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屏”容易“互动”难(上)

2017-02-05 15:08孙志毅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朝鲜战争洋务运动救国

孙志毅

说起来,19世纪中期的洋务运动也算是一条“救国”的路径,先姑且不论“救”的是“大清国”还是“中国”。比起那些迂腐不堪的、压根儿就不承认自己已经落伍了的顽固派,已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两次鸦片战争,天朝大国被“蛮夷”打得落花流水,遂不得不承认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而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救国的破产。

今天,赶上“全球化”这班车的中国,教育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之路自是不二法门的选择。但三十年来,在一些官员眼里,“教育现代化”容易等同于“教育技术现代化”。于是,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几乎成了信息技术的实验场。投入之巨大,更新之频繁,史无前例,然又收效甚微。

笔者在河套平原曾领教过一次所谓的“同屏互动”:两所乡镇小学 “同屏”——能通过教室里的电视屏幕看到另一所乡村学校在上课,但“互动”呢?执教老师本班尚且没有互动,能顾及十公里外那个教室里的孩子?基本上就是一个班依旧照着原本的模式上课,而另一个班则是电大式地“看电视”而已,连可视电话的功能都没有发挥,谈何“同屏互动”?

“同屏”是技术,“互动”才是教育,前者如何代替后者?电大毕业学生的素养为何低于全日制?难道这不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佐证?

笔者在乌兰浩特某中学听了两节所谓的“信息化程度高”的课:在昏暗的教室里,学生人手一台ipad,读课文、做练习都瞅着ipad,发下来的教材上面甚至没有学习的痕迹,基本赋闲了。校方认为是“特色”,官方锁定是“典型”。照理说,工具的改变就应该引起劳动方式的改变。可是有无互联网,是否ipad似乎与这节课毫无关联。一节“朝鲜战争”的历史课,教师自己既没有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作为教材补充,也没有引导学生用ipad改变学习方式。仍然是满堂灌,依旧是练代学。教师喋喋不休的是:“记住啊,同学们,朝鲜战争的时间、地点、过程、意义……”学生只是把练习册上画对勾改为用手指头在屏幕上点ABCD了。这和在练习册上做有区别吗?除了环保(少了造纸、印刷污染)意义外,有教育改进的意义吗?“道”没有现代化,甚至都没有回归教育的基本常识,“术”的频繁更新毫无意义。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能等于“教育的现代化”? 电子白板上的点击,一定胜于黑板上的书写?看异地的电视画面一定比现场的讲授效率高?在ipad上点击,垃圾练习题、试卷就不“垃圾”了吗?

真该好好琢磨一番了!否则,“以教育技术现代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的宏大构想容易演变为一场教育的“洋务运动”。

猜你喜欢
朝鲜战争洋务运动救国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听谎有瘾
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
朝鲜战争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