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慧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采茶歌的演唱特色及其对当前声乐教学的影响
刘 慧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采茶歌是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浓的地方风情使其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大放光彩,颇具特色的异域文化因子所散发的传统魅力使人在华灯璀璨的都市里倍感振奋。本文以采茶歌的演唱特色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其对声乐教学的影响,并最后结合采茶歌的演唱特色对声乐教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从构建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与优化声乐教学内容与模式两个角度对声乐教学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采茶歌;演唱特色;声乐教学;音乐文化
从历史的长廊中披荆斩棘走过来的采茶歌却因为其粗俗的方言与浅薄的内涵,而为世人所遗忘忽视。殊不知,采茶歌的演唱特色对于当前陷入“死胡同”的声乐教学具有难以言喻的促进作用。采茶歌的真声平腔与假声高腔以及行腔对于声乐教学势必会有所启发,其对于声乐教学的积极意义也是难以评估的,毕竟,浸润传统文化的采茶歌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演唱体系,而且民歌的多重演唱方式对于现代声乐教学也是大有裨益。
采茶歌是一种地方民歌,其盛行于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演唱形式比较简单,既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众人联唱。通常情况下,采茶歌先一人清唱,而后加入伴奏,一唱众和。无论社会怎么变迁,采茶歌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化气韵而在民间广为流传。采茶歌最初是以茶事活动为原型而进行创作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采茶歌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自然风光、劳作场景以及男女感情都渐渐成为了采茶歌的咏叹对象。而今,饮茶之风的再度盛行,茶叶政策的不断完善,茶农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采茶歌多以歌颂美好的生活为主。但是,不同地区的采茶歌的演唱方式也有所不同,毕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语言习惯都存在鲜明的差异性,进而导致采茶歌演唱也各具特色。总的来说,采茶歌是我们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通过无数先辈们的努力,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采茶歌。
1.1 语言特色
采茶歌大多是民间艺人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创作而成,其在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地域化色彩的烙印,其以一曲多词的形式通过旋律调式的曲折变化,将采茶歌中的朴实之情阐释得淋漓尽致。因而,方言文化是采茶歌的一大演唱特色。采茶歌通常采用衬词哟、唷、啊、呀、嘿等口头语,然后以地方特色的咬字风格将其唱出来,利用语气词的平仄变化来凸显采茶歌的旋律特色,进而使其韵腔与调式在统一中融合。同时,采茶词中的方言主要有客家话、吴语、赣语以及官话,而不同的语言是民间音乐地方色彩的关键因素,所以,采茶歌作为民间音乐的精粹,其方言色彩异常鲜明。不同区域的采茶歌虽然会在曲调以及内容上有所区别,但是其调式的变化与词曲的平仄节奏是趋向于同一的。例如,赣东的采茶歌其旋律与歌词的平仄韵律变化是一致的,《好粮好棉卖国家》中的歌词“摇起(那个)橹来把路赶(啰)”,其中的衬词用吴语读出来是与整首歌的曲调相契合的。
1.2 感情充沛
民歌是一个地区人文环境的反映,也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透过民歌我们能感知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采茶歌也是不同历史文化的一种呈现,其所歌颂的、咏叹的、赞扬的某些内容也可以作为历史文化产物。所以,繁多的采茶歌也酝酿了不同的情绪,进而也滋生了不同的情感,而感情充沛是其演唱特色的一大亮点。虽然,采茶歌的数量不多,但是其所囊括的主题思想极其深厚。一般来说,采茶歌展现的是当地生活的场景,具体而言采茶歌所包括的题材有反映茶农采茶忙的丰收,也有描述茶园秀美风光的,更有赞颂茶农勤劳品质的。例如,“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得茶满园”,此句歌词描述的是茶农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换来的是绿意盎然的茶园,侧面表达了对茶农们勤劳品质的赞美之情,因而演唱中要注意将由衷的赞美之情寄于嘹亮歌声里。其实,我国采茶歌的题材内容大同小异,无论是男女爱情的题材还是茶农辛勤劳动题材,其实质都是对当下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展现,每一首采茶歌都蕴藏着浓浓的思想感情,演唱者必须把握其深沉的情感内涵。
1.3 腔调变换
从采茶歌的演唱技术来说,采茶歌主要利用平腔为主行腔为辅的方式进行演唱,平腔是以真声作为主要的发声源头,并夹杂部分真假声,其在演唱时必须使用真假声转换,通过正确运用共鸣腔体,来实现平腔的完美过渡。另外,采茶歌的演唱过程中,对于平腔的演绎必须以圆润饱满的方式进行,因而其唱歌的声调不能过于突兀,应该趋向于平和温婉,否则就会大大降低采茶歌的音韵特色魅力。同时,采茶歌也会经常使用高腔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特色化演绎。高腔通常是以假声为主,然后巧妙地利用真假声与颤音对采茶歌的旋律进行高难度的演绎,一般来说,高腔采茶歌其旋律的跨度较大,并且音调会在高低之间随意切换,因而,气息的功能化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采茶歌的演唱中,要以自然的姿态对其进行演绎,咬字不要过于清晰,要根据气息的流动与喉结的伸缩状态进行灵活调整。
