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逻辑

2017-02-05 14:42韩中凌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创世神盘古神话

韩中凌

课例片段

师:同学们都觉得盘古用身体创造世界这部分最神奇了,那就让我们好好读一读,看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生: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生: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生: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生: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南、西、北四极。

生: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生: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生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生: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一句话——

生(齐):人类的老祖宗,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让我们读出变化的神奇吧!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试试你记住了吗?(学生补充填空,填出盘古身体的变化)

师:请大家注意第4自然段的末尾是——

生(齐):省略号!

师:意思就是还有许多变化没有写出,让我们也来试着展开想象,填一填:他的——变成了——。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个个蒙古包。

生:他的手指变成了五指山。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草。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我们的老祖宗就这样,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我想说:盘古,你太伟大了,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美丽的宇宙。

生:我想说:盘古,你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课例表面上行云流水,实质上却忽略了神话的体裁,更未深究神话的逻辑,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教者未曾细读、深读文本。

神乎其神

奥托在《狄俄尼索斯:神话与崇拜》中说“起初总是神”。意即远古时期,人类试图以有限的经验来解释自然与生命时,便开始创造神话。几乎所有的神话,都会有相似的开头:“很久很久以前”,本文也不例外。

作为创世神话,自然是古人对老祖宗的神化,用以解释宇宙生成和万物由来,是一种严肃而又浪漫的思考。“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神话不仅追问,还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便创造了神。

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长期在人们口头流传,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其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因此,《盘古开天地》一文尽管有三位作者,仍是改编自上古神话。

在《太平御览》卷二载“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物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则记叙了盘古如何化身宇宙: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

古人的想象,只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盘古是对人的夸大。

比如,他是个巨人,如常人一样有五官四肢,要睡觉,也会累得倒下。并且他的神迹,有明显的情绪表现,“忽然醒来”“就抡起斧头”“怕”。这些都代表着一种尚未经过文化陶冶及修饰的,较为自然、原始、粗糙的人性面貌。

而要完成开辟鸿蒙、创造宇宙的壮举,他就得具备神奇的力量。

文中盘古行为的神奇大致可以概括为:睡觉神——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力量神——一斧劈开混沌,撑开天和地;身高神——随天升地降不断长高;变化神——用整个身体变化出自然万物。

教学初始,可设一个问题统领:盘古的哪些表现,让你觉得非常神奇?以此引导学生认识神话故事的特点。还可引入《三五历纪》原文的“如此万八千岁”,对照文中的“不知过了多少年”,体会古人对天地距离遥远的想象。

合情合理

原初神话基本不靠理性原则、逻辑思维来编排,而是依情节展开,因此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但改编成一个文本,尤其成为一篇课文,它就要遵循读者的认知逻辑,要“神”得合情合理,通篇能自圆其说。

如盘古化身宇宙的变化,想象力极为丰富,但绝不是课例中那样随意地瞎想。

细读整个第4自然段,会发现作者是巧用比喻来形容这种创世之变的。而凡是构成比喻的,必然拥有一个本体,一个喻体,在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也就是说,盘古的身体与化身的宇宙要有相似处。

比如,“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气息首先是流动的,可以呼入呼出,其次可以变化为雾、云、雨,乃至冰雹、雪花。所以让气息变成风云就比较恰当。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隆隆的雷声;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南、西、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变化既神奇又合理呢?我们只需变换一下本体和喻体,稍加引导即可:

师:老师只稍微改动了一下盘古的创造,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的感觉。

生:第一句和课本不一样,后面都和课本上写的一样。

师:你很会发现。这也是在写盘古神奇的变化,想象也很丰富,可以这样改吗?

生:老师,你的想象不合理。呼出的气,那气本来就是没声的,怎么能变成雷声呢?还有他发出的声音,要是变成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声音哪去了呢?

师:也就是说,就算是神话故事,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想象,而要合情合理。那下面,我们把省略号补充一下。注意:你的想象既要神奇,又要合乎情理哦。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深埋在地下的钻石。

生:他的嘴,变成了雅鲁藏布大峡谷。

生:他的肠子,变成了一条条地下隧道。

生:他的肚脐,变成了四川盆地。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啊!你们刚刚想象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身体,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能不能再想象一下,如果他的情绪、心情也会变呢?比如,他的喜怒哀乐会变成什么?

生:他的高兴,变成了晴天;他的悲伤,变成了阴天;他的愤怒,变成了沙尘暴。

师:你太厉害了!一千多年前南朝有个叫任昉的,他写的《述异记》中关于盘古的神话,也有类似说法,“喜为晴,怒为阴”。

这是我们遵循神话想象逻辑的教学。

但如果再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文中有不合逻辑的地方:盘古死后,化身万物,才创造了宇宙。盘古刚睡醒时,世界不仅是混沌一片,而且空无一物。那么,他抡起的那把大斧头,从何而来?

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改一改,怎样才合理,然后再引入不同版本的文本。如“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可是周围一片黑暗,他什么都看不见。急切间,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让学生比较,哪个想象既神奇又合理。

甚至,还可以让学生继续想象:既然最初的最初,是洪荒的,是混沌的,是一无所有的,盘古又从何而来?

中西对比

创世神话蕴含着先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文化心理等等,又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做一点点文化上的探索。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兴趣呢?我觉得可以尝试作一个简单的中西创世神话对比,给学生引入《圣经》中创世纪的改编本:

最开始,神在茫茫一片的水面上飘过,觉得有光才好,就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神认为很好,就把光和暗分开;让光成为白天,暗成为夜晚。这是第一天。

神又造出了空气,把水分开来,一部分在下面,一部分在上面;他称空气为天空。这是第二天。

第三天,神说:“天下面的水要聚集起来,让土地露出。”就是这样,神把从水中露出的地方叫作地,把聚集到一起的水叫作大海。大地造出来后,神又在上面造出了各种植物,于是就有了树木、青草、果实、蔬菜等。

到了第四天,神让光从天空发出,普照大地,并由此规定了各种时间。还造出了太阳和月亮,分管白天夜晚。又在天空造出了很多的星星。这样看上去更好。

第五天开始了。神看着自己造出的天空和大地说:水里要有各种生命,天空中要有鸟儿飞来飞去,大地上还要有很多的动物。这些就都出现了。

到了第六天,神就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类,来做世界的管理者。这样世界就全都有了。

第七天,神觉得需要休息,就休息了。

比较一下:西方的上帝与中国的盘古,在开创世界时有哪些不同?

上帝的创造居高临下,极其轻松,几乎是想到什么,什么就出现了。所以用时短,只有六天。充分体现了他是万物的主宰。而盘古位于混沌之中,不但要奋起抗争,苦苦坚持,最后还要化身宇宙,用了上万年,分外艰辛悲壮。

然后,可以告诉学生,中国的创世神几乎都要艰辛劳动,付出血汗,为人类而奉献。这些神话,深深影响了炎黄子孙的民族性格,那就是勤劳踏实。大家可以读读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看是不是如此。

猜你喜欢
创世神盘古神话
东方神话
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盘古
盘古
神话谢幕
比较文化视阈下的中西创世神话探析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