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党史文化对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7-02-05 20:13王婧
考试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校

王婧

摘 要: 党史文化是党的历史与先进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其蕴含的价值观念与高校制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契同。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转型对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作风及崇高精神等精髓对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党史文化 高校 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渗透于学校各个组织部门机构和规章制度当中、被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循、体现其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的文化。它一方面外化为高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机构职能等,另一方面包含学校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约定俗成的礼仪习惯等。但长期以来,相比于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国内各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略显薄弱且呈现诸多缺陷。总体来说,制度文化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很多高校的规章制度大都停留于行为规范、辅助教学等外在层面,并未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因而不能形成持久的约束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更无法上升到制度的文化层面。

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转型对高校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有了新的诉求,同样对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制度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规律,做适当调整与改进,才能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以充分发挥其在高校资政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导向、目标激励及行为规范等功能作用。

党史文化是中共自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带领全国人民在认识和改造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经过不断总结积累、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切有利于资政育人的文化成果的总和。从精神层面或观念形态来说,党史文化包括艰辛探索过程中升华的科学理论,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及崇高精神等。这些宝贵经验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对如今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建设高校制度文化角度来看,探究党史文化的现实指导作用,有利于党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深化。

高校制度文化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它的塑造与改进不能一蹴即成,需要长期积累和沉淀,其本身是一项巨大工程,任重道远。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建设高校制度文化,向党史文化精髓借鉴。

一、理想信念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精神向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缺失或者动摇,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每种制度都包含着一定的价值理念,制度文化是高校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理想追求的凝结,蕴含了大学的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具有道德教化与引导的功能,良好的制度文化规范着高校师生的价值期望、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因此,高校制度文化建设须以理想信念作为精神向导,并自觉成为高校师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途径,才能保障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撑作用贯穿校园各项工作与学习。

在如今自媒体时代中,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微博、微信上流通,对这些问题的各色评论铺天盖地而来,其中充斥着多样性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可取的,又有消极腐化的,鱼龙混杂;广大师生,尤其是大学生普遍缺乏鉴别能力,容易被其影响,这就对高校校园文化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能够及时关注现实焦点,又要能够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解释现实问题。高校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体现这一职能。

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首先明确其指导思想,突出其精神引领性质,制度实施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严格落实切合性。通过制定并实施适宜的激励与惩戒制度,对符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行为施以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对先进典范行径予以赞许和宣扬;或对违反道德信念的言行予以约束、惩罚,从制度层面对师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召,激发对理想信念的向心力。将理想信念融合在制度文化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其内涵,使文化特质更具持久性与感召力。

二、民主集中制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也是党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该制度强调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在当今高校中,制度从最初的制定和之后的实施、反馈过程都很难体现这一点。大部分制度,师生民主参与的意识不强,制定与实施过程不够透明,无法反映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与要求,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并未听取广大老师、学生的意见,大多是管理者自上而下决定的,这就导致广大师生对制度缺乏认同感。另外,由此制定出来的制度不一定能够体现广大师生的利益要求,更缺乏操作性,当相关制度与师生的现实情况发生冲突时,如缺乏有效沟通,将导致师生设法规避制度的管理,最终制度失去内在文化价值导向。

因此,高校制度的制定过程、制度内容与实施过程均可借鉴党史文化中民主集中制这一组织原则,体现民主性。任何一项制度要获得认可、产生实效,就应使人们相信制度是他们自己的,从中体现着他们的利益与诉求。师生参与制度的制定,既凸显了学校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治理的理念,又有助于师生形成对学校制度的正确情感态度和持久的心理定式,减少规避抗拒心理。另外,民主公正的制度应当做到信息透明。如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通过学校公告栏、校园网络媒体等渠道将相关信息向全校公开,尊重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并在实践中进行动态更新。

通过转变管理理念,突出民主建设需求,使高校主体能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中,对制度形成认同感和参与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民主的制度文化氛围。同时,尊重教师的参与权与质询权,意味着对学术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制度的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平等人格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德行的形成与发展,有效发挥制度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

