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创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之所以说“创新科技革命”,是因为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的市场大,应用空间广阔,科技应用发展起来容易成气候。二是中国的资本多,当前是资本过剩的社会环境,如果引导和利用得当,是支持创新科技的最佳土壤。三是大量科技产品和创新的应用表明,现在的中国明显有了一定的科技基础。之所以说“前夜”,是指中国目前的创新科技还未全面发展成熟,只有从应用层面走向基础层面,才算得上真正的创新科技。应该认识到,创新科技与创新科技的应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以微信为例,其应用得再广泛,腾讯在中国市场再牛,那也只是在ios和安卓系统上的一种应用软件,与成千上万种应用软件在性质上无甚区别,只是市场做得更好一点。所以,在当前的中国,创新科技存在不错的发展机遇,关键问题是在政策引导方面不能出错。而这种出错的陷阱在世界科技史上比比皆是,特别是在政策支配能力很强的国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尤其要加倍小心。
以滴滴打车在国内的发展为例,现在随着各主要城市对网约车的政策出台,滴滴打车遭遇“围堵”。这实际上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搞得如此复杂,社会反响如此之大,究竟是何原因?我们来看历史上著名的“勒德谬误”(Luddite Fallacy)。19世纪,英国工厂中广泛应用机器,导致大量熟练工人被迫下岗。他们的工作机会被机器取而代之,就是所谓的“机器吃人”。不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使得这些熟练工人逐渐被社会边缘化,他们以奈德·勒德为精神领袖,有组织地进行抗议示威活动。他们冲入工厂,驱赶工人,打砸机器设备,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社会了解他们的诉求,并使社会回归到工业革命以前的状态。英国诗人拜伦曾经写诗为他们的行为辩护。不少学者也认为,机器增加会造成工人失业。这种看法就是“勒德谬误”。实际上,工人从旧技术领域向新技术领域的转移与总体就业率下降并不是一回事。在这个转换中间,的确有人赚钱、有人赔钱,但人均收入会随着机器的使用而提升,社会发展和消费得以提升。
从城市战略和公共政策角度来看,交通解决方案从来都是系统性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全面衡量,而不宜从某一个微观行业、甚至从某些企业来衡量。在此问题上,传统的“一纸命令”是行不通的,其产生的社会成本将非常之高,最终导致政策成本也很高。即便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压力,正确的做法也应该是实施弹性政策,也就是开放与限制同步执行,目的在于减缓转换速度,向社会提供一个适应期和缓冲期。就此而言,围绕滴滴打车一事,应该将政策重点调整为平台数量的同时,鼓励出租车行业向首汽出租那样进行转型。
中国正处于创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政府的政策制定体系也应该与现代科技发展形势相适应,不要掉入“勒德谬误”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