2.1 推动声乐教学体系向完善化迈进
采茶歌是我们民间音乐艺术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其无论是演唱特色还是演绎方式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而我国当前的声乐教学却异常混乱,其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空洞,更重要的是声乐教学体系完全是从西方的音乐教学中搬过来的,并没有结合我国本土的民间音乐艺术元素对声乐进行特色化处理,进而导致我国的声乐教学脱离了本土化教育,也背离了音乐发展的本质。所以,一旦采茶歌的演唱特色融入到声乐教学中,那么也就意味着我国传统音乐的演绎方式也会随之被应用到声乐教学中,采茶歌中的平腔声调与行腔韵律以及高腔节奏都会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声乐教学中,进而推动声乐教学体系向完善化迈进。而学生也会通过控制气息来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既习得了传统采茶歌的演唱方式又掌握了现代音乐的演绎理论,学生的声乐知识的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2.2 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提高其文化性
声乐是音乐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对于学生歌唱技巧、音乐欣赏能力以及鉴赏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是音乐人进入音乐殿堂的钥匙。但是,我国的声乐教材沿用的却是西方音乐教材,其甚少提及我们中华民族本土音乐内容。同时,声乐教学方法也是直接套用的外国声乐教学模式,没有以我国当前声乐教学理念为出发点,对其进行本土化革新,进而出现了声乐专业的学生只会用美声唱外国歌曲,而不会用传统音腔唱民歌。因此,采茶歌的演唱特色被引入到高校的声乐教学后,采茶歌的不同演唱方式以及宽广的题材内容将会极大地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采茶歌不同的演唱模式对其风格进行全面解读,然后据此归纳总结出采茶歌的演唱特点,提炼出精华元素并将其应用到声乐教学中,从而促进声乐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于无形中提升其文化性。
3.1 结合采茶歌的演唱特色,构建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
采茶歌是在茶文化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音乐艺术文化,其包藏着丰厚的茶文化知识,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对于声乐教学的发展将会发挥积极性作用。所以,高校应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对采茶歌的演唱特色进行深入探究,从其腔调、韵律、节奏以及歌词、曲调等方面着手,对采茶歌的演绎方式进行仔细研究,并从经典的采茶歌曲中提炼出独具特色的采茶歌演唱方式,然后以此为基石构建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首先,高校教师应该结合茶文化中的音乐美学元素,对采茶歌的演唱特色进行全方位探析,利用传统腔调的变化对声乐教学中的高低音处理进行示范性讲解,使学生通过反复吟唱采茶歌领略其中蕴含的艺术特色。而后,教师也应该以声乐教学的现状为出发点,汲取采茶歌中的优秀养分,对其教学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化完善,利用采茶歌的体系结构对声乐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3.2 根据生源的质量因材施教,优化声乐教学的内容与模式
声乐是音乐的基石,其对于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促进性意义。不同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的乐感也是有所差异的。所以,高校在利用采茶歌的演唱特色对声乐教学进行改革时,其应该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式地以统一的课程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此,一方面,高校应该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采茶歌的演唱方式为切入点,根据生源的资质条件——嗓音状况、气息控制,来对其声乐教学课程内容进行差异化制定。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依据采茶歌的音调变化特点,对声乐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革新。在声乐教学课堂中遵循多元化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采茶歌为主题让学生在其范围内随意挑选歌曲进行即兴演唱,通过情景化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愿意在课堂上一展歌喉,并以学生点评的方式对其进行鉴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享受声乐之美,领略采茶歌之韵。
[1]谭莲英.当前我国声乐教学状况及其改变对策[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54-156.
[2]曾美良.桂南采茶戏中“茶腔”的艺术特点[J].大众文艺,2008(8):111-112.
[3]吴超.山中奇葩花灯传情——解析秀山民歌《对门哥哥闹花灯》的音乐及演唱特征[J].科学与财富,2011(7):301-302.
[4]王建峰.对当前声乐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梳理与辨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51-253.
[5]李静,李楠.音乐剧演唱特点对传统声乐教学的启示[J].黄河之声,2016(11):39-40.
刘 慧(1980-),女,辽宁丹东人,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