三、以人为本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将之纳入制度文化建设中,将人本思想对人的内在的影响、熏陶与制度外在的规范、约束相结合,使硬制度与软管理形成合力,以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在目前高校规章制度的设计上,普遍缺乏人性化关怀。表现为制度刚性过多,柔性不足;否定性条款多,肯定性条款少;惩罚性规范多,奖励性规范不足;约束与抑制不当行为的多,鼓励与引导正当行为的少;强调义务居多,强调权利不足等。部分制度本身背离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常常导致学生出现越轨行为,又要求师生遵循,必然会降低大家对制度的文化心理认同,这些都忽视了制度引领与教育的价值所在。

高校在致力于制度建设过程中,首当坚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体现制度的公平、自由等秩序价值,增强人们对制度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与个性多元化的趋势日渐凸显,校园制度不能再继续坚持灌输式教育,而应当把握师生现状,适应时势,真正反映出高校主体对学校、部处、院系等的现实需求。充分调研,从保障广大师生利益角度出发,建立适应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弥补校园制度的文化内涵。在学生工作及其他校园工作上,需要做到公平公正,不搞人情,杜绝潜规则,制定公正有效的学校规章制度,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依照学校相关章程办事。遇到质疑,不能回避,需要谨慎对待,并公开问题的处理结果,从而使师生相信制度建设,认同领导工作。

四、依法治校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共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具体体现,依法治校是在教育领域的法治实践与创新,已成为大学发展的内驱动力、重要根基和必然选择。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备的制度与程序,保证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活动与制度规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保障。

注重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合法性、权威性与可操作性,推行依法治校。高校规章制度要真正做到有章可循、立章民主、按章办事、程序正义。严格依照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而不与之相冲突抵触;在学校法律风险防范与处置方面,推行和普及听证、申诉、诉讼制度;创新管理的法治思维、方式、载体和考评指标,规避校内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力、监督不严、救济不实的现象,切实推动依法治校的与时俱进。另外,促进依法治校与民主治校的融合。依法治校的实质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治理学校,核心是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而民主治校是依法治校中施行民主管理与监督,即通过管理者与相对人之间的协商与对话,充分发挥师生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畅通师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合法监督,从而确保实现法治与民主的双重目标。

高校制度文化是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统一结合,是针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约束、指导、规范和协调作用的内部规定。因此,应注重高校制度文化的不断创新,制定出切合实际、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利的规章制度,弱化对师生员工的人为管理,强化制度管理,对不符合规范的随意行为及隐蔽行为加以杜绝。

只有在良好的法治校园氛围下,学校的各项工作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任何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体制和制度上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制度自觉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育人环境,这样的制度文化对师生树立法制意识、培养法治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高校制度文化发展的动力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它要求用辩证统一的思维看问题,打破主观偏见和习惯势力的束缚,面对并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理论不仅根植于中国发展的历史,更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时刻鞭策着人们用发展的眼光、全新的认识探析事物的本质。

高校制度文化经过长期积累和积淀而成,其内涵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产生、发展、认同、接受的过程,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高校校园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时刻发生着变化,作为其中重要保障部分的制度文化需要不断随之健全、完善,修弊规新,针对不断出现的新状况及时予以总结,并制定合理的制度予以管理规范。

目前高校内的部分管理制度还不能满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际需要,学校中某些已经陈旧过时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创新性产生抑制和束缚,规章制度缺乏弹性,存在划一、烦琐、刻板的特征,将学生的培养过度地限制在既定框架内,而不重视因材施教原则以培养特色学生。为激发鼓励学生的创新与突破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在新观念、新技术不断产生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当重点培养能领导科技潮流、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才。有时往往是制度束缚,让高校教育趋向管理型、封闭型,大部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再加之过分注重学习过程与形式,而忽略学习初衷,不利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的需求。

为此,高校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中,应不断展开调研,切实听取师生工作学习中的想法与建议,认清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并采用规范程序,不断改进完善制度体系,减少部分制度的滞后性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变师生对制度文化守旧不变的消极印象,让制度文化成为充满新能量的活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理明.党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2]韩珺珺.论党史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3]郑天竹.大学制度文化育人功能探析.

[4]刘宇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研究.

[5]赵骏.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6]李海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课题“新形势下党史文化与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XKY040)。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