一般按以下方法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1)读课题,讲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2)轻声读课文,或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读或听之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让学生粗知大意,掌握课文脉络。(3)自学生字、词,边读课文,边利用拼音查字典,学习字词,思考词、句、段的意思,找出不懂得词句和问题。(4)带着问题深入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5)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有的读熟会背。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并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做。经过几年培养,现在学生初步学会怎样读书,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二、重视词句教学,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弄懂词、句的意思,才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反过来,只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体会到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的作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我主要采取换词,改词,找近义词、反义词,看插图、实物,演示,做动作,表情朗读,复述句子,改变句式,仿写句子,结合上下文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以《雷雨》的教学为例,课文第一句说:“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教学时我让学生读这一句,说说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乌云)。接着让学生找出写“乌云”的词语:满天的、黑沉沉的、压。之后,利用幻灯演示“乌云压下来”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后讲讲“满天的”、“黑沉沉的”、“压”这些词语各是写乌云的什么,整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学生对这句话写云厚、颜色黑黑、来势猛、天阴得很厉害就有了具体的理解和感受。

课文第三小节说:“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越……越……”的用法,我先让学生按原文填空:闪电越( )越( ),雷声( )越( )。接着请后排一个学生向我走来,并问大家:××越走离老师越怎么样?他们说:××越走离老师越近。再让这个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并问大家:××这时越走离老师越怎样?大家说:××越走离老师越远。然后,我让大家模仿这种句式造句。有的说:“课文阅读越熟。”有的说:“文章越写越好。”有的说:“身体越锻炼越健康。”……这样学生从实际语言中了解和掌握了“越……越……”的用法。

词句教学不仅要注意讲,还要重视读。多读,熟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教学时我把讲与读紧密结合起来,以读助讲,以讲促读,读读讲讲,讲讲读读,增强学习效果。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低年级的词句教学,必须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字面的意思,还使学生理解词句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不仅使学生能够懂得,而且尽量让学生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读和写的能力。

三、启发积极思维,鼓励质疑问难,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

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熟读精思,逐步学会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是促使学生熟读精思的重要方法。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在教学课文时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如教学《难忘的一天》,初读课文时提出:课文写的是谁?写他的什么事?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第二遍读课文时提出:“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又紧张又激动呢?第三遍读课文时提出:为什么邓爷爷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就可促使学生读书时眼到、口到、心到,“俯而读,仰而思”,逐步养成用心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提问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水平。例如教学《平平在家里》,主要告诉学生一个真正的少先队员在家里和在学校一样热爱劳动,帮助家长做事。在家里和在学校表现不一样,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平平这个孩子,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关键。课文后面第二个问题“平平是好孩子吗?为什么?”提到了点子上。教学时我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一提出,学生认识不一致。有的认为平平不是好孩子,理由是平平不听平平不听老人的话,不帮奶奶提水;对妹妹态度不好,不帮妹妹系鞋带;只想在学校做好事,不愿意在家里做好事。有的认为平平是好孩子,理由是平平想入队,要求进步;想向少先队员学习,很虚心;听妈妈的话,想学好。有的认为平平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果在学校做好事,在家里也做好事,就是一个好孩子了。通过讨论,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有几个学生主动检查自己说,他们有时也和平平一样,在家里不帮爸爸妈妈做事,以后要改正。

提问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教这样的课文,我往往抓住结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如教《坐井观天》结尾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就跳出井口来看一看把。”我问:“青蛙跳出来了没有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争先发言,如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心里想,我非出去看看不可,看看你说的对,还是我说的对!他两腿用力一蹬,跳出了井口。它往上一看,惊奇地说:啊,好大的天啊!真是无边无际!从此,它不再说天只有井口那样大了。”我肯定他们想得好,想得合情合理。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提问,还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想每个词是什么意思,每句话讲的什么,课文里讲的道理自己明白没有,课文里一些词的用法、句子的说法、标点符号的用法,和过去学的是不是一样……凡是自己不懂得语文知识和不明白的道理,都是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开始从词句方面引导学生提问题,以后从思想内容方面引导学生提问题,最后从写作形式方面引导学生提问题。学生只要提出问题,就表扬、鼓励,经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例如他们在课堂上预习《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就提出十几个问题,从思想内容到写作形式,从字词句到标点符号,提出的问题范围相当广泛。听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打心眼里高兴。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引导有方,就可以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

猜你喜欢
雷雨词句读书
雷雨天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雷雨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雷雨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